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权威在社会中是必不可少的,其作用具有两面性,既有维护社会秩序的一面,也有阻碍社会发展的一面,如何扬其长避其短是当代法学界必须思考的重大课题之一。文章以恩格斯《论权威》一书中提出的基本观点为基点,从法律的调节功能与权威属性两个角度论证了法律不仅要把权威纳入自己的轨道,而且在具体设计上要注意处理好权威与自治二者的关系,不能厚此薄彼。最后结合国际法探讨了法律与权威未来可能的理想安排模式。文章的结论是建立法治国家,首要任务与最终任务在于通过不断改革,逐步实现权威与自治在法律中的和谐。  相似文献   

2.
“法律父爱主义”中政府与公民之间的关系本质上就是“自治与管制”这一重要关系范畴的体现,对这一范畴严肃而清晰的把握是在中国适用法律父爱主义的前提和准则。笔者认为在中国有必要积极弘扬体现自由、平等、理性、开放与参与的自治文化,培养公众自主、自律和民主参与的公民意识。  相似文献   

3.
平等是我国宪法赋予公民的一项基本又神圣的权利,法律平等的实现对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实现法律的平等,需要通过制定、修改以及完善相关的法律制度,主要应该从立法、执法、司法上实现平等。  相似文献   

4.
私法自治是全部私法的核心与灵魂,而法律行为则是实现私法自治的手段。但由于我国对私法自治原则认知未深,对法律行为与私法自治之间的关系认识得不透彻,导致了法律行为制度一些明显的弊端。立法者应本着捍卫私法自治的信念来构建民法典中的法律行为制度,使私法自治应具有的功能在法律行为的理论与实践中得以充分发挥。  相似文献   

5.
意思自治原则是私法最重要的原则之一 ,其在国际私法中典型的反映便是在涉外合同领域 ,当事人有选择合同准据法的自由。简略回顾意思自治原则形成的历史 ,指出在中国的法治建设中 ,建立成熟的市场经济和增强全球范围内私法领域的趋同 ,意思自治原则将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最后 ,对该原则在中国适用作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6.
村民自治离不开法律的保障,只有法律保障了村民自治权,村民自治才能沿着健康的轨道运行。要使村民自治中的权利得到更加充分的法律保障,笔者认为应重点从完善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等四个方面开展工作。  相似文献   

7.
英国法律传统与中世纪地方自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英国素有“地方自治之家”的称号,这应当追溯到中古时期的英国社会生活。在英国,国王利用普通法对地方社会进行管理,同时地方政府在处理地方公共事务上事有较高程度的独立性。形成中古英国地方社会自治的原因与其法律传统密切相关。英国的法律传统在本质特征上体现着权利的概念,保护着主体的权利。中世纪英国地方社会的自治制度莫定了近代英国地方自治政府的基础。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独立宣言》分析自由,这一美国棱心政治价值观,指出宣言实际上是人民追求自由的产物。与此同时宣言的内容体现了美国人民崇尚法治的实质。而自由与法律恰好是在北美地方自治的基础上统一起来的。  相似文献   

9.
重点分析村民自治法律制度产生的背景以及当前形势下出现的新问题,提出了完善村民自治法律制度的措施,即:加快法制现代化建设;开展精神文明和普法宣传;提高各级干部行政执法能力;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  相似文献   

10.
我国城市居委会是民主政体中法律的产物,这要求我们必须在我国民主与法治的大背景下,积极寻求城市社区治理的有效措施。本文把居委会自治与法律链接起来研究,一是用法律的原则和制度来理解和解释居委会自治的资源如何发掘和配置;一是从居委会自治的角度,求证什么样的法律规则对于居委会自治有效,进而预测关于居委会自治的法律规则的发展,以推动我国民主法治的建设和城市治理。  相似文献   

11.
法律信仰对于法治的重要意义不容置疑。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树立法律信仰是其应有之义。鉴于法律信仰在中国的匮乏,更突显目前在中国树立法律信仰的必要性和紧迫性。通过对法律信仰在中国匮乏的文化和社会结构等因素的分析,试图探讨在中国树立法律信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2.
法律信仰对一个致力于建设现代法治国家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一个社会若失去了民众对法律的信仰与尊重,即便制定再好的法律,也难以内化为一种民族传统和民族精神,从而难以完成建立法治社会的历史使命。只有以形式珲性的法律为法律信仰的生成提供支点,建立正义的法律秩序,才能实现法律信仰的培养。  相似文献   

13.
论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对我国法治建设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源远流长、自成体系、博大精深,时至今日,仍在影响和制约着中国法制现代化的进程。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是一座巨大的思想宝库,它对当前我国的法治建设既有积极影响,也有消极影响,我们应当"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把那些积极向上的因素融入到当代中国法律文化中来,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服务。  相似文献   

14.
法治主体与法律主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分析法治和主体的概念后,发现法治和主体的本质是契合的,都是以自由为最高的祈求和永恒的目标。提出“法治主体”概念,认为具有独立、自由和解放,世俗性、此岸性、此生性,理性,个性尊严的个人才是法治主体。本以此作为检验某一特定社会是否达到法治社会的标准。在比较了“法治主体”和“法律主体,,后,分析了提  相似文献   

15.
对国家和社会的治理,不同的国家和社会实行的方式是各不相同的.根据其不同的立法思想、立法依据、法律覆盖范围,法律的稳定性和权威性,从法律角度可分为人治与法治两大类。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高校自主招生已成为高等教育改革中多元录取改革方向的一项重要举措,但自主招生的实践也存在诸多问题。高考招生制度改革要取得成功,需要制度保障,学生的受教育权也需要法律的保障。对高校招生自主权进行法律规制应遵守公正、公平、公开、越权无效、信赖保护、有限规制、正当程序的原则,并应完善具有一定效力层次的立法和为学生在受教育权因高校滥用招生自主权而受侵犯时提供法律救济途径。  相似文献   

17.
邓小平的法治思想是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主与法制思想。他根据中国建设成现代化国家的任务,将建设法治国家作为改革开放的目标之一,在经济建设中完善法制,推进从进行人治向法治的转变;在文化建设和创新中促进法治化的进程,创造法治的环境。  相似文献   

18.
构建和谐社会是全社会共同关注的话题,受到民众的广泛认同。本文提出,法律机制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途径,法律机制应该以人为本,充分尊重个人的意愿,使其享有人之为人所应享有的基本权利,在法律允许的范围之内,享有广泛的行为自由。法律在和谐社会构建中的作用和功能发挥,应当通过法律各系统的和谐加以实现,以一种系统的整体协力共同推进中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相似文献   

19.
法律文化是法治的内在表现和重要力量,也标志着法律调整各种社会关系的功能和程度,标志着法律意识形态的发展水平。在中国整体法律文化之下的台州法律文化,在其历史积淀和现代因素下,显现出冲突的个体法律心理,注重习俗和调解的“乡土法治”特点,以及民主权利伸张的重大变化要求。  相似文献   

20.
论法治思维     
法治思维就是把法律置于人之上并使权力非人格化的思维。法治思维是法治原则、法律概念、法学原理、法律方法以及一些法律技术性规定等在思维中的有约束力的表现。法治思维既具有人类文明法治思维的一般性,也具有中国法治思维的特殊性。中国法治思维是人类文明法治思维在中国法治实践的具体应用和创新,是中国法治理论与实践的抽象性概括和总结。不能以法治思维的特殊性否定法治思维的一般性,也不能通过法治思维的一般性而否定法治思维的特殊性,要处理好法治思维一般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