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近四十年西藏气温,降水的变化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张核真  唐小萍 《西藏科技》2000,(2):62-66,61
通过对西藏地区历年气温、降水的变化分析,发现全区大部气温呈逐年上升趋势;夏季增温较冬季明显,气温异常主要出现在春夏两季,90年代出现异常偏暖机率增多。降水主要集中夏半年,干湿季分明。降水的变化波动较大,各区域变化并不一致,呈现出较大的区域性。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青海省2002年春季的沙尘大气为样本,对青海省春季(3~5月)的沙尘天气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2002年春季,青海省共出现了8次沙尘天气过程,与历年同期相比,属沙尘天气偏多年份,其原因是前期我省大部气温偏高,降水偏少,地表干燥,土壤墒情差,3~4月中旬,冷空气频繁影响我省,从而导致沙尘天气不断出现,4月下旬以后,出现的几次较明显降水天气过程及大环流形势调整,很好地抑制了沙尘天气的形成。  相似文献   

3.
拉萨气温和降水变化特征的小波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分别用离散和连续的小波变换分析了拉萨最近44年的气温和降水变化,得出拉萨近半个世纪以来气候变化的一些多尺度演变特征和突变特征,为研究拉萨气候规律和西藏短期气候预测提供了重要依据,同时对小波变换中分析小波能量普与小波系数、小波系数的模的差异进行了比较。最后还讨论了小波分析中应注意的问题及其存在的缺陷。  相似文献   

4.
青海省3~5天逐日降水、气温滚动预报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利用T213数值预报产品和青海省42个站降水、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实况资料,采用PP方法设计思路,以逐步回归分析方法,研制了青海省3~5d逐日降水、气温滚动预报方程,并在2003年7月~2004年12月进行了业务试运行,结果表明,这种方法提高了预报的准确率,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利用上蔡县1961-2010年气温观测资料,分析该县近50年的气温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上蔡县近50年来气温呈波动上升趋势,气温变化倾向率为0.076℃/10a.冬季、春季、秋季三个季节的季平均气温呈波动上升趋势,夏季季平均气温呈下降趋势,在冬季、春季、秋季这三个变暖的季节中,冬季变暖幅度最大,春季次之,秋季最小.极端最高气温和平均最高气温呈下降趋势;极端最低气温和平均最低气温呈上升趋势.近50年来,年代际气温增加幅度最大的是20世纪90年代,21世纪初气温虽然仍处于暖期,但已经出现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6.
2010年5月25~26日青海省东部农业区强降水过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海显莲 《青海科技》2010,17(6):50-53
本文利用常规气象资料、T213数值预报产品、卫星云图、多普勒雷达回波产品和闪电定位资料,对2010年5月25日08时至26日08时发生在青海省东部农业区的强降水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总结,得出了预报技术着眼点与难点。  相似文献   

7.
西藏地区近35年气温变化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分析了西藏地区近35年温度变化的时空特征,发现近35年平均气温处于波动变化,其变化幅度趋于平缓,总体特征呈升温趋势,四个分区无论冬季还是夏季,其温度都呈上升趋势,且冬季增温幅度大于夏季增温幅度,隆冬季节及盛夏季节的异常年具有持续性和连续性的特点,特别是进入90年代后,隆冬季节的温度异常偏暖。  相似文献   

8.
1958-2013年豫南地区极端气温变化特征及周期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晓华  赵景波 《资源科学》2014,36(9):1825-1833
通过对豫南地区每日气温资料的搜集和整理,运用线性倾向估计法、Mann-Kendall突变检验法、Morlet复数小波等方法对WMO发布的10种极端气温指数随时间的变化趋势、突变年份及周期性进行了分析与研究。结果表明,1958-2013年豫南地区的极端最高气温缓慢下降,极端最低气温呈显著上升趋势,夏季日数、热夜日数、暖昼日数、暖夜日数呈现波动上升,冰冻日数、霜冻日数、冷昼日数、冷夜日数呈下降趋势。极端最高(低)气温、冰冻日数、霜冻日数、夏季日数、热夜日数、冷昼日数、冷夜日数、暖昼日数、暖夜日数都存在30a左右的周期。其中极端最低气温、冰冻日数、冷昼日数、冷夜日数、暖昼日数都存在5a及以下的周期。总体来说,1958-2013年,豫南地区极端天气热指数呈上升趋势,极端天气冷指数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9.
本文利用浙江省68个国家气象站1972—2021年的年降水量和日平均气温资料,采用线性倾向率法、累积距平法、Mann-Kendall非参数检验、滑动T检验和小波分析等数理统计分析方法,对浙江省近50 a来的气候变化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浙江省近50 a来,年均气温显著上升,气候倾斜率为0.39℃/10a;年降水量整体呈现小幅度的上升趋势,波动现象比较明显,气候倾斜率为38.339 mm/10a;(2)年均气温在1997年左右出现了1次明显突变,经历了1次低温到高温的转变;年降水量则在2010年左右出现明显突变,2010年是浙江省年降水量逐渐增加的开始;(3)小波分析结果显示浙江省近50 a来的气候变化的第一主周期为30 a;年均气温主要存在着24~32 a的长周期规律,短周期规律不显著;年降水量的震荡周期存在24~32 a、14~24 a、8~12 a、4~8 a的多尺度嵌套结构;(4)目前处于小波系数等值线气温高值中心及降水低值中心,等值线尚未闭合,预测未来一段时间将继续处于年均气温偏高、降水偏低的周期内。  相似文献   

10.
北方13省1982年~1999年植被变化及其与气候因子的关系   总被引:23,自引:2,他引:23  
植被覆盖变化研究在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研究中占据着的重要内容。北方13省气候的地域差异性和过渡性明显,植被类型多样,是我国境内对全球变化反应较为敏感的生态系统地带。研究该地区植被变化特征及其与气候因子的响应关系有助于深入理解这一地区土地利用/覆盖变化总体特征以及对区域及全球气候和环境变化的影响。本文基于NOAA/AVHRR NDVI数据,气候和土地覆盖数据对北方13省地区1982年~1999年植被动态变化及其与气候因子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8年间研究区植被总体呈现增加趋势,植被平均NDVI生长季增加了11.69%。春、秋两季植被增加趋势最为明显。植被变化与气温相关性显著而与降水无显著相关,气温升高引起的生长期提前和生长季延长是植被增加的一个重要原因;人类活动等非气候因子是影响植被变化的另一个重要原因,人类一方面通过合理有效的措施改善植被状况,另一方面不合理的活动又导致部分地区植被严重退化;研究区植被像元的NDVI有18.24%的面积显著增加,0.24%显著减少,其中耕地、草甸、草原和落叶阔叶林四种植被类型植被变化最为显著。  相似文献   

11.
海拔敏感性是当前全球气候变化研究的热点之一,青藏高原作为“世界屋脊”,探讨该区域气候变暖与海拔的关系对全球气候变化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本文基于1971-2012年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区123个气象站的月平均气温数据,采用Mann-Kendall(M-K)趋势分析和突变检验、滑动t检验等方法分析了该地区气温变化的时空分布及其与海拔的关系。结果表明:①1971-2012年研究区年、四季、最热月和最冷月均温均呈现显著上升趋势,但增温幅度空间差异明显,具体表现为中、东部和东北部高,东南部低的态势;②除春季外,研究区增温幅度总体呈现随海拔上升而增加的趋势,且该趋势在青藏高原主体范围内尤为明显,但在不同海拔梯度内存在显著差异,其中海拔2 000~3 000m内增温对海拔的敏感性最强,海拔3 000~4 000m次之,而在海拔4 000m以上区域,增温幅度随海拔增加呈现下降趋势;③年均温的突变年份与海拔存在明显的线性关系,具体表现为:海拔每升高1 000m,突变年份推迟1.1~1.2年(p=0.001);④青藏高原年均温变化趋势及其海拔敏感性对研究时段起、止年份的选取较为敏感。  相似文献   

12.
2009年9月7~17日,海南州出现了范围广、持续时间长、降水量大的秋季连阴雨天气。本文利用地面和高空形势场、ECMWF数值预报产品等对这次秋季连阴雨天气过程进行了综合分析,总结了过程发生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拉萨近40年年平均气温变化特征的初步诊断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杜军 《西藏科技》1996,(4):41-43
使用拉萨1952 ̄1995年年平均气温资料,对其基本气候特征,年代变化,气候突变,振荡周期,异常特征,持续特征等进行诊断分析表明:拉萨气温变化与全球,全国气温变化趋势基本一致,气温变化具有3个变暖期和2个变冷期;气候突变出现在60、70、80年代初期;振荡周期有准22年,准11年,持续特征明显。  相似文献   

14.
南通地区1960 年-2007 年气温与降水的年际和季节变化特征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王涛  陶辉  杨强 《资源科学》2011,33(11):2080-2089
以南通地区7个观测站点逐月平均气温、平均最高气温、平均最低气温和降水量数据为基础,采用线性趋势法、滑动平均法、Malln—Kendall非参数检验法、滑动t检验法和小波分析方法,分析了1960年一2007年南通地区气温、降水的年际和季节变化趋势和突变、周期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960年-2007年,年际变化以最低气温的较大增幅和较早突变为特征。季节变化以秋冬季平均气温、平均最低气温增温明显,且冬季降水量增加,以及秋冬季增暖突变较早为主要特征。周期变化上,气温和降水参数多存在较大时间尺度上较为稳定的变化特征,如牟平均气温21—30a和春季降水量14—25a时间尺度的变化。小尺度上(10a以下)的变化较为频繁,但不是很稳定。总体上,南通地区气温突变时间要晚于我国西部和中部地区,而降水变化不显著。  相似文献   

15.
2010年3月19日青海省大风、沙尘暴天气过程诊断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基本观测资料和我国数值预报产品T639资料,对2010年3月19日在我省大部分地区发生的一次大风、沙尘暴天气过程,从天气学成因、动力机制等方面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强冷空气的卷入使西伯利亚冷槽强烈发展,为大风、沙尘暴的发展提供了动力条件,而西伯利亚冷槽分裂短波槽的垂直结构为大风、沙尘暴提供了动量下传机制,地面冷锋后部形成的大风为沙尘暴的形成创造了基本条件,在此基础上得出了我省大风、沙尘暴天气的预报着眼点。  相似文献   

16.
本文利用常规和非常规气象资料对2010年9月20-21日出现在青海东部农业区的强降水天气过程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强降水是在大尺度环流形势由纬向型向经向型调整时期产生的,500hPa高空槽和地面冷锋是其主要影响系统;强降水的时空分布有明显的中尺度特征;强烈的上升运动提供了强降水的触发机制;副热带高压边缘的西南暖湿气流为强降水区输送了大量的水汽;多普勒雷达强回波带、速度辐合区和低层较强暖平流是造成此次强降水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