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什么有些人害羞,有些人不害羞?其中一个解释是天性。研究大概有10%的幼儿“生来害羞”(Kagan,1994)。从一生下这些儿童在与不熟悉的人或环境接触时,显得不同寻常的谨慎和关于天性的问题,有一个更为复杂的解释。在儿童期,一些人并且由于一时失误,成为大家取笑的对象。另外一些人生长这些家庭认为“被爱戴”是在竞争中由于外表美丽或第三个解释集中在文化上。害羞在亚洲国家和地区中比例最高,这是对9个国家和地区研最显著的有日本和台湾,最低在以色列,(Zimbardo,。这些不同,一部分原因是由于文化所强调的内容不同所造成在这些亚洲国家里,由…  相似文献   

2.
在短视频媒介不断渗透进儿童日常生活的当下,被其支配或主导的儿童生活不能仅仅简化为“上瘾“”媒介依赖“”成人化儿童”和“童年的消逝”,而亟需从儿童日常生活异化的视角予以充分关注和系统分析。本文基于异化理论和新童年社会学视角,采用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的方法研究家庭场域的儿童短视频媒介生活。研究发现:儿童的日常生活不仅出现异化端倪,如身体和时间开始受到束缚和侵蚀,被奖励性观看刺激渴求与沉迷,而且存在天性、审美、语言、行为、认知、生活方式和人际交往等方面的深层次异化。家庭场域的多重影响因素与儿童日常生活的异化密切相关。然而,在媒介化时代全然消解这些异化并不现实,本文试图在短视频语境中从社交本能、制造本能、探索本能和艺术本能层面提出化解之道,以期善用媒介发掘儿童生命内在的发展动力,探讨儿童个性化媒介生活的可能性,助益儿童在网络社会中成为有权利、有能力、有创造力的社会行动者。  相似文献   

3.
村庄在韩国被称为“maul”。它是韩国传统社会的最基本的单元。一个“maul”平均有20-40户。典型情况是,这些“maul”是农业村庄,某个宗族的居住地,包括拥有土地的上层家庭、他们的雇工家庭和某些独立的自耕农家庭。如果一个“maul”居住着一户或更多户有名声的学家庭,那么这个“maul”就可能建有初等和高等教育学堂,一到两个用于娱乐的亭子,以及简朴庄严的祖先祠堂。  相似文献   

4.
中国人,到底有多富裕上篇一部分中国人已实现小康生活水平对中国人而言,“小康”是温饱之后又一个美好的期冀,尤其是对九亿中国农民来说就更是这样。“小康”是什么所谓“小康”,《现代汉语词典》里是这样解释的:“指可以维持中等水平生活的家庭经济状况。如家道小康...  相似文献   

5.
家庭是“最小的社会细胞”,一个小家庭也是一个“小社会”。这里面发生和演绎的故事丰富多彩,说不完,道不尽——真、善、美的,让人赞叹,催人奋发;假、恶、丑的,让人厌恶,给人教训。由于这些都是老百姓“自己的故事”、“身边的故事”,老百姓也就最爱听最爱看。因此,说家庭是新闻的“富矿”一点也不错。 小家庭有“大新闻” 俗话说:一叶知秋,一滴水能映出太阳的光辉。一个个小家庭的人和事,也能反映国家兴衰、社会变迁、人类进步这种大变化,也能体现改革开放、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风貌。也就是说,小家庭能出“大新闻”。 去年以来,《温州晚报》曾进行过这样一些尝试: ——组织“回首旧票证,喜看新变化”报道活动,请一些家庭以他们收藏的粮票、糖票、布票、煤球票等旧票证为引  相似文献   

6.
最近对广播媒体的评价频频被当作谈论的重点话题。这些问题的关键是如何再认识广播的价值。从2003年开始,进入广播快速发展的一个时期,但其中不乏一些“泡沫”,也就是医疗广告的大量存在。撇去这些“泡沫”之后,广播广告其实处于一个很尴尬的局面,那就是广告费的投入量一直停滞不前。但邪不是由于广播的本质性的媒体价值的降低,而是对广播媒体的认识不足或使用方法有欠缺。  相似文献   

7.
在农村,许多青壮年走出家门进城打工挣钱。他们中,有的拖家带口一起进城,但由于举家外出在城市立足存在重重困难,这种家庭通常丈夫常年在外打工,妻子留在家里照顾老人、抚育孩子、种田看家,也有少部分是妻子外出打工,丈夫留守家里。于是他们被称为“半流动家庭”。而在这一群体中,越来越多的人遭遇到了婚姻的“红灯”。记者在一些基层法庭了解到,农村离婚率近年来呈上升趋势,而且这些离婚案件,约有80%发生在外出务工或者经商人员家庭。  相似文献   

8.
这是一个被符号化的时代。任何一个人或团队被符号化后都变得神圣,并拥有令人难以想象的影响力。尽管“摇滚”曾经被社会的主流唾弃;尽管列侬出生在社会的“底层”……这些丝毫影响不了Beatles成为社会化的代表或一个城市的象征  相似文献   

9.
在社会上有些人眼里,对媒体曝光怕得要死,恨得要命,认为记者戳了他们的“痛处”,揭了他们的“伤疤”,便恶语伤人,把正确的批评性报道斥之为“乌鸦新闻”。其实,乌鸦是益鸟,只是由于它的叫声粗厉嘶哑,加上一身黑装,往往被视为不吉利的象征。但乌鸦警惕性很高,当它发现有什么动静时,就会发出惊叫声,有“预报”之功能;而迷信者则认为,乌鸦总是口出“丧信”,给人带去的是“凶信恶报”,难怪一些心中有“鬼”的人,把批评性报道诅咒为“乌鸦新闻”。“乌鸦新闻”除对一些不良现象进行批评,起到警示作用外,还要对不良苗头、不祥…  相似文献   

10.
随着科学文化的迅猛发展,带来了出版业的空前繁荣。但有些出版物在编排上尚存在一些问题,其中有些是由于不同出版单位采用的标准及格式不同所引起,而有些确实是由于作者或编辑对一些常识了解不够所造成。例如,在“序”,“序言”,“前言”,“引言”,“绪言”及“导  相似文献   

11.
“家本”与“建本”,本来是版本学上使用频率较高,为一般人所熟悉的两个版本名称,但从近年出版的版本论著来看,有些论者对其含义以及在特定历史时代之所指,是不完全明确的,甚至出现理解上的错误,因此,有补充解释之必要。自宋代以降,世言“家本”均指未代刻本或抄本,这是众所周知的。但宋人所言“宋本”则另有所指,今人有不明此者,也错误地把它解释成“宋朝本”或“宋代本”。来新夏先生等著《中国古代图书事业史》第四章中,谈南来尤袤《遂初堂书目》时,认为此书目在著录版本上有科学的标准,其中第五条云:“以国别分,有来本…  相似文献   

12.
“嗜好”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被解释为:“特殊的爱好(多指不良的)”。从该词注释的括号中理解,显然“嗜好”一词并非褒义。然而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有“嗜好”的人多了起来。喜欢跳舞的、唱歌的、养花的、打球的,甚至不少人把过去没人看上眼的石头也当成了宝贝.这些爱好又多被笼统地称之为“嗜好”。在这里,并没有严格地区分这些爱好是不良的,还是有意义的。所以,“嗜好”这个词在今天使用起来变得已没有多少贬义了,  相似文献   

13.
一些报刊的读者对象从报刊名称上就可以一眼看出,这对于读者选择很有益处。可也有些报刊却是大众化的,不少年龄、性别、职业和知识层次的,我们全且把这类报刊称作“大众报刊”或“普及性报刊”。这类报刊除机关单位公订外,更多的是家庭个人私订,读者面很广。以一个家庭而言,有一代、两代、三代  相似文献   

14.
笔者是一个业余通讯员,由于常年坚持写稿,在报刊电台上登出来的稿件很多,对此,一些同志说我同报社熟悉,与编辑有“特殊关系”,更有的甚至认为我经常向编辑送礼。为此,有些同志常同我说,要我帮助他们与报社编辑“疏通”一下,当我把真实情况向他们说明,有些人还认为我在“卖关子”。其实,这种认识是不对的。  相似文献   

15.
是记者采访过程中一块难啃的“硬骨头”。除了批评性报道有一个由表及里的深入过程外,更主要的一个方面是因为目前电视的影响日益扩大,一些曝光者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往往会设置种种障碍阻止记者的采访工作。我们在有关这方面的报道中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镜头:被曝光者在摄像机前,有的气急败坏,有的破口大骂,有的伸手堵镜头,在这些“最佳的采访对象”面前,他们的无理举动,常常会使记者的报道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也有一些被采访者为防止新闻曝光,采取或大门紧锁,或一问三不知,或避而不见,以此来对抗记者采访。面对这些“软钉…  相似文献   

16.
刘保全 《新闻传播》2007,(12):27-28
一位参加“中国新闻奖”评选工作多年的同志对笔者说,在历年参评的作品中,有一部分作品就其主题、内容都是不错的,但由于稿件有些地方或文字粗糙,或事理衔接欠佳,或内容不够简洁,尽管瑕不掩瑜,却在佳品纷呈、名篇竞秀的情况下名落孙山。据这位同志说,这些落选的作品,如果在发表之前好好加工一下,也不是没有可能被评选上的。由此可见,文章在发表之前认真仔细地进行一番修改是多么地重要!  相似文献   

17.
刘鹏 《北京档案》2008,(11):54-55
婚姻是人的终身大事。在封建社会里,婚姻凭的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基本上不考虑青年男女双方的感情和意愿。许多家庭讲究“门当户对”。在旧社会,人们还奉行早婚早育,子女十四五岁就开始托亲友或媒人保亲了,一般家庭在子女二十岁以前就为儿女张罗婚事,社会上也有一些以说媒为职业的媒婆。  相似文献   

18.
李缨 《新闻窗》2008,(5):32-32
这两年,笔者先后在贵州日报《视点》版完成了《家在福利院》、《空巢里的孩子》、《被网住的孩子》、《半个城里人》、《高考咏叹泪(城市篇)》等5篇稿件。在此讲讲写这些稿件的一些初浅体会。 5篇稿件,主题都是写入。写的这些人,多是很具普遍性、代表性的一个个社会群体。因为环境特殊,他们受到世人偏见或被歧视着,被看作是有社会问题甚至严重“毛病”的群体。  相似文献   

19.
网络这东西     
我是个实在人,挺怕什幺“时空隧道”和“虚拟人生”,觉得那是大话.最起码不可思议,然而,随着一张张大网铺天盖地向你套来,你也就老老实实被人网络住了,怕也是他,不怕也是他,你是无法离开“时空隧道”与“虚拟社会”了,网络世界是一个真实的虚拟世界,现在好多号称“新新人类”的人,竟然天天活在“隧道”或“虚拟”的网络社会中,据说还有滋有味,面对这些人和由这些人想成的“新型”社会,  相似文献   

20.
[问]常听到儿童新闻一词,什么是儿童新闻呢? [答]儿童新闻,是指写给儿童少年看的新闻。据统计,目前我国有儿童少年报刊180多种,总计发行量达7578万份(册)。这些报刊在文体上,包括消息、通讯、图片新闻、报告文学等。由于这些都是“为儿童写、给儿童看”的新闻,所以都该称为儿童新闻。[问]有些同志认为:儿童新闻是指以儿童生活为题材的新闻。这种讲法妥当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