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法治"与"德治"并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探索和理论创新所取得的伟大的成果,它体现着继承与超越、借鉴与创新的完美统一.理论界和社会各界对此给予了广泛而热烈的讨论,且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的理论成果.然而,无论在理论层面还是在实践层面,对二者关系仍然存在着认识不清、宏观定位不当的状况.由于"法治"所具有的工具价值和目的价值的双重属性,决定了法治国家目标的排他性和"法治"与"德治"两种手段的兼容性,并使二者关系必然呈现为法律主治下的法德并举的关系.这是进一步多角度、多层次深入探索二者关系的宏观前提和基础.  相似文献   

2.
3.
毛泽东和邓小平分别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对中国的现代化问题作了积极的探索.本文通过现代化的内涵、战略目标、道路的选择及依靠力量等几方面的论述,阐明毛泽东和邓小平的现代化理论的区别与联系.他们的探索,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共同愿望和决心,凝结了党中央两代领导人几十年的共同奋斗的心血.  相似文献   

4.
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态度应当是继承其精神实质,发展其理论体系。当代实践中产生的现实社会主义就是这样出现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也是这样出现的。现实社会主义在发展中出现的曲折,是由于固守经典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而非精神实质造成的。  相似文献   

5.
尧舜时代是一个社会转折的重要时代,由于史前大洪水,处于黄河下游及长江中下游流域的氏族部落都集中到黄河中游的豫西、晋南及陕东一带。由于公共事务的繁多,各种官员的设立便越来越多。到禹的时代,兵器的使用与战争的出现也增多了,刑法及管理刑法的官员便出现了;这样派往各方诸侯视察监督的使官也出现了,特别是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赋税制度也逐步建立起来了,于是早期国家的政治组织形态便形成了。同时也出现了由新石器晚期各区域文化“满天星斗”的格局向黄河中游文明中心转变的特点。  相似文献   

6.
以"人本质"解释"美本质"是实践美学及后实践美学的理论基点.一切美的其它范畴由此发轫而来.但是,实践美学和后实践美学无论如何论争,都难以取得建设性成就.笔者认为美学研究要摆脱如此困境,必须重新审视中国当代美学的理论基点,其"美本质"即"人本质"的思想观点值得商榷.审美发生及美本质所依赖的因素不仅仅是人的一般本质,而人的智能发展水平,是决定审美发生及美本质的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7.
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多民族国家,其民族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世界民族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中国传统体育和民族舞蹈作为民族文化中的一部分,是经过历史淘洗沉淀下来的两块文化瑰宝,虽然它们现在有着明显区别的不同的社会活动模式,但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是呈交缚、分化、吸纳、共生的关系向前推进,通过对它们的历史渊源研究,从而为民族文化的研究特别是传统体育和民族舞蹈的研究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8.
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以中国与日本的初中数学课程中“图形的全等变换”为研究对象,从课程目标,内容广度、内容深度,教学建议四方面进行比较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课程目标方面,各课程均注重对“图形的全等变换”过程性的目标要求,但对其结果性目标要求存在差异;在内容的广度与深度方面,中国《标准》中“图形的全等变换”内容呈现“广而浅”的特点,日本《要领》呈现“窄而深”的特点;在教学建议方面,各课程文本都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主体性及数学课程与现代信息技术的融合。据此提出我国课程标准修订的建议:课程理念应凸显学生直观想象素养培育的价值趋向;课程目标制定应秉持学习者的过程性探究目标要求;加强知识的应用,同时注意内容“螺旋上升”的梯度;内容深度要求应与其课程目标相一致;教学实施应注重信息技术的应用,还应重视对学生信息技术使用的方法,态度及安全的正确引领。  相似文献   

9.
2002年中国足球赛接连出现用"抽签"决定名次的竞赛结局,暴露出其决定名次的办法存在明显缺陷.深入分析了循环制竞赛确定名次的"层次"和"终极"问题,系统提出了妥善解决这些矛盾的思路和办法.  相似文献   

10.
摘要:“健康中国”是习近平治国理政的思想和战略体系之一,其对体育全面承担健康治理工程做出了明确布局。鉴于此,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制度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基于习近平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以“健康中国”建设中的体育发展为研究对象,对“健康中国”的体育使命及其实现的路径进行了探究。研究认为:在新的历史起点,体育应主动承担起相应的使命,才能基于社会整体的健康治理构建自身的动力系统;在“健康中国”的建设过程中,体育的使命是多元、跨界和协同的,主要包括惠民使命、经济使命、文化使命、政治使命和生态使命;以上5个使命实现的关键路径有: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体育思想、创建和完善体育跨界发展的制度体系、重塑运动项目的健康促进体系和建立互联网的体育科技创新平台。研究目的在于为健康中国建设中的体育事业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早在更新世界初期,就有人类在我国的土地上生活。最先他们生活在以昆仑为中心的西部地区。在距今300-200万年前,他们沿着黄河和长江逐渐向其中下游地区递迁和拓展,从公元前六千年开始至公元前二三千年的尧舜禹时代,城池和居民聚落及祭坛建筑遍及黄河、长江两岸的广大地区,形成了以长江为轴心的南方文化和以黄河为轴心的北方(即中原)文化的两大文化区。大量史实证明:我国已有七千年以上的文明史。黄河、长江是中华文明的摇篮。  相似文献   

12.
北宋时期,尤其宋初,黄河的漕粮运输曾一度占据重要地位.此后,伴随着陕西等地经济、军事等形势的变化,加之黄河水道自然运输条件的恶劣,黄河漕粮运输逐步趋于衰落.  相似文献   

13.
长江经济带交通体系建设与重庆的通道战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推动长江经济带交通体系建设,充分发挥交通体系建设的基础性、先导性作用,对落实长江经济带国家战略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长江经济带提出的背景、战略意义、空间布局以及我国物流空间格局演变入手,探讨长江经济带综合立体交通体系现状与问题、规划目标与建设重点,以实证分析重庆战略与长江经济带交通体系建设的契合,为全面推动长江经济带建设提供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北宋时期黄河频繁决溢、日常防护不断,由此也导致物料的日常耗费、储备规模都颇为可观.为保障黄河防治的顺利开展,朝廷也逐渐在物料的准备、使用、保管等多重环节加强检计,形成一整套较为完善的体制,从而对当时的黄河防治发挥了重要作用.北宋时期黄河防治中物料检计制度的确立,对宋代乃至后世的黄河防治都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5.
文章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国家重大战略为背景,从普适性和特殊性两方面准确理解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内涵,构建基于新发展理念背景下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测度评价体系,利用熵权TOPSIS法估算2018年黄河流域9省区高质量发展综合水平及其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和共享五个维度的表现,并进行相应的评价分析。从总体来看,上中游地区高质量发展水平一般,下游水平较高,各地区高质量发展差异明显;从分项指标来看,创新、绿色、共享是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
过渡乐章的典范之作——《黄水谣》作品分析及艺术成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也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5周年之际,作者在《黄河大合唱》的背景下,重新深入研究《黄水谣》,提出"过渡乐章"的音乐处理问题,同时在音乐类论文中用表格形式全方位地研究《黄水谣》的"艺术对比",对思想与艺术都达到顶峰的《黄水谣》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相似文献   

17.
北宋时期黄河的频繁泛溢、多次改道,客观上造就了黄河退滩地的显著增加,这也是该时期黄河水患严重加剧所导致的一种直接结果和反映.伴随着民众对黄河退滩地开垦力度的增强,宋廷也逐步加强了对黄河退滩地的租税征收和管控,并将其运用到种植芟草、充实边地军储、安抚灾民、招集流民复业等诸多领域.北宋时期黄河退滩地的发展,在经历了神宗朝的高涨后至哲宗朝已渐趋衰落,到徽宗朝则更是规模锐减,完全沦为统治集团盘剥民众的手段.黄河退滩地的这种演变与北宋王朝的由盛转衰基本同步,不失为管窥北宋社会变迁的一种视角.  相似文献   

18.
黄河流域是中国“一带一路”发展的重要经济廊道,维持黄河流域的生态健康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受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黄河流域出现上游植被退化、中游水沙锐减、下游用水紧张、河口三角洲退缩等生态危机,严重制约了流域内的生态文明进程和经济高质量发展。以1990—2020年间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收录的5 190篇相关文献和145 781条参考文献为研究样本,采用可视化知识网络分析和科学计量法,从文献产出规律、关键词共现网络和未来发展方向3个方面,多角度、深层次、定量化、可视化分析黄河流域生态水文研究现状、研究机构、载文期刊、高产作者和热点研究主题。  相似文献   

19.
黄河三角洲旅游业发展迅速,加强黄河三角洲地区旅游业集群品牌竞争力是该区域的发展趋势.基于目前黄河三角洲地区旅游业集群品牌建设的现状分析,根据其旅游业竞争力的全面评价,采用归纳总结法,得出相关的结论,有利于对黄河三角洲地区整体旅游品牌竞争力进行全面分析,找出问题,提出解决的措施,提升黄河三角洲地区旅游产业集群品牌的形象.  相似文献   

20.
《黄河大合唱》诞生于抗日时期,是老百姓耳熟能详的一部大型声乐作品,主题是抗战、爱国,它的词作者是诗人光未然。本文试图从作品形式的多样与和谐、情感的真挚与丰富、语言的通俗与形象三个方面浅谈《黄河大合唱》的文学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