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黄济 《中国教师》2006,(6):20-21
六、宋元时期1.由“唐诗”发展为“宋词”,“宋词”也就成为宋代文学的代表作。“宋词”源起于教坊,是配乐可以演唱的词谱,它是由诗演变而来的,诗的格式在词中也广泛地应用。现举有人改点杜牧的《清明》七绝为例: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一首七绝诗,就这样改成一首词的小令了。当然这只是一个故事,因为它并不符合词牌的要求,只是为了说明诗词的区别与联系而已。所谓“宋词”,只是一个代表性的称谓。其实,在晚唐和五代时期已有词作出现,以温庭筠、李煜为代表,词的创作已提上日程,但词的兴盛则是在…  相似文献   

2.
顾随先生既是创作家,又是古典文学研究者,更是一位传道授业、讲堂说法的讲授艺术大师。本文中,笔者作为《顾随中国古典诗文讲录》(珍藏版)的编辑之一,从自身在编校该书过程中对顾随先生评诗论文的感悟出发,谈了自己对顾随先生的认识,希望能与喜欢该书的读者产生共鸣。  相似文献   

3.
任英 《内蒙古教育》2013,(13):33-34
<正>一、注重积累积累是中国古典诗词教学的基础,是学生诗意生活、诗意人生的土壤。古语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三百首"的积累就是诗意种子发芽、生长、壮大的沃土。其实,每个人心灵深处都有诗意的基因。所谓诗意,本身就是生活,是人的情感与思想借助于想象的一种表达,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心之官思也",这个  相似文献   

4.
郭店<老子>出土面世,为解决"老子其人其书"问题提供了可靠证据.老子姓老氏,名聃,春秋时宋国沛人,与孔子同时且长于孔子.孔子死后二百年左右流传的郭店<老子甲>是老聃思想的表述,与今本<老子>相对应章节有明显差异.郭店<老子甲>积极应世,主张以"道"佐人主治国,以"亡事"取天下.春秋老子的历史真实性不容怀疑.郭店<老子>的"道"是中国哲学的重要范畴,是老子的发明,是中国古始神话本原的理性升华.老子通过对自然之"象"的领会,把握住"混沌"的运动和变化,直接进入"本体"(物自身),以理性的"道"取代神话本原,宣告古始神话本原的终结.老子的"道"不仅是世界的本原,而且是天下万物发展变化的根本,是支配天下万物的原动力.郭店<老子>的"德"是得之于天道的人生准则,是以天道(自然之道)为内涵的.老子在两三千年前关于宇宙"生态平衡"("万物旁作,居以须复也.天道员员,各复其根.")的论述,以及对天道无为("道恒亡为")的热情赞扬,是中华文明宝贵的思想财富,是中华民族对世界的伟大贡献."人道无为"是春秋道家保证"视素保朴,少私寡欲"治国方略得以实行的思想路线.坚持"人道无为",天下必然大治.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典诗歌以其独具特色、卓尔不群的品质和浑然天成、匠心独运的形式.吸引着一代又一代华夏儿女的目光,也傲视着各领风骚、才人辈出的世界文坛。  相似文献   

6.
变态心理学产生于十九世纪的欧洲,原属医学心理研究的范畴。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朱光潜先生写了《变态心理学派别》和《变态心理学》,将变态心理学介绍到中国。近年来,有人将它引入文艺研究领域里。早期变态心理学的研究者大多是精神病  相似文献   

7.
在新时代背景下,中国古典文化被习近平总书记作为民族"基因"提出,继而深植根于各版本语文教材中。在古典诗文教学中,常常涉及其他学科的知识。那么中国古典诗文中的跨学科教学就成了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本文以具体的中国古典诗文篇章为例,浅谈了中国古典诗文中的跨学科教学。  相似文献   

8.
一、问题与方法我国古代的姓氏源流问题,是历史学、文化学、民族学等学科都涉及的重要内容。对此,学术界历来大都赞成“先秦时期‘男子称氏、妇人称姓’,秦代之后才有‘姓氏合一”’之说。就此观点诸如:1.(宋)郑樵在《通志·氏族略序》中曾概说:“三代之前,姓氏一分为二。男子称氏、妇人称姓。氏所以别贵贱,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今南方蛮此道犹存。古之诸侯诅辞多曰‘坠命亡氏,踣其国家’,以明亡氏则与夺爵失国同,可知其为贱也;……姓所以别婚姻,故有同姓、异姓、庶姓之别。氏同姓不同者,婚姻可通;姓同氏不同者,婚姻不可通。三代之后姓氏合而为一,皆所以别婚姻,而以地望明贵贱。”其《氏族略序》又针对《史记》以“姬昌”称周文王,以“姬旦”称周公持异议,他认为“三代之时无此语也”,“姬”为周文王和周之姓是不对的,三代之时男子有氏而无姓。据此,郑樵上述所言的“三代之前”是指秦之前的夏、商、周三代,而“三代之后”即指秦代以后。这样可知,郑樵是持先秦时期“男子称氏,妇人称姓”,先秦之后才有“姓氏合一”之说的。  相似文献   

9.
中国的古典园林艺术是我国艺术中的遗产中的一部分。古典园林艺术所包含的艺术形式是多种多样的,而同时通过古典园林艺术,人们还可以从中探究传统的哲学思想。在中国古典园林艺术当中,其所反映的哲学源流是丰富的,本文主要探讨中国古典园林艺术中的哲学源流。  相似文献   

10.
在当前的中学语文教改实践中,除了对作品的时代背景、思想内容和段落大意的讲解、分析以外,还普遍注意到从语法、修辞、逻辑、典故、板书设计和文白对译等方面进行解析.而朗读也是多角度解析中不可缺少的一环.本文试对古典诗文的朗诵谈一些粗浅的体会,仅供读者参考.朗诵,就是清晰、响亮地把诗歌或散文念出来.兼有朗读和吟诵的意思.朗读为语文训练基本功之一;要求发音正确,句读(d(?)u)清楚,声音响亮,读得自然、生动、流畅.一般是看着书稿念.吟诵,即背诵吟哦,也就是表情朗读.一般要离开书稿.朗读是吟诵的基础,吟诵是朗读的发展与提高;二者既有区别,又相互关联.学习古典诗文的重要方法之一是朗诵.诗文朗诵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群众基础.唐人孔颖达《关睢序·疏》说:“动声日吟,长言曰咏,作诗必歌,故言吟咏情性也.”宋代大文学家苏轼在《江行唱和集里》称:“而山川之秀美,风俗之朴陋,贤人君子之遗迹,与凡耳目之所接者,杂然有触于中,而发于咏叹.”毋须旁征博引,这足以说明:掌握朗诵这种有声语言的艺术,不仅对学习和写作能起到促进的作用,而且还能给听众一种艺术享受,引起思想感情的共鸣.朗诵诗文,要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和创作动机,一层一层地领会作品的内容及其所表达的感情,准确地掌握作品的  相似文献   

11.
朗读古典诗词,应注意以下几点:1.划好音节中国古典诗歌中每句都有一定的"顿数",并有规律可循。一般"五言诗"是每句两顿,每顿两个字或一个字,并且主要是第三个字或第  相似文献   

12.
3.蛇皮与唐代骠国乐器。近代,作为中国三弦的特征之一是琴筒双面幪皮的质地;在日本琉球有称之为“蛇皮线”的。但是,在前所述及的元代、南宋时期的三弦是否亦具备这一特征呢?如果严格地说,目前还难下定论,因为在元代的两首诗词及其有关文字中,并无关于三弦形制、制作材料的记载;南宋墓石雕刻亦不能表明琴筒幪皮的质地;此外,尚无其它史料说明。然而,当我们对  相似文献   

13.
高启为明初大家,一生诗文极富。历来崇尚高启诗文者也不乏其人,故他的诗文被传抄刻板付梓流行于世的也较纷杂,今将他的诗文版本加以探源考辨,这对研究高启诗文也不无裨益。 高启一生写了两千多篇诗文,分别收入《江馆集》、《娄江吟稿》、《吹台集》、《凤台集》、《姑苏杂咏》、《槎轩集》、《扣舷集》和《凫藻集》。元至正丁末(1367)年,他将移居青丘后即十年离乱时期所写的《江馆集》、《娄江吟稿》共七百三十余首诗辑为《缶鸣集》。因他自谦“未敢与昔之名家者比”特取《楚辞·卜居》中的“黄钟毁弃,瓦缶雷鸣”之意而命名的。并请先辈胡翰、名流王祎、好友谢徽为其书写了序。与此同时,吴中四杰之一即高启诗友徐贲也辑成高启的《缶鸣集》,并请高启的另一好友王彝为其书作序。于是高启的《缶鸣集》就有两种手抄本并行于世。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文学几千年发展的历史长河中 ,曾涌现出许许多多让炎黄子孙引以自豪的优秀诗文作品。为了继承和弘扬这种优良的文化传统 ,后人曾不断地将前人创造的优秀诗文编辑成册 ,广为传播。这些选本或集子 ,因编选者的思想观念、政治立场或审美眼光等方面的不同 ,自然也就表现出各不相同的风格和特点 ,可谓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 ,各有千秋。最近 ,由华中师大文学院著名文艺理论家曾祖荫教授主编 ,一批中青年专家、学人参与编选的《中国古典诗文名篇选读》一书 ,已由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粗略翻阅一遍 ,颇为兴奋 ,因为它编得很有特点。特点之一…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生态文明的时代要求出发,以对中国思想史上“天人合一”观的辨析、梳理、阐发落笔,进而在反思西方工业文明的负面影响———生态危机和探讨东方“天人合一”的生存智慧这两个层面上展开论述,最后集中于对作为天人合一生态艺术典范的中国古典园林的价值的研究。  相似文献   

16.
17.
中国古典文献卷帙浩繁,内容丰富,门类广泛,绚丽多采,在人类文化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人们常常用“汗牛充栋”或“浩如烟海”的字样来形容我国古典文献的数量。浩如烟海的古典文献记录了我国各族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状况及其历史发展进程,是我们研究古代社会精神面貌与物质生产的重要资料,其中酝藏着我国古代各族人民从事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的宝贵经验教训,这是中华民族在历史上积累起来的巨大精神财富。但是,中国古典文献有历史的、阶级的  相似文献   

18.
本文考辨"竹枝词"的沿起地域和原初样式;叙述历代诗人对"竹枝词"的仿作;并分析了本土"竹枝词"的基本题材和艺术风格以及对中国诗歌的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9.
学生常常抱怨文言文艰深、晦涩,缺乏学习兴趣。而学者林语堂先生曾经说过:“古者则有幽深淡远之旨,今者则得亲切逼真之妙。两者须看时并用,方得文字机趣。”“国语要雅健,也必有白话、文言二源。”学习古典诗文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对于正需要广泛汲取文化营养、充实自身底蕴、培养正确的价值观与人生观的中学生来说,学习适量的优秀古典诗文,是相当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20.
教师对古诗的教学教法陈旧,讲起来枯燥无味,学生们学起来无精打采,学习对他们来说就是百无聊赖的痛苦负担,还谈何创新呢?为了适应新大纲的要求,我大胆进行实验创新,以"趣"激情,让教学的全过程充满"韵味",使课堂韵味十足,妙趣横生,学生兴趣盎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