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甘我宽 《贵州教育》2008,(15):40-41
目前,就当地农村小学相当大一部分低年级教师对<品德与生活>课程教学的情况来看,教学没有很好地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教学缺少学生活动的成分,甚至几乎以教师讲解为主,使<思品与生活>课程的教学变得空洞枯燥,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淡化了本课程主要的品德教育、情感教育功能,变成纯粹的知识传授课.针对这一现象,要提高品德与生活课程教学的有效性,笔者认为要做好几个环节的工作.……  相似文献   

2.
殷玉洁 《考试周刊》2013,(99):133-133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生活为基础,让儿童在自己的生活中通过认识自然.了解社会和把握自我形成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进而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的一门课程。新课程倡导学生的主动参与,强调寓教育于生活之中。我在教学实际中努力走进生活,贴近学生,创设开放、互动、活泼的教学情境,营造自由、民主、愉悦的课堂气氛,把教学的需求转化为学生的需求。将“生活化的课堂”、“课堂中的生活”融为一体.努力使学生成为认识的主体、课堂学习的主人。对于如何做到这点,下面我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3.
《品德与生活》课程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其形式以图为主,图文并茂,突出了活动性及做中学的特点。因此,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通过活动、观察、体验、探讨、讨论等感受生活、感悟道理,学习做人,是教师的主要任务。  相似文献   

4.
在教学《品德与生活》的过程中,我以教本为素材,以生活为主线,以学生为主体,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在活动中,学生的视野得到了开拓,学会了更好地生活。与此同时,我还积极引导学生将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良好思想内化为生活中的道德行为、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下面是我在教学过程中的一点感受,与诸位老师共享。  相似文献   

5.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的的活动型综合课程。新课程突出生活性、开放性、活动性特征,遵循“道德存在于儿童的生活中”的理念,珍视儿童童年的生活价值,尊重儿童的权利,在与儿童生活世界的联系中构建课程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从道德理性的视角去分析现行品德与生活(社会)教材可以发现,不同版本的教材杂糅了不同的道德逻辑,如功利主义的道德逻辑、自然主义的道德逻辑与义务论的道德逻辑。在任何一套现行教材中,都没有一以贯之的道德理性;甚至对于同一类主题,不同年段也可能有不同的道德理性。为此,教师在教学设计中需要思考:教材中的道德逻辑是否合适;应教给儿...  相似文献   

7.
道德蕴藏于生活之中,没有与生活分离的“纯道德的生活”。学生品德的形成源于他(她)对生活的体验、分享和感悟。多年的实践告诉我们,只有源于学生生活实际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因此,笔者认为,小学品德教学只有贴近学生生活,与学生生活世界相联系,才能使教学内容变得对学生有意义、教学过程变得有价值,才有毫有利于学生道德的自主建构。  相似文献   

8.
一年级的小学生刚刚结束幼儿园的生活,年龄小,好奇、好动、好胜,正处于学习与游戏分化的最初阶段,对生活的了解和道理的认识都是模糊的。所以,品德课要让一年级学生  相似文献   

9.
刘迎凤 《辽宁教育》2006,(11):37-37
一、真情互动,让课堂再现生活氛围 以前的思想品德课将道德灌输、传授给学生,虽强调道德品质的内化,但由于教学游离于学生的生活,因此,内化这一环节显得苍白无力。  相似文献   

10.
德育课程的开发在世界上是一个难题。跨入新世纪,我们希望能编出一本有中国特色的教材,在此,我们做出了初步的探索。  相似文献   

11.
金玲 《福建教育》2005,(4A):62-62
根据教育部颁发的《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提出的课程理念、课程特征、内容标准及有关规定.由江苏教育出版社和中国地图出版社组织全国德育权威专家鲁洁教授和四省有关教研部门联合编写的《品德与生活》(1-2年级)、《品德与社会》(3-6年级)己全部顺利通过教育部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审查并正式出版。  相似文献   

12.
学生是具有完整生命表现的人,面对自己参与的生活世界,他们的生命表现既有认知,也有情感、意志和行为;在现实生活中,这种种因素总是在交互作用中同时发生、同时作用于生活。只有关注儿童的现实生活,才能真正有效地实施教育《,品德与生活》从儿童自己的世界出发,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生活,用自己方式研究生活。本人在使用《品德与生活》这本教材中有以下几点体会。  相似文献   

13.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这两门课,不同于以往的品德课程,它们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有着广阔的国际视野,有着深厚的理论基础。课程改革以来,这套教材走进全国九个省区,出版者更是亲身见证了师生对新教材的欢迎之举和喜爱之情,见证了新课程对学生品德发展的良好作用。  相似文献   

14.
《品德与生活》是以儿童生活为基础的综合课程。其最重要的基本理念是,道德存在于儿童的生活中。即道德寓于儿童的生活中,生活是儿童品德形成之源。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道德教育才有实效。鉴于此,《品德与生活》的教学,应贴近儿童的现实生活,让孩子在生活中感悟、体验、探索和享受,形成道德体验、道德认知和良好的道德品质。从而快乐成长。  相似文献   

15.
许祥平 《中国德育》2007,2(3):69-70
新课程的实施深刻地改变着教师与教材的关系。如何正确理解和运用教材,成为教师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正如《福建省小学教学常规管理的若干意见(试行)》所指出的:“教材是学校教育的主要课程资源之一,教师要通过对教材内容的认识、实践、批判和反思,把课程内容(教材)按照学生实际需要加以组织、整合,实现对教材内容的再创造”。《品德与生活》课程的教材也不例外,它是一个范例、一种文本,需要教师正确地去理解、去再造。  相似文献   

16.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就是这种新型的活动课程,为低年级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的舞台,让学生在一种真实环境中,学会分辨是非,学会求知,学会发现,学会做人,从而引发道德体验,提高道德认知,开阔知识视野,培养多种能力,既而成为学生道德形成之路的奠基石。那么,如何提高学生的课堂教学实效性呢?  相似文献   

17.
思想品德教育对少年儿童的成长发展非常重要,在新课改实施的大环境下,教师必须遵循新课程标准,结合学生实际,创新《品德与生活》的新教法,才能实现品德与生活课堂教学的高效性和时效性.  相似文献   

18.
“道德寓于儿童生活的方方面面,没有能与生活分离的‘纯道德的生活’”,“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因此,良好的品德形成必须在儿童的生活过程之中,而非在生活之外进行”。  相似文献   

19.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课程。”就是因为这种新型的活动课程,不仅为低年级学生提供了展示自己的平台,也培养了学生在一种现实环境中基本的道德意识。那么,如何上好《品德与生活》课,如何从课中引发道德体验,提高道德认识,培养道德意识呢?  相似文献   

20.
品德与生活课是一门活动型的综合性实践课程。它以儿童生活为轴心,以游戏和活动为主要形式,以探究学习为主要方式,将各方面教育有机地融为一体。经过一年来的尝试,我体会最深的是一个“活”字,即处理教材活、课堂形式活、利用资源活、课堂评价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