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品德与社会》课是一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的综合课程,品德的形成要经过一个长期的复杂的内化过程,必须注重学生内化环节。那什么样的活动算是有效的,怎样才能引导学生乐于探究呢?一、乐于课前准备  相似文献   

2.
《品德与社会》课是一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的综合课程,品德的形成耍经过一个长期的复杂的内化过程,必须注重学生内化环节。那什么样的活动算是有效的,怎样才能引导学生乐于探究呢?  相似文献   

3.
4.
学习和实施《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设置的一门新课程。它的设置反映了加强和改革德育课程的时代要求,也顺应了课程综合化的时代潮流。这门新课从内容到方法都不同于以往的思想品德课或社会课,因此,要完成它的教学任务必须认真学习《课程标准》,切切实实实施这个标准。现就笔者在参与研制课程标准过程中对这门课程的认识,谈点学习和实施《课程标准》的意见。  相似文献   

5.
周强 《教育艺术》2008,(3):12-13
课改背景下的《品德与社会》课是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从学生自己的世界出发,让儿童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生活的体验性课程。而体验性学习又是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一种学习方式,它要求学生用自己的经历和心灵去感悟。因此,如何引导学生进行体验性  相似文献   

6.
正《品德与社会》课教学是以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生活能力为宗旨的,而要达到这一目的,光靠《品德与社会》课教材中所罗列的知识及教师仅在课堂上的有限传授是远远不够的,最关键的是要使学生在教师的激发引导下,使学生产生认识社会、了解社会、走向社会的情感,从而使学生主动地去观察、适应社会,培养他们的社会意识,从而训练他们的社会观察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真正学会做人,学会生活,促进学生各方面的协调发展。明理—激情—导行是《品德与社会》课对孩子进行教育的主要环节,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巧妙引导,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在教  相似文献   

7.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明确规定了该课程的性质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生活化、活动化、综合化的课程.由此可见,新课程标准已经把培养学生"乐于探究"的精神作为课程实施的主要目标之一.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作为研究基础,集中针对课堂学习共同体的构建展开系统分析,并据此给出相关教学模式启示。  相似文献   

9.
郭玉琴 《考试周刊》2013,(68):126-126
《品德与社会》课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基础,家庭、学校、家乡(社区)、祖国、世界是他们生活的不同领域。而家乡(社区)是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领域,进行此领域课型的研究,可以引领学生在了解家乡、做家乡小主人的过程中,促进爱心、责任心及综合素养的形成。  相似文献   

10.
小学品德学科新课程标准指出:“良好道德的形成必须在儿童的生活过程中,而非在生活之外进行。”因此,要提高品德教育的实效性,就必须让教育活动植根于学生的现实生活之中,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引起学生真实的情感体验,促进知与行的和谐统一,生活化应成为品德课堂教学永恒的追求。  相似文献   

11.
思品课堂在学校德育工作中发挥主渠道作用。如何把抽象又枯燥的课堂教学模式变得生动活泼、具有吸引力,达到知识学习、思想教育和能力培养相统一的目的,是每个思品教师必须认真探索的问题。现为优化思品课堂教学谈几点认识。  相似文献   

12.
小组合作学习作为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和教学组织形式,合作的有效性直接关乎着小组学习质量.但我们不难发现不少课堂的小组合作学习处于随意性的对话之中,学生活跃了,气氛热闹了,一节课下来,学生究竟收获了多少,却不得而知.因为不少“小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部分学生参与意识不强,高耗低效,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不高,也不会交流、合作.针对以上问题,我不断在实践中进行反思,觉得在合理分组的前提下,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3.
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及其部分教材已经使用,为了更好的实现其应有的价值和功能,深刻体会和真正发挥其教育的实效,本人就其课程的基本特点谈点自己的认识,以求方家指正。一、课程结构的综合性《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是在小学阶段开设的主要的综合活动实践课程。首先,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是以儿童生活为基础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品德与生活”将品德教育、生活教育、社会文化、科学教育进行有机整合;“品德与社会”将品德、行为法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国情、历史与文化、…  相似文献   

14.
对六套《品德与社会》教科书从教科书编写的核心理念、内容安排和结构体系方面进行比较分析,发现有些教科书存在注重综合性与活动性而知识系统性略显不足,活动内容的组织缺乏逻辑性,主题活动设计不够完善,卡通图片使用过多,文字容量偏少,问题设计与留白设计过多等问题。《品德与社会》教科书编写应关注儿童的现实生活,选取有意义的教育内容,体现课程的综合性、生活性和社会性,通过自主的体验学习、探究性学习和问题解决式学习,引导儿童健康向上地生活。  相似文献   

15.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的基本特点与教学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品德与生活》和《品德与社会》的新教材具有呈现方式的交往性特点,应开展学生与文本以及师生、生生之间多元、多维式对话教学;新教材具有活动性特点,应大力实施活动化教学;新教材具有意义生成性特点,应大力开展和推进体验性学习;新教材具有延展性、非固定化特点,应特别注重开放性教学;新教材具有教育观点的渗透性特点,应让儿童在孕育生活感受的同时,伺机对其进行价值引导。  相似文献   

16.
17.
18.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必须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富有个性地学习。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就是要让学生的学习方式产生实质性变化,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逐步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局面,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发展。为此,笔  相似文献   

19.
评价对于小组合作学习的课堂中起着重要作用。如何让评价更有效?在实践中笔者发现,宜设置多层的评价内容,确定多样的评价主体,运用多元的评价方式,使小组合作真正落到实处,从而发挥评价的导向作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  相似文献   

20.
陈晓玲 《广西教育》2010,(25):60-60
初涉《品德与社会》第一册教材,我不禁眼前一亮,这册教材以"爱"为主线贯穿始终:爱自我—爱家庭—爱学校—爱家乡,把有内在逻辑联系的"爱"的活动安排在一起,形成有意义的内在集聚,材料组织上给学生很大的活动与思考空间,教师更应该以此为契点,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