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特色文化城市的建设中,首先要关注城市文化中独具特色的部分,特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和魅力所在。隋唐时期是洛阳都城发展历史上最为重要的时期,为洛阳城市留下了丰厚的文化遗产。因此,在洛阳特色文化城市构建过程中,唐代风貌应该着力打造。应该依托洛阳现有的隋唐宫城、洛河、天津桥、洛南里坊区、白居易故居、定鼎门遗址、龙门石窟等历史遗迹和遗址,借助隋唐城国家遗址考古公园的建设,打造洛阳的隋唐历史文化和相关的文化产业,营造洛阳城市发展的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2.
洛阳作为华夏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在传统音乐文化资源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河洛大鼓、白马寺佛教音乐等都是洛阳地区音乐历史的"活化石",深刻体现了洛阳地区的文化特点及人们的精神内涵,洛阳传统音乐走产业化发展道路,是洛阳提升城市文化品味、扩大城市影响力的重要手段,同时也对传承和保护洛阳地区传统音乐文化起到一定的助力。  相似文献   

3.
《山海经》里的海神除四海神外还可分为能单一型、人兽合体型和形能超常型三类,这些海神身上蕴含着丰富的文化观念和意义,他们是原始初民想象世界的反映、始宗教信仰的呈现和海洋信仰的体现。《山海经》以后,四海神灵形象的演变则经历了萌芽期的原始海神、发展期人神合体的海神以及衰落期凡人化的海神三个阶段。  相似文献   

4.
峻灵王信仰最早可追溯至西晋,最初源于海南民间的"石崇拜",东晋时因帝王统治之需被作为"山神"封为具有疆域边界意义上的"镇海广德王",宋时因苏轼的推崇获得了知识分子层面的推广,明时因海上贸易的兴盛被海南民间文化奉为"海神"得以发展兴盛,但也因"妈祖、冼夫人、伏波神"的挤压而萎缩,今天作为海南区域性海神深受琼西北"昌化"一带渔民的崇信。  相似文献   

5.
"拜囊海"是天等壮族民众在长期的农耕生活和边疆战争中形成的以娱人、娱神为内容,以祭祀为载体,含有历史、宗教、民俗等诸多文化内容的民间信仰活动。"拜囊海"信仰习俗形成于北宋皇佑年间,历史悠久。"拜囊海"信仰习俗有鲜明的历史性和民族融合性、宗法性和组织性,是女性文化的体现,有承传性与神秘性等地域文化特点。由于各种原因,"拜囊海"习俗目前处于濒危状态,需要采取措施保护传承。  相似文献   

6.
潮州音乐,是我国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民间音乐之一,它与潮州的其他文化一样,有较悠久的历史。早在隋唐时候,潮州开始设州起,随着朝廷对潮州的开发,中原文化就逐渐  相似文献   

7.
侗族丧葬仪式是侗族人民的一项重要人生仪礼,它的内容和形式与侗族人民的宗教信仰观念有着密切关系,反映了侗族社会的民间传统习俗文化。仪式音乐作为丧葬仪式的组成部分,在仪式过程中担负着不同类型的角色,有赞颂亡者功德、沟通人神对话等媒介的作用。解读龙额侗族丧葬仪式音乐文化,分析其文化内涵及社会功能,对了解和研究侗族丧葬仪式特征,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8.
“怀梆”是流行在怀庆府一带的一种民间戏曲。它是由隋唐时期的歌舞小戏“踏谣娘”,到金元时期的民间“社火”、“队戏”,再到明清时期的“海神戏”逐渐演变而形成的。  相似文献   

9.
海神妈祖和林兆恩创立的"三一教" 是最有代表性的民间信仰,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明代万历年间产生了以妈祖和三一教为题材的长篇小说:<天妃娘妈传>和<三教开迷归正演义>.了解和研究这两部古代小说,对研究妈祖和林兆恩故事的演变,对研究莆仙文化,乃至整个中华文化是很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0.
唐宋城市研究专刊(下) 佛教文化与隋唐洛阳城市生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洛阳作为有名的九朝古都、定鼎之地 ,在中国历史长河中占据重要地位。从汉朝时起 ,它便成为中国文化的中心之一。它不仅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起伏波折 ,同时也吸纳了异质文化的冲击和衍化 ,尤其在隋唐时期 ,儒释道三家并存 ,文化蓬勃发展。在洛阳文化中 ,佛教文化独树一帜。自从白马寺落址于洛阳后 ,洛阳便成为中国的释源和北方佛教的重镇。杨衔之《洛阳伽蓝记》中记载 ,魏晋南北朝时期洛阳有佛寺一千多座 ,虽然经过周武宗毁佛的影响 ,到隋唐时期 ,洛阳佛寺数目大减 ,但是由于国家的支持、外来高僧的交流 ,洛阳佛教文化并没有沉寂 ,而是更加…  相似文献   

11.
《中国古代服饰研究》是凝结着沈从文先生下半生心血的一部巨著,这部巨著资料丰富,从旧石器时代晚期至明清,时间上历经万年,涉及的研究对象也远远超出了服饰范围,堪称一部浓缩的古代文化史,在书中,沈先生利用出土文物等资料解决了一些古代名物训诂方面的难题,如:衽,小山,便面,步障,捉鹰等。  相似文献   

12.
"乐"在先秦时期还没有摆脱原始政治形态的崇拜。到了汉代,统治者为了粉饰太平与强化乐的宗经地位,加强了对"乐"的控制,此前的音乐观念完全是一种以政治需要的功利形态出现。而到了隋唐,贵族对俗乐不再严控,他们规范这些俗乐为九部乐、十部乐,并统归为"燕乐",并把它当成宴席间娱乐的工具。贵族们继续把燕乐声乐化,词体开始出现并兴盛起来。  相似文献   

13.
《山海经·北山经》载有三条向西流入泑泽的河流杠水、匠韩之水及敦薨之水,杠水即贯穿汉代敦煌郡的疏勒河干流,匠韩之水即今瓜州县之榆林河,敦薨之水即今敦煌市的党河。敦薨本系月氏语,张骞称敦煌,乃因战国秦汉时期敦薨与敦煌同音,故知《山海经》之"敦薨"即敦煌。汉武帝在敦薨地区建县建郡,遂据张骞所说"敦煌",命名为敦煌县、敦煌郡。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谓敦薨之山"在匈奴之西、乌孙之东",说敦薨之水"出焉耆之北",与《山海经》敦薨之水西流注于泑泽的流向相反。杜佑、都实、潘昂霄、朱思本等均据实指出郦道元之谬,而清代以来《水经注》研究家仍从郦氏谬说,亟应纠正。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古代音乐在其发展的7个不同时期呈现出不同的艺术特征,它们在精微、风采、神韵、气韵、意境、节奏等中国文化精神上有不同层次的体现。远古时期音乐的神秘悠远,夏商时期音乐祭神的风韵,春秋战国时期音乐的仪礼气韵,秦汉时期律学开启精微之风,魏晋时期音乐的融合神韵,隋唐时期音乐的博大气韵,宋元时期俗乐的节奏,明清时期地方戏曲的滥觞等,展现出中国古代音乐文化精神历时性征的多元丰富、兼容并蓄特点,潜藏于内并逐渐形成特色的是气韵生动和清微淡远。  相似文献   

15.
刘诜为大晟燕乐的奠基人之一,然史传有关刘诜生平仕历记载颇略,且讹误不少。有关论著言及刘诜仕历及与大晟“徵调”关系,亦颇多误解。今细勘文献资料,考得刘诜生平仕历,并对刘诜与大晟“徵调”关系及其他著述情况作了考辨。  相似文献   

16.
文章以六朝时期的湖州为观察视域,从藏书史的角度,通过对六朝时期相关史料的爬梳、整理,于雪泥鸿爪间,辨析、发掘作为湖州文化之脉的藏书文化的初起、形成历程。认为,湖州藏书之初盛,当在六朝之时,其中标志性的史事,便是沈约的藏书活动。就私家藏书传统肇造、发育的意义言之,沈约的藏书实践“开浙江收聚之先声”,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7.
中国在汉魏六朝时期就已经有了音乐记谱方法。这种记谱方法叫做“声曲折”,它使用状如蚯蚓般的曲线,并用汉字加以辅助。这种记谱方法迄今仍然有文献予以保存,《道藏》三百三十册,《洞玄部》养之门上,《玉音法事》上卷,载玉京山《步虚经·步虚吟》三首,《空洞》一首,就是这种记谱方法的样式。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古代封建社会攀过隋唐的顶峰,从宋(金)元开始走向衰亡,但音乐的发展却呈现巨大的转折。本文主要从市民音乐的发展、说唱音乐与戏曲音乐的成熟三方面阐述这一阶段音乐发展的特点及其历史意义,说明宋(金)元时期的音乐是我国音乐文化发展史上的又一高峰。  相似文献   

19.
明清时期"世说体"小说在数量上远远超过前代,在编撰方式上体现了自己的思想倾向和特色,对《世说新语》既有继承、模仿,也有创新和发展。虽然在整体上它们的艺术成就不如《世说新语》,但作为一个小说流派,仍有其不可忽视的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20.
按照班固等人的记载,东汉洛阳城是充分借鉴了儒家都城营造思想建立起来的。通过有关史料记载和考古发掘,可以认定东汉洛阳城参考了《考工记》的营国思想。东汉间人将明堂、辟雍、灵台作为洛阳的标志性建筑,即意味着东汉政治文化对礼乐教化的高度认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