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8 毫秒
1.
传统题材的送别诗在唐代繁荣以前,已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演进历程:先秦《诗经》中《燕燕》、《渭阳》离情别景的描摹以及"吉甫作诵,以赠申伯"的官场饯别,堪称送别诗的滥觞.魏晋时期随着送别诗诗题及类别的出现,送别诗才真正建构起来.降至南北朝时期,文人有意识地将送别诗从其它诗类中独立出来,再加上当时山水诗的盛行以及诗人注重吟咏性情的特点,带动送别诗中的写景技巧,以及融情于景的艺术表现,从而使送别诗无论内容还是艺术形式都获得了长足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正古代诗歌是中华传统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从楚辞汉赋到唐诗宋词,唯美怡情的古风词韵陶冶着无数华夏儿女。而在中国诗坛上,送别诗一直是诗家的重要题材。他们或是拜师游学,或为求取功名,或为仕途奔走,或为生活所迫,不得不远走异乡而离别亲人、恋人、友人,此中情意,怎一个"别"字了得。正如诗人江淹在《别赋》中写道:"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这句话概括出了人类别离时的共有情感。所以,诉离愁别绪、话深情厚谊、寄理想抱负就成了送别类诗歌常见的主题。在六年级学生毕业之际我选择了四首送别诗歌别  相似文献   

3.
古时交通不便,亲友远别,难免伤情。江淹《别赋》说:"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折柳送别亲友是古时的习俗。汉乐府中就有《折杨柳》篇。折柳送别,唐代最甚。那么,古人为何折"柳"送别呢?首先,柳音——留。古人以"柳""留"谐音,表示主人的挽留之心。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代送别诗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最早可以追溯至《诗经》。《诗经》中送别诗所表现出的送别方式和离别情感多种多样,耐人寻味。有瞻望式送别:即不断远望,目送行人离开,促人缠绵悱恻;赠物式送别:离别时赠送物件,以寄相思,杨柳依依;祖饯式送别:设宴送行,别情如枯苗望雨;留客式送别:欲送还留,让人恋恋不舍。本文通过对《诗经》离别诗中的送别方式以及所抒发的离别之情进行探讨,以期达深入解读其题旨和离别情感之目的。  相似文献   

5.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注释:①芙蓉楼:原址在润州(今江苏镇江)西北。辛渐:诗人之友。②平明:清晨。楚山:战国时的楚国在长江中下游一带,所以称润州这一带的山为楚山。③"一片"句:冰心,像冰一样纯洁的心。冰在玉壶之中,更显示人的纯洁正直。上榜理由:送别诗多从朋友的角度设想,或叹离别,如前诗王维"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或壮行色,如高适《别董大》"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或诉友情,如王勃"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而王昌龄这首送别诗却是从己处写起,剖白心迹。"寒雨连江夜入吴,平  相似文献   

6.
<正>王实甫的杂剧《长亭送别》历来被誉为写离愁别恨的绝唱。王实甫在作品中,将对人物形象心理描写的艺术触角伸展到"长亭送别"这一特定时空点上的人物心灵深处,并且多层次、多角度地展示了崔莺莺"此恨谁知"的复杂而又深刻的心理内涵。说"长亭送别"这一折展示了人物复杂而又深刻的心理内涵,主要体现在崔莺莺送别张生时所展现出来的三个层面之上:其一,对张生荒村雨露,野店风霜,无人扶持,最难将息的忧虑;其二,对老夫人拆散鸳鸯,催  相似文献   

7.
古时交通不便,亲友远别,难免伤情。江淹《别赋》说:“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折柳送别亲友是古时的习俗。汉乐府中就有《折杨柳》篇。折柳送别,唐代  相似文献   

8.
柳永在《雨霖铃》中的感叹“多情自古伤离别”,江淹在《别赋》中说:“黯然销魂者,唯别而矣!”“送别”是古代文人在诗歌中经常表现的一种题材。实至今天,送别诗仍是高中常考常新的诗歌鉴赏题材。下面主要从思想内容与艺术手法方面做探究,以达到授人以渔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春夜别友人二首(其一)》是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中唯一一篇送别诗必读篇目,它对学生理解送别诗内容、了解送别诗特点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唐诗鉴赏辞典》陶慕渊先生对该诗的尾联进行了如下诠释:“结尾两句写目送友人沿着这条悠悠无尽的洛阳古道踽踽而去,不由兴起不知何年何月再能相聚之感,末句着一‘何’字,强调后会难期,流露了离人...  相似文献   

10.
咏柳诗例说     
清人李渔在《闲情偶记》中这样写道:"柳贵乎垂,不垂则无柳;柳贵乎长,不长则无婀娜之致。"古往今来,诗人们或咏柳喻人,或借柳送别,或缘柳抒情,"柳"成为中国诗歌中一道亮丽的风景。  相似文献   

11.
从文体分类学的角度看,别诗仍应属于赠诗,是赠诗的一个特类。统观我国传统别诗发展演变的历程,就其感情模式而言,经历了“伤别”、“达别”、“壮别”三个重要阶段。在别诗这一大类下,又可分出“送别”、“留别”、“赠别”、“忆别”四个小类。  相似文献   

12.
<正>高三复习回归课本时,我让学生将《唐诗宋词选读》上的诗歌按照题材进行归类,学生提出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不好归类,不知道归在哪一类诗歌中。我的回答是:这首诗应该归在送别诗。只是学生不信服:判定诗歌的类型,我们可以参考诗歌的题目,送别诗的特点往往题目上有"送"、"别"等字样,如陈子昂《春夜别友人二首(其一)》、李颀的《送魏万之京》、李白的《送友人》等均在标题上有"送"、  相似文献   

13.
在《岑嘉州集》中描写西域风光,表现送别主题的诗作就有70多首,从三方面探讨其西域送别诗产生的原因:首先,与唐代的社会、政治、军事因素密切相关;其次,与作者的个性和独特的经历相关;第三,与唐代蔚然成风的送别之风有必然联系。  相似文献   

14.
【案例】(苏教版第九册《黄鹤楼送别》)生:老师,我曾到过江边,江上船只往来无数,怎么李白却说"孤帆"呢?(一些学生联系自己乘车路过长江大桥时所见情景,也纷纷质疑这一"孤"字)  相似文献   

15.
【案例】(苏教版第九册《黄鹤楼送别》)生:老师,我曾到过江边,江上船只往来无数,怎么李白却说"孤帆"呢?(一些学生联系自己乘车路过长江大桥时所见情景,也纷纷质疑这一"孤"字)  相似文献   

16.
"送别诗"是表达诗人离情别离的诗歌,古往今来广为传诵,本文通过对两首诗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的意象、情感进行分析归纳,以达到对"送别诗"的深层解读。  相似文献   

17.
【案例】(苏教版第九册《黄鹤楼送别》)生:老师,我曾到过江边,江上船只往来无数,怎么李白却说"孤帆"呢?(一些学生联系自己乘车路过长江大桥时所见情景,也纷纷质疑这一"孤"字)  相似文献   

18.
【案例】(苏教版第九册《黄鹤楼送别》)生:老师,我曾到过江边,江上船只往来无数,怎么李白却说"孤帆"呢?(一些学生联系自己乘车路过长江大桥时所见情景,也纷纷质疑这一"孤"字)  相似文献   

19.
千百年来,送别诗以其精湛的语言、深邃的意境、浓郁的离情而脍炙人口,在古诗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李白的《赠汪伦》、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高适的《别董大》等,均是送别诗中的精品,历代传诵"。动人心者,莫乎情",能让送别诗穿越千年时光,直抵人内心的,是那真挚的友情。如何引领学生主动融入诗的意境,领悟诗中的形象和情感,从而受到思想的启迪、艺术的熏陶?笔者作了如下尝试和思考。  相似文献   

20.
顾毅 《现代语文》2013,(4):31-32
近日听了某校高一年级一节公开课,讲授的是李白的一首五言律诗《送友人》,下面先简介这位老师的授课流程。首先以送别诗的悲凉特点导入本节课,然后老师说:"下面进入下一个议题:分析首联是如何写景的。"几位同学在黑板上写答案,在我们看来这几位同学的答案还是有可取之处的,但老师在大部分同学的板书上都打了"红叉叉",他让同学们反思答案为何不对,结果班上同学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