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荧屏奇观     
这些年常有“热点”流行。即如荧屏,近期的清宫戏、武打片就很热,或者说火爆异常,尤其是金庸的《天龙八部》.据说在上星的33家卫视中.就有18家争播此剧,一时蔚为大观,把观众都“看乱了’”(报刊语)金庸的观众向来数量可观,而《天龙八部》又号称是他的“里程碑”作品,观众自然更加踊跃现在多家先后播放,既可倒过去重看.也可以跳跃着先看结果,正所谓颠来倒去,各遂其愿,让金庸速们大过了一把金庸瘾但不看金庸的人,这时的感觉可就不一样了。他们没有过瘾的快感,只有反复搜寻的苦恼和怨尤。这么多频道,怎么就找不到自己想看…  相似文献   

2.
张彦维 《新闻爱好者》2011,(11):124-125
提到金庸。人们想到的首先是其武侠小说。金庸的武侠小说,博古通今,深受海内外读者的喜爱。但事实是,武侠小说仅仅是金庸的一个副业,金庸首先是一个杰出的报人,评论家。既然要谈论金庸与香港的文人办报.那我们当然要从金庸及其创办的《明报》谈起。  相似文献   

3.
张彦维 《新闻爱好者》2011,(22):124-125
提到金庸,人们想到的首先是其武侠小说,金庸的武侠小说,博古通今,深受海内外读者的喜爱。但事实是,武侠小说仅仅是金庸的一个副业,金庸首先是一个杰出的报人,评论家。既然要谈论金庸与香港的文人办报,那我们当然要从金庸及其创办的《明报》谈起。《明报》,1959年5月20日,  相似文献   

4.
金庸先生出任浙江大学人文学院院长,金庸作品影视新版剧的播出,使金庸又成媒体的热点话题。几部与金庸有关的著作纷纷出版,包括金庸与池田大作的对话录《探求一个灿烂的世纪》(北大版)、《金庸小说论稿》(严家炎著,北大版)、《孤独之快:金庸小说论》(陈墨著,上海三联版),使金庸顺理成章地成为本刊的话题。本刊记者走访了陈墨先生,访谈的话题是金庸与经典,但金庸是否是经典并不是特别重要的,更重要的是:什么是经典?这才是我们的核。X话题。记者:在您看来,金庸作品能不能成为文学经典?陈墨(以下简称陈):在我个人看来…  相似文献   

5.
去年第七期《名人传记》刊登的《金庸二三事》,有一段关于金庸作报纸“老总”时面对骂声微笑以待的故事,颇有意味。 金庸在他创办的《明报》上给有实力的作者开专栏,使一些作者成为作家,出了名。《明报》的稿酬虽低,却趋之者众。但也有不满意的,有个作家(亦舒)要求金庸加稿费,金庸不加,这个作家就在专栏里撰文骂他。金庸看了笑笑说: “骂可以骂,稿照样登,稿费照样一点不加。”据称,金庸对闭口不提加稿费的,到年底反而会加一点,这是金庸性格好强的表现。但不管怎样,金庸对骂他的作家的文章照登,专栏照开,这不能不说是他大度能容、胸怀宽广。试想,如果金老板鸡肠小肚(他不需和任何人商量),从此炒了那个作家的鱿鱼——枪毙了他的文章,砍掉了他的专栏,那么,枪  相似文献   

6.
1999年11月1日,《中国青年报》发表了王朔的文章《我看金庸》,这篇3000余字的专稿对金庸先生的小说作了锋芒毕露的抨击。1999年11月2日,成都一家报纸又以《王朔:金庸太臭》为题在显要位置转载了王朔的文章。同日,国内多家报纸也以不同的标题转载或摘登了王朔文章。王朔与金庸,这两位在中国当代文坛上均有影响的作家一下  相似文献   

7.
1999年11月卫日,《中国青年报》发表了王朔的长文《我看金庸》,这篇3000余字的专稿从不同侧面对金庸先生的小说作了锋芒毕露的抨击。11月2日,成都一家报纸又以《王朔:金庸太臭》为题在显要位置转载了王朔的文章。同日,国内多家报纸也以不同的标题转载或摘登了王朔的文章。王朔与金庸,这两位文坛上有影响的作家一下子成为众多读者关注的人物,尤其是金庸,在王朔“出招”后,这位写武侠小说的高手将如何“接招”,如何“应招”,更成为读者议论的话题。 我是11月2日中午才获知王朔“骂”金庸的信息的。当时的第一个反…  相似文献   

8.
1999年11月1日,《中国青年报》发表了王朔的长文《我看金庸》,这篇3000余字的专稿从不同侧面对金庸先生的小说作了锋芒毕露的抨击。11月2日,成都一家报纸又以《王朔:金庸太臭》为题在显要位置转载了王朔的文章。同日,国内多家报纸也以不同的标题转载或摘登了王朔的文章。王朔与金庸,这两位在中国当代文坛上均有影响的作家一下子成为众多读者关注的人物,尤其是金庸,在王朔“出招”后,这位写武侠小说的高手将如何“接招”,如何“应招”,更成为读者议论的话题。 我是11月2日中午才获知王朔“骂”金庸的信息的。当…  相似文献   

9.
金庸,本名查良镛,以其笔名“金庸”行世。金庸有两支笔,一支是为《明报》写社论,一支是写武侠小说。金庸的《明报》成功,除了它的武侠小说、新闻报道等因素外,也离不开金庸以他本名查良镛发表的社论。金庸写了30多年的社论,当时,世界发生了什么事,不仅香港人会习惯性地想到看看《明报》社论怎么说,海峡两岸的政要也非常重视他的社论,国际上对《明报》“路易—查”(笔者注:金庸的英文名)的评论也非常看重。他的社论为知识分子所欢迎,有些人买《明报》就是为读他的社论。笔者认为,金庸的社论,在中国新闻评论发展史上应该有一席之地,值得我们进…  相似文献   

10.
“久封吴王剑,今执孔子鞭”。1999年3月底,著名武侠小说家、报人、学者、社会活动家金庸,走马上任浙江大学人文学院院长一职。此番在浙大近两个月里,他会老友,看亲戚,多次与师生座谈、讲学,他的言行成了浙大校园里最热门的话题。不久前,当他悄然暂别西子湖时,师生们的惜别之情溢于言表,纷纷企盼“金大侠”早日再回“西子湖”。金庸成了校园的“秘密”人物 金庸出任浙大人文学院院长一职的消息,是人大代表、浙大校长潘云鹤在今年2月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期间向新华社记者披露的。在浙大为金庸举行受聘仪式  相似文献   

11.
央视的《笑傲江湖》终于在一派褒贬声中落下了帷幕,但其遭遇网友激烈批评这一事件蕴含的各种信息却远没有被发掘出来。我没读过金庸的小说,不是金庸迷,而且年过不惑宽容了许多,所以没有觉得央视的《笑傲江湖》拍得那么糟那么难以忍受那么不能看。毛病肯定有,而且相当明显,但毕竟也是一种风格,一种理解,一种不同的表现方式啊,谁规定非得像港台那样诠释金庸呢?就连金庸自己,不是也对港台拍摄的他的作品不满意吗?估计黄  相似文献   

12.
中学生的藏书(摘自《新华文摘》1996年9期)盛曙丽我们读中学的孩子们在看什么书,又“藏”着一些什么书?我们的孩子他们在和谁对话?是席绢,还是金庸?是曹雪芹,还是德莱塞?是文化精品,还是地摊杂货?他们与书做了怎样的“朋友”?是“拿来主义”,还是“照盘...  相似文献   

13.
《大观周刊》2010,(44):50-51
“点苍山秀诚能隐,世俗心深不敢看”,读着金庸先生的这两句诗,使我又仿佛融入到了大理苍山的雄峻秀丽。领略到了苍洱之间那浓郁的人文气息。  相似文献   

14.
有人说王朔小说是琼瑶小说的翻版,只是变换了一下男主人公的类型。我倒是越读越觉得像金庸的《鹿鼎记》。《鹿鼎记》乃金庸的封笔之作,人说不像金庸写的,金庸却说这是他最喜欢的一部。分歧的原因在于其风格与金庸所有武侠小说大异其趣。《鹿鼎记》的主人公韦小宝,既非英俊潇洒、气宇轩昂的美男子,亦非武功卓绝、众人景  相似文献   

15.
正金庸(查良镛)先生去岁过世,引发很多人悼念,也引起很多人对金庸身世、经历极大关注。人们发现,竟然有很多名人与出身于浙江名门望族的金庸是亲戚关系——表姐夫钱学森、堂哥穆旦、表外甥女琼瑶……而大名鼎鼎的徐志摩则是他嫡亲表哥。金庸的母亲徐禄是徐志摩的堂姑妈。金庸出生于1924年3月10日,而徐志摩出生于1897年1月15日,因此徐志摩比金庸大27岁。徐志摩在1931年11月因飞机失事而英年早逝时只有34岁,当时金庸则只有7岁,因此金庸与徐志摩的直接交往并不多,据一些学者考证确定的可能只有3次。  相似文献   

16.
国际     
《青年记者》2009,(13):5-5
香港著名武侠小说家金庸6月25日成为中国作协新会员。此次金庸入作协.也是1987年以来中国作协首次吸纳港澳作家。金庸入作协,以他的地位和影响,对促进内地和港澳地区的文学交流很有意义。金庸是武侠小说的代表人物,这次入会.相当于在严肃文学和通俗文学之间搭建了一个交流平台。另外,这也表明中国作协秉承开放的态度.对各个领域的作家都愿意吸纳。  相似文献   

17.
提起金庸,人们首先会想到以《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为代表的武侠小说,但金庸还是位著名的报人,上世纪60年代,他以一介文人的觉悟开始创办《明报》。金庸为《明报》撰写社评20余年,通过几十年的努力,《明报》已成为香港特别是知识分子中有影响的大报。金庸早期曾在上海《大公报》、香港《大公报》和《新晚报》先后当过记者、翻译和编辑,  相似文献   

18.
大佬     
所谓社会,就是江湖。江湖是传说的浪漫,社会是逼人的现实。所以你看,闯社会并不像古龙金庸小说里的侠客们行走江湖,轻裘肥马,仗剑天涯,快意思仇;闯社会,突出的是一个“闯”字。  相似文献   

19.
蔡林杉 《传媒》2019,(2):44-46
被誉为漫威电影之父的斯坦·李走了,走得这么突然,以至于我们在看他客串《毒液》一片的遛狗老人时都还没有反应过来,他还以别样的方式存在着。漫威电影是现象级的。有人说斯坦·李就像中国的金庸,《蜘蛛侠》《钢铁侠》《绿巨人》《X战警》《奇异博士》《复仇者联盟》系列等不一而足,对于中国观众而言,他就像一个着眼青年亚文化的电影生产的老江湖。  相似文献   

20.
武侠小说大家金庸的本名也许没有他的笔名更为人所知。他的笔名由来也是许多人知道的:1955年,金庸因友人介绍开始写第一部武侠小说《书剑恩仇录》。动笔之前,他从未想过要使用笔名。小说在《新晚报》连载时,主编希望他选一个具有“侠士味”的笔名发表。几乎是不假思索,金庸将他的本名查良镛的镛字拆开,于是如雷贯耳的笔名“金庸”便由此产生。此外,金庸还有“姚馥兰”、“林欢”等笔名。姚馥兰由英文。您的朋友”(Your Friend)读音而来。当时香港报纸副刊相当男性化,金庸就以一个女性化名字写影评,冲谈一下男性的阳刚气。“林欢”的笔名也是金庸写评论用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