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风貌类新闻作品的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形式灵活,它记录着一定时期的社会风貌和时代特色。然而,如何更好的运用自身特点摒弃此类节目千篇一律的呈现方式,《岩松看日本》系列报道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学习范本。本文从新闻价值、叙事逻辑、镜头视角和深度挖掘的角度出发,以《岩松看日本》为例,对风貌类视听新闻作品的叙述逻辑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2.
刘艳清 《东南传播》2020,(1):147-148
风貌通讯是报道某一地区、某一单位、某一建设工程的新成就、新面貌、新风尚的通讯,也称概貌通讯。视听作品由于画面的易逝性、受众接收的浅表性、制作的复杂性等特点,在创作之前需要更多的精心策划,在创作过程中需要更多视觉之外的精力投入。研究结合具体风貌类视听作品案例,从真实性的表现,风貌特征的呈现以及背景材料的使用分析其作品特点进而尝试探讨风貌类视听作品的创作技巧,为风貌类视听作品的创作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3.
纪念类视听新闻作品《开创》是由中央电视台拍摄的关于纪念央视建台50周年的纪录片,本文从叙事学角度来分析纪念类视听新闻作品《开创》的叙事策略,着重探讨该片的叙事节奏、叙事角度和叙述技巧,以期展现该片叙事框架背后的价值导向与意义表达。  相似文献   

4.
王文竹 《新闻世界》2013,(8):310-311
本文结合对CCTV《岩松看××》系列作品的分析,尝试探索风貌类视听新闻作品如何引领受众深度看世界。进而总结出有深度的风貌类视听新闻作品,应尽力做到由点及面、由此及彼,用发展变化的眼光、细致入微的视角与矛盾思辨的逻辑来实现其引导观众深度看世界的功能。  相似文献   

5.
陈菁瑶 《东南传播》2013,(7):129-130
人物传记类视听新闻作品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产生的杰出和重要人物通过真实的新闻作品表现出来,理性与情感相汇,历史与人物交融,兼具审美价值与文献价值。本文从作品选题、叙事结构、情感表达、细节处理及审美追求五个方面对这类新闻作品要素进行简要的梳理和解析,以发掘其创作的内在特点和本质规律。  相似文献   

6.
纪念类视听新闻作品以纪念某人、某事或某日为选题依据,该类作品以纪念为依托,通过作品使得某人、某事或某日所传达的精神得以传承与弘扬。意义是纪念类视听新闻作品传播的核心,因此,如何呈现、表达与传递意义从而使纪念类作品价值最大化成为创作关键。研究以央视"中国记者节·特别节目"以及《相聚中国节·春天的思念》为例,分析纪念类视听新闻作品在呈现、表达与传递意义三个方面的具体策略,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  相似文献   

7.
<正>风貌类新闻作品题材广泛,由于传播手段的不同,风貌类新闻作品在电视媒介中的传播比报纸中简单的文字消息或通讯传播效果更好,更能够客观真实地反映事物的本来面貌,也具有更强的说服力。这类作品往往通过不同的角度和侧面来反映整个社会环境,给观众以独特的视觉体验。本文以央视《东方时空》2005年推出的"岩松看台湾"为文本,从选题策划、采访对象和倾向态度三方面分析了风貌类作品的视听语言。"岩松看××"是央视在2005年起推出的一档反映不同  相似文献   

8.
如何增强纪念类视听新闻作品的可视性、说服力、新闻性,精当、精彩地选取"意象"则成为了具有关键意义的重要环节。本文选取三个具有代表性的纪念类视听新闻作品,从画面意象,视觉效果意象,音响意象三个方面探讨了纪念类视听新闻作品中的意象选取。  相似文献   

9.
邱星翔 《东南传播》2020,(12):127-128
人物专访类视听新闻作品是采访者和受访者在一定的空间内就某一具有新闻价值的主题进行交流讨论的视听语言作品。此类作品可分为访人、访事、访观点三类,但不管哪一类人物专访作品,都可将作品的语言表达分为镜头语言、采访者语言和受访者语言表达。通过这三种语言表达的融合,共同构成了人物专访类视听新闻作品,且能够进一步呈现和升华作品的主题。  相似文献   

10.
电视新闻节目形态是电视新闻节目内容、形式、品质的自然延伸和个性化拓展,即由叙事、新闻、题材、视听等元素构成的电视新闻节目设计模版.电视新闻节目形态具有可复制性、限定性和流动性三个基本特质.电视新闻节目的基本元素包括题材元素、叙事元素、新闻元素和视听元素四大类.  相似文献   

11.
电视新闻节目形态是电视新闻节目内容、形式、品质的自然延伸和个性化拓展,即由叙事、新闻、题材、视听等元素构成的电视新闻节目设计模版.电视新闻节目形态具有可复制性、限定性和流动性三个基本特质.电视新闻节目的基本元素包括题材元素、叙事元素、新闻元素和视听元素四大类.  相似文献   

12.
张登邑 《新闻世界》2014,(8):431-432
事件类视听新闻往往从一个新闻事件出发,综合各方面资料,叙述新闻事实、采访新闻事件相关者、探寻并分析事件原因、最后进行评论和由点及面、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思考。本文以《看见·专访药家鑫案双方父母》为例,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评析该视听新闻作品,以期为以后该类新闻作品的采访编排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3.
王潇 《出版广角》2021,(6):74-76
媒介环境的巨变推动了人物类特稿近年来在叙事层面的不断革新.文章以众多新闻媒体的特稿作品为例,探讨新媒体浪潮之下,人物类特稿在叙事主题、叙事视角和叙事技巧方面的变化.由此得出,对报道主题别样价值的挖掘、第一人称叙述视角的增多以及细节描写的文学化倾向,已经成为当前人物类特稿创作的共识.这种变化既是为了适应融媒时代的多元传播环境,也是这一新闻类别在发展过程中的自我探索.  相似文献   

14.
新闻是非虚构的叙事文本,人物类新闻作品是研究新闻叙事学的重要范本。本文以热奈特的叙事学理论为基础,以《南方人物周刊》的新闻文本为案例,通过文本分析方法剖析深度报道作品的叙事规律,探讨叙事学策略对于新闻作品内容建构的可能性功能以及叙事学理论对新闻业务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在以反映新闻事实为本旨的新闻作品中,叙事技巧,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良好的叙事技巧,可以使新闻更加具体,更加形象,从而更加令人信服。可以说,叙事技巧决定着新闻作品的优劣。  相似文献   

16.
魏佳 《传媒》2016,(18):69-71
传统视听作品中的混合空间是真实空间和幻想空间的混合.在数字时代,视听作品中空间呈现出异质混合的特质,包括四类空间:现实空间、增强现实空间、增强虚拟空间和虚拟现实空间.异质混合空间的构成迎合了数字时代的发展,丰富了视听作品的表现形式,也反过来影响了作品的创作.  相似文献   

17.
全媒体传播体系中,媒体视听平台不断升级,涌现出大量新型视听类作品,视听作品的表现手段、制作方式、传播渠道等发生较大变化。“视听作品”这一概念在202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中首次被引入,取代了旧法中“电影作品和以类似摄制电影的方法创作的作品”这一术语,并将其内部划分为两类作品,适用不同的著作权权属规则。然而,目前视听作品的内部区分较为模糊,缺乏明确定义,导致权属认定复杂,增加了著作权归属的确认难度。本文以全媒体传播体系下,视听产业技术迭代进程中潜在问题为出发点,结合司法实践案例,对视听作品版权归属提出可行性建议,以期厘清视听作品和其他类型作品间的关系,为视听版权的确认提供明确可行的规则指引。  相似文献   

18.
央视《新闻调查》以探寻事实真相为口号,以促进社会公正与和谐为目标,以制作真正的理性报道为追求,崇尚理性、平衡、深入的报道风格,在报道风格上独树一帜,受到业界、学界和观众的赞誉。本文从叙事特点方面对《新闻调查》叙述要素进行解读,探讨视听新闻作品的叙事策略。  相似文献   

19.
人物类视听作品旨在以“人”为主体,通过记录现实生活中人的行为状态和内心世界来塑造真实立体的人物形象,纪录片《不了神话:宫崎骏》运用多样化的叙事策略展示了动漫大师宫崎骏独特的创作经历和生活体验,带给观众一种“身临其境”之感,产生心灵共振。本文从叙事学的角度对该作品进行分析,试图探究本片对于人物及故事情节的真实性呈现和其背后所蕴含的深刻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20.
在新闻作品中,叙事技巧起着重要的作用。良好的叙事,可以使新闻更加具体,更加生动,更让人信服。可以说叙事质量的好坏决定着新闻作品的优劣。中央电视台《生活空间》的短纪录片的出现让观众耳目一新,也使电视同行惊叹:原来电视还可以这样做!几年前,《生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