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我校作为本地区的新课程实施示范校,常承担送课下乡及外校到我校听课、参观的任务。2003年10月,我送课到与我校对口帮扶的凯口小学,所执教的是《科学》教科版四上《声音的产生》。在学生研究了纸片、皮筋、鼓发音后,我让学生总结声音产生的原因:有的小组说纸片是边抖动边发音的;有的小组  相似文献   

2.
左文飞 《科学课》2010,(2):16-17
《声音的产生》一课是《声音》单元的经典课,许多版本的教材都编写了这一课。一般的思路是:先制造声音,提出声音的产生与振动有关的假设,再寻找更多声音与振动相联系的事例,最后得出结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但多年的实践下来,我发现这样上并不能让学生将声音和振动建立联系,学生关注更多的是制造声音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多媒体在语文课堂中的巧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导入、引趣适宜用如教学《荷花》一课,我从网上下载了多幅色彩鲜艳的荷花图片和满塘荷花的图像,结合课文的具体内容制作成多媒体课件。导入时,我将几幅荷花图呈现在学生面前,还伴随着优美的音乐,让学生边欣赏边体味,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课文的情境中。2.突破重点、难点辅助用例如,《观潮》一文的重点是让学生体会潮来时那种壮观的景象。教学时我通过VCD播放潮来时那种波澜壮阔的景象,配上由远而近的声音,学生仿佛身临其境。又如教学《葛洲坝工地夜景》的第四节,难点是理解“这美妙的旋律,就…  相似文献   

4.
在现行自然教材的使用中,怎样运用《科学课程标准》来设计自然课,跟上《科学》教育改革的要求,是值得探讨的一个问题,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我有一些做法和感想。我把自然教材单元的内容进行整合或适当做些删减处理,形成新的单元,并以此为基础展开探究教学。如第十册《自然》第五单元里,包括了第16课《声音的产生》、第17课《声音的传播》、第18课《耳朵的科学》。根据原编者的意图,我把这三课整合后定出教学目标:首先是让学生探究声音的产生是物体振动引起的现象;然后启发他们认识声音有许多奥秘,产生要进一步研究的愿望和热情;其次是愿意与…  相似文献   

5.
在进行五年制小学自然第五册《声音是怎么产生的》这一课教学时,我校王老师根据新编教材的特点,大胆地进行了教法改革的尝试。这节课教师教得生动,学生学得活泼,很有些新意,现介绍如下。上课一开始,王老师请同学们回忆今天早上起床到现在都听到过哪些声音?学生纷纷举手回答,教师板书:汽车声、说话声、铃声、哨声、水声……。  相似文献   

6.
学生对生活环境中各种各样的声音是熟悉的,但是这些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在教学《声音的产生》-课前,我作过摸底调查,发现他们并不知道。既然是学生熟悉的事物,就要让学生自己去弄个水落石出,这样才会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于是,我决定让学生自己筹备实验材料,自己进行实验探究。  相似文献   

7.
前些天,五年级的语老师跟我借阿炳的《二泉映月》(磁带),说是有一篇课和这首乐曲有关. 我特地复印了这篇课,大意是盲人阿炳创作二胡名曲《二泉映月》的艰辛历程:中秋之夜,阿炳在二泉边赏月时,师傅告诉他,长大后能从泉水中听到许多美妙的声音.当阿炳历经人生磨难后,又来到二泉边,他从淙淙的泉声中似乎听到了很多声音.阿炳用二胡倾吐自己听到的声音,终于创作出不朽名曲《二泉映月》。  相似文献   

8.
今年,桐城市实验小学"送教下乡"到我校,有一节二年语文课安排在我的班上,执教者是一位市级"教坛新星",在我市小语界颇有名气。上的是《远行靠什么》(北师大版小学语文第四册)一课,课中的一些教学细节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相似文献   

9.
五年级《科学》(青岛版)上册"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一课,主要是通过实验让同学们认识到: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为了研究声音产生的原因,教材和教学参考书中仅提出了用"音叉"这种器材来做这个实验。我一直认为单用一种器材做实验来说明一种道理,会使学生产生牵强的感觉。因为,  相似文献   

10.
邹积信 《成才之路》2009,(16):49-49
一、从生活中挖掘校本课 由作者本人参与,并且被我校初中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组编入校本课教材的作品《虎林,我可爱的家乡》(该诗曾发表于《鸡西晚报》,作者邹积信),以校本课程的教学方式介绍给了学生,使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虎林,我可爱的家乡》是首描写家乡虎林的诗歌。虎林是个美丽的地方,  相似文献   

11.
湖北省编自然教材第九册第六课是《耳朵的科学》,安排在学生学习了《声音的产生》与《声音的传播》之后,全课大致由三部分构成,即:第一部分引导学生认识耳朵的构造,第二部分指导学生认识耳朵里耳廓、鼓膜、外耳道的功能以及它们是怎样使人听见声音的,第三部分是关于耳朵的保健问题。  相似文献   

12.
第一次接触磨课这个词,觉得挺新奇,一番实践思考之后才明白,磨课就是反复推敲、琢磨出一堂堂好课来。真正悟到磨课的诸多好处,我是从教学《游园不值》一课中获得的。新加坡的一所小学要来我校交流,他们提出要跟我校的学生一起上一堂语文课。考虑各种因素,我们决定上《游园不  相似文献   

13.
一、背景介绍那天,教研员来我校对新课程的实施进行调研,我有幸上了《让我们同行》一课(浙教版五年级上)。我首先让学生以盲人过障碍送水的游戏体验得到帮助的快乐与帮助别人的快乐,游戏顺利开展。我再让学生回忆得到帮助与帮助别人的事例,加深情感体验。接着,  相似文献   

14.
<正>新课程《科学》十分重视探究和合作式的主动学习,给学生以更多的机会实践、探究和思考,这是促进学生思维和能力发展的根本途径。在教学《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华师大版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一章第二节)时,我采取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这节课,我是通过身边的现象和探索性的实验来展开的,以下是这堂课的教学过程。  相似文献   

15.
一、教学分析 本课是《声音》单元中的第三课。本课之前,学生通过《倾听声音》和《物体传声》的学习已经对声音有了一些认识和思考,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明白了声音是怎样传播的。本课之后,学生还将继续研究,了解“乐音和噪音”的有关问题。  相似文献   

16.
[案例背景] 美国心理学家奥苏伯尔在其著作《教育心理学:一种认知观》中谈到:如果我不得不把教育心理学的所有内容简约成一条原理的话,我会说,影响学习的最重要因素是学生已知的内容,要弄清这一点后再进行相应的教学. 本人在参加本校《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一课的磨课活动时,发现学生对"声音是怎样产生的"的前概念是非常丰富多样的,如何在学生的这些本土概念的基础上建构科学概念成了我着重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教材简析《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是继《听听声音》之后,进行的又一项关于声音的研究。它属于“科学探究”的目标系列,是一节探究课。它为后面《声音是怎样传播的》、《控制物体发出声音》等内容的探究活动做好充分的知识准备。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建立起“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感性认识,真正经历知识整个探究的过程。  相似文献   

18.
这是一节在一所普通小学常规调研时听的课。这节课是学习《我送老师一朵花》,应该是一节很欢快的课。然而,从课的第二环节开始, 我心情激动、沉重并莫名其妙地紧张起来。因为在这一环节,教师让学生交流、体会老师的辛劳时,我看到课堂里的学生对老师的“情感引发”无动于衷……我颇有感触,联想到上学期听到的同样是三年级的《父母的疼爱》,老师通过引导、启发让学生讲述和体验“父母的疼爱”时,学生说来  相似文献   

19.
英语语音学习中汉语因素的迁移及教学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引言 语音教学是现代英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英语语音水平的高低不仅与学习者的英语口头交际能力,而且与其听力水平密切相关。近年来一些研究表明,英语语音水平直接影响到学习者的自我概念(self—concept),进而能够对其包括阅读、写作等在内的英语综合能力产生巨大的影响。随着英语语音教学受到越来越广泛的重视,英语语音课成了各高校尤其是英语专业必不可少的课程。我校在英语专业大学一年级的课程中设置了英语语音操练课,学生普遍感觉这门课十分必要而且通过上课他们的英语发音确有提高。但是,教师们发现已上过语音操练课的二、三、四年级学生仍然存在很多发音问题,经老师纠正后,即使学生在当时能够正确发音,  相似文献   

20.
曾学荣 《考试周刊》2011,(29):98-99
【案例】 今年我校仇老师参加片数学赛课活动,内容是《真分数和假分数》。陪同该老师多次磨课下来,我感受颇多,其中一点便是课堂中教师的教学机智。本节课的例题让学生把一张圆形纸片平均分成4份,通过涂色引出对4/4和5/4的认识。所以,在课的设计中当5/4出来后,老师应当结合图追问:这里是把什么看作单位"1"(如下图)?在追问中让学生加深对5/4的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