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记者摇篮》2006,(5):52-52
1.“踏访”式由头要“踏”出新东西来所谓“踏访”式由头,是记者或通讯员深入到现场,通过观察后写成的新闻由头。利用这种方式要注意,记者或通讯员一定要善于发现新的事实。不要把那些与要报道的事实无联系的事来作为新闻由头。2.少用“了解到”式由头所谓“了解到”式由头,就是记者或通讯员把自己到某个部门、某个单位去了解情况的事作为新闻由头。如果说这种方法值得推广的话,那么,记者和通讯员无须再紧张了,可以不急不忙,随便什么时候什么单位去采访都可以写出“新鲜”的新闻来,甚至还可以写出“昨日”新闻来。然而,这种方法也不是不能用…  相似文献   

2.
正采访艺术,是指采访的思想内容及采访等技巧的完美统一。记者采访不仅是掌握大量的事实材料,还应对事实材料进行分析研究,找出事物的特殊属性、相互关系、内部矛盾甚至某些规律。采访,是新闻工作者的一项最基础的活动,是我们从事新闻写作取得新闻素材的主要手段。新闻采访,是指记者和其他新闻工作者,为完成报道任务或了解某些情况,围绕采集新闻事实材料而进行的调查访问活动。好比一位画家,要绘一幅画,首先要构思,方能动笔。当记者先要学会采访,采访是新闻工作者必须娴熟掌握的一种基本功,它是新闻写作的前提。  相似文献   

3.
人常说,新闻写作“无米难为炊”。这强调的是必须深入采访,占有大量第一手材料,用事实说话,才能把报道写好。从另一方面看,有“米”则应巧为“炊”。这是说在掌握了素材之后,还应当讲究写作章法和技巧,力求把稿子写好。在编辑工作中,笔者发现有的年轻记者(或通讯员)好不容易抓到一些具有新闻价值的材料。却不知怎样选用具体的、有说服力的事实来表达;有的手头虽然掌握了好线索,却不注意往深处挖,开掘不出新  相似文献   

4.
从记者选择第一手材料,到编从辑对记者、通讯员稿件的选择加工,再到主任、总编对稿件的最后定夺,无一不是一次又一次的选择过程。而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看,记者对于新闻事实的选择是所有环节中最重要的,因为“记者对于新闻事实的认识水平决定了新闻作品的水平,新闻作品的水平又影响到受众对新闻事实的认识水平。记者认识和反映新闻事实,是新闻实践各种力量的交汇点。”  相似文献   

5.
记者通过深入的新闻采访,掌握了真实、具体、丰富的新闻事实材料之后,便要进行新闻写作。新闻报道写作体裁主要是两大类:消息和通讯(包括通讯、特写、调查报告等)。当记者必须首先把消息写好。  相似文献   

6.
这里说的“情况反映”,指的是通讯社或报社记者、通讯员采写的内参稿件。它本不是一种独立的新闻文体。但随着“情况反映”日益被人们所注视。日益为记者、通讯员所必须掌握的一种新闻表现手段,这里把“情况反映”作为一种新闻文体来阐述。(一)采写“情况反映”是记者、通讯员的基本任务之一  相似文献   

7.
“过去我们盼记者来,现在我们怕记者来。”这是一位县里的通讯员最近说的话,有一定的代表性。有些通讯员为什么怕记者到他们单位或地区采访呢?这要从记者方面找原因。一些记者和通讯员争抢新闻,把通讯员的稿子据为己有,这类问题《新闻战线》杂志上已揭过不止一次了,尚未提到的还有下述一些情况: 名利记者得,错误推给通讯员。有些记者从通讯员那里要来了情况和书面材料,既不作进一步采访,也不核实,马上挥笔直书,照摘照抄,快速见报。报道失实了,记者不作自我批评,反怪通讯员“提供材料有误”。  相似文献   

8.
分析一下失实的报道,我们不难发现,在记者采访这一环上问题最多,也最容易出问题。要确保新闻的真实性,必须从记者抓起,从采访抓起。必须把失实消灭在记者的采访过程中。第一,不能让事实服从于愿望。党历来教导我们,要“实事求是”。马克思在《<莱比锡总汇报>的查封》一文中指出:记者必须“根据事实来描写事实”,而不能“根据希望来描写事实”。《新闻战线》介绍过这么一个例子:某通讯员想采写一位农村老太太卖肥猪上泰山游览的事,以此来赞扬党的政策好,反映农民生活富裕的景象。但是这个通讯员隐瞒了一个最主要的情节:那位老  相似文献   

9.
一些记者或通讯员常常为发现不了新闻线索而苦恼,感到没有东西可写。其实,只要掌握了好的发现方法,处处留心,做到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新闻事实往往就在你身边。众所周知,新闻线索是新闻事实的一个片断、细节,抑或是新闻事实的一个传言,它是不完整的新闻事实,还需要作者去进一步采访、核实和挖掘,它是用来加工成新闻作品的资料,如同自然资源一样,分布不均。对于记者或通讯员来说,如果发现了新闻线索,特别是具有较高新闻价值的线索,那就不再发愁没有东西可写了。笔者认为,要发现新闻线索,应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工夫。一、统揽全局,在“着重点”上…  相似文献   

10.
改革把竞争机制引进新闻事业领域。当前,报纸、广播、电视纷纷以丰富内容、独家新闻、新颖版面、活泼节目,以及别具一格的风姿来吸引受众。在这一形势面前,广大通讯员应采访什么态度呢?一些通讯员以往养成了拖拉、不认真的作风,习惯抓第二手材料;写稿不思考不琢磨,喜“老三段”,唱“四季歌”,放“马后炮”这种作风与新闻改革的发展趋势极不相称。因此迫切需要广大通讯员转变观念,增强竞争意识。通讯员把采写的稿件寄给编辑部供选用,实际是参与了一次竞争,其对手是诸多的记者和其他通讯员,其竞争的条件就是看稿件有无竞争力。而这起码要看三点,其一是新闻事实是否新。现在,各新闻单位对新  相似文献   

11.
一个地方记者首先要搞好对本地区的报道,这是毫无疑问的。但仅此还不够,还应追求更高的目标:把当地有价值的新闻挖掘出来,把地方新闻转化为大新闻。要有“大新闻”意识。所谓大新闻意识可从三方面理解:一是对题材要放到大背景下来衡量;二是敢于跳出事实本身,寻找这一事实以外蕴含的更大的新闻价值;三是敢于下手写大新闻。地方刚冒出来的新事物往往是通讯员或地方记者最先发现其新闻价值,报道也往往最先见于地方新闻单位。这些新事物或许  相似文献   

12.
写新闻要注重选角度,新闻角度是新闻稿件见诸报纸的“敲门砖”。再好的新闻事实没有付诸于报纸、电台,等于零。因此说,新闻角度是新闻事实的生命。新闻角度的选择面很宽,这里主要谈谈新闻“表现角度”。任何一个记者、通讯员.他的采访本都像一个大材  相似文献   

13.
材料≠事实     
新闻写作离不开材料。但我们的头脑里一定要有一个明确的认识,那就是材料不等于事实。这是因为材料是多种多样的,有可靠的,有不可靠的,有包含可靠成分同时也包含不可靠成分的。如果我们在新闻写作中把所有材料统统都当成事实,稿件见报后一定会出纸漏——失实,这方面的教训很多。那么,记者和通讯员如何面对各种各样的材料呢?一、了解事实,不能盲目轻信材料一些记者和通讯员有这样一种认识,采访就是收集材料。他们到一个单位去采访,首先问人家有没有什么有关的材料。如果有,拿到材料就算完成了采访,回去后照看材料写稿。如果没有…  相似文献   

14.
见山见水     
新闻是报道事实的,写事实就需要“见山见水”,不可以以论代事、空洞无物.但在不同记者的笔下,即使对同一事实的报道,也是有不一样的“山水”. 上世纪80年代新华社记者郭玲春擅长会议报道,据说在新闻单位重视采用新华社通稿时期,很多会议只要她到场,其他新闻单位的记者就退避三舍,不动笔了.  相似文献   

15.
有人说:“记者笔下有财产万干,记者笔下有人命关天,记者笔下有是非曲直,记者笔下有毁誉忠奸”。细细品味这几句话的含意,深感作为新闻机构的“编外记者”——通讯员,对客观、公正地反映新闻事实,肩负着重大的责任。十多年前,当我成为绵阳日报、四川农村日报(当时为四川农民报)等新闻单位的通讯员时,感到非常高兴和自豪。但是,通过十多年学习新闻写作的实践后,我才越来越觉得我当时高兴、自豪得太早了。事实说明,要成为一名合格的、有成就的通讯员,并不容易。十多年来,虽然我采写的各类新闻稿件有4000余件见诸于报纸、电台和…  相似文献   

16.
“过去我们盼记者来,现在我们怕记者来。”这是一位县里的通讯员最近说的话,有一定的代表性。有些通讯员为什么怕记者到他们单位或地区采访呢?这要从记者方面找原因。一些记者和通讯员争抢新闻,把通讯员的稿子据为己有,这类问题《新闻战线》杂志上已揭过不止一次了,尚未提到的还有下述一  相似文献   

17.
徐鷃 《新闻窗》2008,(6):66-67
一、新闻直播出镜记者的素养界定 1、出镜记者界定 “出镜记者”一词是个舶来品,英文资料中“出镜记者”原文是:“On—camera correspondent and reporter”,直译为:上镜的通讯员和现场记者。其基本内涵和要求是:通讯员和记者在镜头前通过连线,向演播室内的主持人或者向观众报告现场正在发生的新闻事实,向新闻当事人提出观众想提出的问题,并找出答案,同时,对所报道新闻事实的准确性负责,出镜时的语音语调准确恰当,评论公正客观。  相似文献   

18.
谈话是新闻采访中的主要形式。谈话的目的是为了采集新闻事实,要求记者、通讯员在有限的时间内,最大限度地挖掘出构成新闻所需要的事实材料。  相似文献   

19.
秦殿杰 《新闻三昧》2006,(10):47-47
通讯员应该掌握多种写作文体,但是,笔者认为首要的需要下大力气主攻“消息写作关”。理由如下:通讯员生活在基层,每天接触到单位、社会以及身边发生的种种新闻事实,特别是那些生动感人的故事。最适合用消息的体裁,以最快的速度、最直接的方式、最简炼的文字,向受众报导具有新闻价值的信息。正如陆定一所说:“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从写身边的新闻做起,对通讯员来说也是最容易的事。消息写作,一定要抓住一个“新”字。内容必须注意“新”,“新”就不是历史,而是报道新近发生或发现的新闻事实。“抓新”,不是有闻必录,更不是追求千奇…  相似文献   

20.
新闻是事实的报道,其中写的应该是作者身历、目击或亲自查访的事实。然而,现在有许多作者(记者、通讯员)却是当的“二传手”、“经销户”,所用材料多是纸上得来、电话要来。下面不妨展示几种: 照抄照搬,招牌换记。有的人惯吃“现成饭”,对拿到的公文或简报,不作调查,便在上面勾勾划划,把公文变新闻,简报变报道,冠以大名,寄给报刊、电台发表。有时一篇失实材料还几次“转化”、“增值”。只求大同,不问小异。有的人写新闻只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