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事件     
《福建教育》2005,(2A):4-4
人类首次登上南极内陆冰盖最高点;“东海事件”凸显中日能源之争;“为了明天——青春自护远离网瘾行动”启动;  相似文献   

2.
对中日关系历史性的观察,不仅有利于我们把握中日关系的宏观发展脉络,还有助于我们对中日关系未来走向作出正确的判断。中日邦交正常化后的中日关系距今时间短,因而对其进行研究更具现实意义。文章通过对政治和经济的宏观阐述,力图避免细小问题的纠葛,探寻这30余年中日关系发展的基本线索。  相似文献   

3.
戊戌政变后,在中日有关人员的策划下,清政府曾经派出刘学询、庆宽到日本谋求中日结盟,但最终失败。本文主要结合一些其他学者未曾提到的材料对于这一事件的始末进行某些整理和补充,并对其失败的原因进行了初步的分析。  相似文献   

4.
今年是《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缔结30周年,回顾中日邦交正常化的历史进程,廖承志作为中国政府对日工作的最高负责人,在发展中日友好和推动两国关系在官方和民间两个层次上同时发展发挥了独特的历史作用。同时,中日邦交正常化也是日本对华友好人士长期努力的结果,其中,日本创价学会会长池田大作的贡献尤为突出。池田大作创办创价大学,成立公明党,关键时刻发表了“日中邦交正常化倡言”,为日本朝野指明了实现邦交正常化的正确方向和途径。中日邦交正常化后,廖承志、池田大作依然为中日友好事业奋斗不息。  相似文献   

5.
6.
发生于1939年底至1940年初的“贾璧事件”,是抗战初期我党我军同国民党顽军进行“有理、有利、有节”斗争的典型事例。1939年底,国民党顽军驻冀南鹿钟麟、朱怀冰部不断向当地我军挑衅、闹摩擦。为抗日大局计,我军退让再三。1940年2月底,顽军竟依仗其优势兵力向驻磁县贾璧一带我军政机关展开大规模进攻,使我军人员、物资遭重大损失。我军被迫撤离。1940年3月我军展开反攻,歼敌万余,我军政机关重返磁县贾璧一带。  相似文献   

7.
关于中日邦交正常化的主要原因,过去学术界的研究多注重于政治因素与国际环境。本文认为,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即经济因素往往为人们所忽略了。正是日本经济界、企业家对中国市场的期望和访华热情及要求实现中日邦交正常化的强烈愿望,使日本政府不得不采取恢复中日关系的政治行动。两国间的经济交流乃是实现中日邦交正常化的动力之一。  相似文献   

8.
咎玟 《老年教育》2013,(5):12-13
1983年5月5日,从沈阳飞往上海的中国民航296号班机起飞后,被机上乘客卓长仁、姜洪军、安卫建、王彦大、吴云飞、高东萍6名歹徒暴力劫持。飞机在我国渤海湾上空长时间盘旋后,被迫飞入南朝鲜(注:1992年中韩建交公报签署后称其为韩国。本文仍作南朝鲜)领空,迫降在春川军用机场。机上共有105人,其中机组人员9人,乘客中有3名日本人。  相似文献   

9.
优势谈判符合当下高校学生工作的人本理念,作为大学生危机事件管理中的新生事物,"优势谈判"概念的介入无疑将有助于系列危机事件的顺利解决,优势谈判机制的建立对于维持学校正常的教学科研秩序,充实完善整个高校教育管理规章制度,完善相关法律的滞后和不足,保护师生人身财产安全,促进和谐社会建设,有着现实的紧迫性。  相似文献   

10.
周恩来在中日关系发展史上具有独特的作用。周恩来的信念、思想、性格、人格等,是密不可分的整体,每一个方面都与中日邦交正常化有着多重的关连。作为总理的周恩来有着极强的原则性,而作为个人的周恩来又充满着独特的人格魅力。中日关系史中的周恩来是个人与总理的“混合体”。这种“混合体”的形象,才是深刻在日本许许多多友好人士心中的周恩来。同时,也正是这样一个有着独特魅力的周恩来,使得日本的各个阶层的众多人士,为了中日关系的改善同中国政府一起构筑了一道别无他例的中日之间的“统一战线”。  相似文献   

11.
中日邦交正常化50年来,两国间高等教育交流合作在跌宕起伏中取得飞跃式发展。基于政策工具理论视角,构建以政策工具类型为横向维度、高等教育交流合作层次为纵向维度的二维分析框架,采用文本计量的方法分析50年来的76份中日高等教育交流合作政策文本。研究发现,政策工具分布结构不均衡,主要集中于浅中合作层次,且在中日政治关系变化发展的不同阶段呈现出差异化特征。未来,中日两国高等教育交流合作应进一步优化政策工具的组合配置,发挥协同效应;增强系统变革性政策工具,创新交流合作模式;运用权威性政策工具,明确交流合作法律保障;拓展激励性政策工具,激发交流合作内驱力。  相似文献   

12.
中日复交前日本外务省的“台独”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旧金山媾和后,因日本政府在美国的压力之下选择与台湾当局媾和,遂在法理上摒弃了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关系正常化的可能性。20世纪50年代中叶至60年代中叶,日本外务省出于拓展市场和国内政治稳定及维护国家安全的需要,在坚持旧金山条约体制的前提下,曾策划通过让台湾独立而达到和大陆恢复邦交的外交政策,然其终因国际政治过程并无实施的条件而未能得逞。  相似文献   

13.
14.
月度事件     
《八小时以外》2010,(3):9-10
毕加索画作拍出千万美元2月2日在伦敦举行的印象派和现代艺术拍卖会上,毕加索的作品《女人肖像画(杰奎琳)》以810万英镑的成交价拍出,此价格使得该作品成为此次拍卖会上拍出的第一高价。  相似文献   

15.
16.
1972年9月29日,中日两国政府发表联合声明,宣布实现邦交正常化。获知这一消息时,我正在母校大连外院回炉、进修。当时的外院被搬迁到大连庄河县的一个山沟的旧军营里。由于有的老师被借调到北京参加田中首相的接待工作,所以,我们事先已预料到这一水到渠成的结果。尽管如此  相似文献   

17.
成都五强     
《音乐世界》2007,(12):44-45
  相似文献   

18.
文化是自然山水的灵魂,更是城市的灵魂,成都是中国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在唐代号称一扬二益,是名列前茅的大都会,有着丰厚文化积淀。杜甫乾元二年(759)底到成都,永泰元年(765)五月去蜀,中间流寓梓、阆一年零九个月,在成都实际居住时间是三年零九个月。其间作诗二百四十余首,描绘了成都生活的方方面面,山川、形胜、古迹、园林、街道、居处、饮食、游乐,留下来当日成都自然生态、经济政治、文学艺术、风俗民情的历史面影。本文从总体风貌自然景色都市繁华人文胜迹四个方面论说杜甫吟唱中映射的成都文化,透过独特的意象呈现,多面深刻的认识凝聚,丰富情味的浸润感悟,更有助于体会名城成都的历史文化精髓与神韵。  相似文献   

19.
竹枝词是一种源于巴渝地区古老民歌的民间文学形式,因其志土风而详习尚,为社会文化史和历史人文地理等领域的研究提供了独特的视角和极为重要的史料.与成都满城相关的清代成都竹枝词,从另一角度揭示成都满城的形成过程、城市意象、与府城的关系、自然人文环境、社会风貌等.  相似文献   

20.
乾隆年间,在清廷绥定大小金川战役后,特设成都将军一职,并赋予其重权,由此开启川督、将军共治川省的政治结构。乾嘉之际,二者能够在政务和战事中积极配合,为巩固西南边疆的统治发挥了作用。随着国家承平日久,成都满营的战力亦日渐衰颓,加之将军与川督在职权划分上的模糊,以致在川省政务运作中川督逐渐势大。光绪年间,川督鹿传霖和成都将军恭寿围绕着瞻对改土归流一事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其背后牵涉出清廷中央与西南诸省各官员之间的诸多斗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