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80后":徘徊在市场与文学、追捧与冷落之间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2000年出版《三重门》开始,“80后”写于开始陆续登场,短短几年时间。从文学界到出版界,“80后”现象引起了人们广泛的关注。当然,就在这些少年写手的文字在同龄人中间广为传播的同时。对“80后”写作的批判也始终没有间断。 在大文化的语境中,“80后”现象究竟如何正确客观地看待?给我们带来哪些启示?本期,梁晓声、白烨、曹文轩等作家、学者以及“80后”的“本人”,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给我们带来了不同的视角和思路。  相似文献   

2.
"80后"自话自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平(“80后”图书策划 人):“80后”这个概念 是和“青少年”或者“老年”等差 不多的一个概念,足按出生年份划 分的,没有必要讨论这是不是一个 科学的文学概念,但文学绝对不是 按照年代来划分的。“80后”的概 念一出现,就是一个商业炒作的标 签,所以好多人以为“80后”是“肮 脏”的。商业炒作是媒体和出版社 的一种变相的宣传手段,没有“80 后”这个概念,他们还是一样会用 别的概念炒作。尽管“80后”自身 无所谓“肮脏”不“肮脏”,但商业 炒作和负面宣传已经给“80后”带 来不良声誉。 “80后”厌恶“80后”的某些 现象,或者厌恶“80后”这个概念, 这又是“80后”自身的问题。于是 我们在拒绝商业炒作的同时也是 在对自己的反思和否定,但我们已 经无法面对媒体说我们不是“80  相似文献   

3.
"80后作家"是指上个世纪80年代出生的青年作家群体,他们的现身文坛,大约是在上个世纪末,主要代表人物是韩寒、许佳等.进入本世纪后,新作层出不穷,新人不断涌现,尤其是"新概念作文大赛"连续数年举办,推出了一批又一批学生写手,使"80后"文学群体愈来愈壮观,在文坛内外的影响也越来越大.  相似文献   

4.
文学评论家。1999年以来,主持遍选“年度中国文论选”和“年度中国文坛纪事”。 2006年2月,白烨在博客上发表《“80后”的现状与未来》一文,称目前的“80后”还只是文艺爱好者,走上了市场但还没有走上文坛。韩寒在5月2日写文驳斥,从而引发鼓噪一时的“韩白之争”。[编者按]  相似文献   

5.
2006年,网络上最热闹的事件恐怕要数“韩白之争”了。争论双方都是当今文坛颇有影响的人物,一方是“80后”中的明星作家韩寒,一方是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常务副会长白烨先生。论战起因是白烨写了一篇《80后的现状与未来》的评论,始发于《长城》杂志2005年第6期,后搁入白烨建于新浪网的名人博客,文章认为,“80后”作家充其量只能算是“文学票友”,尚未进入文坛,因为他们很少在文学期刊上亮相。该文一出,立即引起“80后”作家韩寒的强烈反应,他在自己的博客中写了一篇题为《文坛是个屁,谁都别装×》的文章,对当…  相似文献   

6.
时下,“80后怀旧”日渐成为一种文化现象.文章将通过研究80后的集体怀旧,分析社交媒体——微信公众号中“80后怀旧”的呈现方式,解魅“80后怀旧”现象的规律和特征.文章认为,80后的怀旧,是该主体进行的对童年记忆重塑和再造的想象,是80后群体的一种身份认同;而“80后怀旧”现象,在80后童年与现实的共同作用下发生,是媒体与新技术驱动、怀旧主体与消费主义商业营销相互影响的结果.  相似文献   

7.
戴诚  张悦 《大观周刊》2006,(18):M0002-M0002,3
事物总是变得太快,市场经济催生下的社会事物尤其明显。在许多“70后”还处在为结婚、要不要孩子绞尽脑汁、拼命攒钱、赚钱的时候,年轻的“80后”在不知不觉中掀起了一场“抢婚”乃至“抢生”行动。相对于“70后”而言,“2+4”的婚姻模式是“80后”年轻人的范本,即2位独生子女共同赡养4位老人。按理说,负担重了受到的压力可想而知,他们婚后与长辈的关系颇为微妙,传统意义上的“婆媳”、“翁婿”关系已经不能适用,更像是和谐的朋友关系。  相似文献   

8.
本刊今年第2期发表了何光珽先生的《论“用事实说话”》一文,针对陈力丹等“用事实说话不是新闻写作规律”的看法提出不同意见。文章发表后,本刊收到一些稿件,或对何光珽先生的文章进行商榷,或从另外的角度对“用事实说话”发表意见。在此,我们选登其中三篇论文的部分内容,以期使“用事实说话”这个新闻学基本论题的讨论走向深入。  相似文献   

9.
王婷  姜晶晶 《新闻世界》2012,(6):144-145
年轻的“80后”开始在网上铺天盖地的集体怀旧,究竟有哪些社会和心理层面的原因?本文对“80后一际旧进行探讨,以期能够理清其怀旧的缘由和特点。  相似文献   

10.
3月6日湖北省作协对入会细则做出修改。修改后的《湖北省作家协会入会条件细则》,明确规定了网络写手申报入会的条件,向网络写手主动发出“英雄帖”。《人民日报》发表评论说:作协向网络写手敞开怀抱,成为一些文学网站、门户网站论坛的热门话题。部分网友为可能得到的“名分”而格外兴奋,一些人则提出了质疑,更有一些网络写手淡然视之,他们认为,“作协会员”这个身份在网络上不怎么管用,读者更看重的是作品质量。  相似文献   

11.
高静一 《新闻世界》2010,(12):103-104
“80后”这个词出现以后,媒体对它的关注从未间断过,那么“80后”的媒介形象是怎样的?又发生过怎样的变化呢?媒体的报道是否影响人们对这一群体的认识?本文对此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12.
近来有关“中国梦”的讨论逐渐多了起来,其实早在80年前,作为近代中国影响最大的一份刊物一商务印书馆主办的《东方杂志》就曾围绕此话题发表过一组文章。  相似文献   

13.
"80后"文学一方面在内容上尽情书写属于他们自己的青春成长过程,一方面过多的依赖于网络媒介进行传播.这也就使得80后文学的受众群体也局限于有相同或相似经历的80后、90后的特定群体区域,"窄众化"趋势越发明显.  相似文献   

14.
赵强 《出版参考》2007,(4X):10-10
如今要想探究谁是第一个喊出“80后”词汇的人恐怕还有些枉然,这个词汇的始作佣者万万没有想到的是,“80后”如今成全了包装“80后”作家的某些出版社、某些书商、制造“80后”花边新闻、八卦新闻的某些报刊、网站。他们一是利用社会经验近乎稀少的“80后”作家的作品狠狠地赚了一把,二是利用“80后”的轻率和狂妄所产生的一些新闻,或多或少地霸占了读者的眼球。  相似文献   

15.
跨世纪以来,一个重要的文学现象,现在也可以称为文学史现象,就是80后作家群的崛起、走红、衰落并化入历史。80后现身于世纪之交,大紫大红于2003年、2004年,在图书市场上曾创造出单本作品出版突破百万、以80后为主体的青春文学在整个文学图书市场的销售额占10%的辉煌业绩。然而,就“时间”意义说,80后这一命名本身就蕴涵着一种短命的判断,它必为“90后”或其他什么后所代替,而且这种文学的短命征兆时下已愈益明显,80后的青春特色,他们以青春文学招牌创造的图书市场的辉煌已风光渐暗。  相似文献   

16.
“80后”诞生于幸福时代 提及“80后”一代的写作才华,我们很少会问:20年前的少年为什么就写不出如此出色的文字?我们忘记了写作才华与时代质量的关系。近十几年在中国发生的语文观念与作文观念的巨大进步,使我得出一个  相似文献   

17.
自《我们,我们——80后 的盛宴》出版以来, “80后”的作品选集日见其多。但 何谓“80后”?这是一个很不确定 而显得宽泛模糊的概念。从文学 的角度来看,“80后”应当是出生 在1980年以后的文学青年的集合 体。但并非所有的出生于1980年 以后的文学青年都承认自己是 “80后”,何况一向被称作“80 后”的代表人物最近也纷纷倒 戈,要退出这个群体。这是一个很 有趣的现象。如果说“80后”的出 现不是文学现象,而是文化现象, 那么“80后”纷纷拒绝“80后”这 个“肮脏的标签”,倒是发生在 “80后”内部的一个文学现象,如 同“80后”内部出现偶像派、实力 派之争一样同属文学现象。这两 个文学现象,是“80后”群体发育 到一定阶段后的重新整合,这也  相似文献   

18.
"困惑"引起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梅荃 《新闻记者》2005,(2):59-59
本刊2004年第11期发表了《新闻晚报》记者李宁源《一名新记者的困惑》等一组文章后,在业界引起反响。本期摘登部分观点,以飨读者。另外,印度洋地震海啸灾难发生后。来自印尼的航班成为“记者接机团”关注的焦点。但是,上海《申江服务导报》记者徐灿在面对灾难后的乘客时,决定放弃这次机会难得的采访。我们也转载他们的文章,相信这对于记者如何面对灾难的困惑及思考,不无启发。  相似文献   

19.
一、"80后"的命名与代际关系对于"80后"这个概念,我原本并不感兴趣,因为它不符合文学对每一个体独特性的期待。如果"80后"成立的话,那么"60后"、"70后"、"90后"都成立。这是一种偷懒的、粗暴的命名。它既不构成一个文学上的命名,也不是严格的社会学命名,最多不过是一个"媒体命名"。在大众媒体的传播强势之中,这个新词汇犹如一只无主流浪犬一样四处乱窜,它因此成了一个模棱两可的、暖昧的、似乎可以忽略又不得不面对的概念。  相似文献   

20.
张清 《视听界》2013,(5):119-120
一、“80后”记者身上有什么? 职业操守、团队意识、善良、有爱、集体荣誉感强、接受新生事物能力强等,都是“80后”记者的显著优点。《徐州夜新闻》和《张慧帮你问》是徐州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的两个民生新闻栏目,编采人员中90%是“80后”记者。虽然两个栏目的定位有一定差异,播出时间也相距几个小时,但选题撞车的事还是时有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