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民族文学关注人生、教化社会的强大思想传统与西方近代现实主义文学精神的交汇.使得现实主义文学传统在20世纪中国文学发展历程中始终处于核心地位.决定着新时代中国民族文学的基本风貌。现代中国文学现实主义传统滥觞于19世纪末科学主义语境中的“写实”风潮。“五四”十年中,鲁迅、文学研究会及乡土文学作家群引领风潮的小说创作完成了现实主义文学“经典化”模式的历史性铸造。标志着20世纪中国文学现实主义传统美学精神的凝成.经30—40年代的多元化发展.50—70年代的政治蜕化,世纪末在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大潮浸润下,现实主义文学重新恢复她应有的美学品格。直面人生、以积极干预社会一政治文明构建为历史使命。成为中国民族文学标志性的优良传统。  相似文献   

2.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概念和定义的出现,不仅是20世纪俄罗斯-苏联文学中的一件大事,而且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对中国文学的观念、理论批评和创作,都产生过深刻的影响。纵观“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在中国文坛近70年的理论行程,可以清楚地看到,中国文学在自身发展的不同阶段,对它的接受和评价是截然不同的。中国文学为认识“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实质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从某种意义上说,“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在中国的命运,是检测中国文学和俄苏文学关系的一张晴雨表,并从特定层面显示出20世纪中国文学自身演变发展的一个侧面。  相似文献   

3.
胡风的文学批评具有强烈的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特征,这从胡风所认同的文化断面的价值观来观照,可以发现,胡风批判现实主义文学观的三大文化支点分别是以“五四”为代表的新文化的认同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叛逆、由“人的解放”导向“社会的解放”的认同和“主观战斗精神”高扬。由此决定了胡风的批判现实主义的核心是人道主义。  相似文献   

4.
当前现实主义文学的崛起,不仅超越了改革文学,而且也超越了所谓“新写实”小说;然而,人们在探索当前现实主义文学的成就与不足时,却存在着很多理论误区,其中之一就是在“现实主义”的概念上打摆子,困于传统的道德批判,而不是深入地开掘和把握现实主义的特殊内涵。有人认为,当前现实主义文学不过是前一段“新写实”小说的延伸与拓展,显然,他of没有看到前后两者之间的区别。这种区别主要表现在:1、当前现实主义文学没有像“新写实”小说那样描写在困境中趴下的小人物,而是着力刻画站起来了的小人物。2、尽管当前现实主义文学描写…  相似文献   

5.
新现实主义小说是20世纪末中国文坛的一个重要文学现象.对这种文学现象,众说纷纭、褒贬不一。有的论者认为是“现实主义冲击波”,有的论者将其认定为“现实主义的回归”或“回流”或“回潮”,有的论者称之为“新现实主义小说”.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创作的深入和发展,这种论争一直没有止息。在新的历史语境中,对关于新现实主义小说的论争进行综述,厘清其优劣,对发展21世纪文学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  相似文献   

6.
90年代的中国文坛出现了一个引人注目的文学现象,即以何申、刘醒龙、谈取、梁晓声等(下文简称“何由河’)为代表的现实主义小说再度崛起。在对这一再度崛起的现实主义小说的评价中,有一种观点是否定何申们的创作属于现实主义。这种否定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从反面入手,认为何申们的创作缺乏现实主义文学所应有的深刻的批判性。面对谈歌工厂题材的中篇小说,邵建在(可疑的现实主义)一文中说:“我并没有感到现实主义回了归”(1)。“今天谁要撒开批判意识和精神却侈谈什么现实主义,打死我,我也不清’(2)。薛毅(“分享艰难”的文学…  相似文献   

7.
<正> “现实主义”在我国漫长的文学发展史上源远流长。从先秦的《诗经》,至唐白居易的《新乐府》、《秦中吟》,再至清曹雪芹的《红楼梦》,真是一代光辉灿烂于一代。然而历史的车轮滚到二十世纪初叶的时候,由于鸳鸯蝴蝶派“游戏文学”的崛起,而现实主义却几于不振。首先起来革命,要求恢复现实主义优良传统的,是以《新青年》为主要阵地的一批吸收了西方新思想、新文化的先驱者,如陈独秀、胡适以及文学研究会里的茅盾、郑振铎等人。经过他们十余年的艰苦奋斗,具有悠久历史的现实主义传统不仅得到了发扬光大,而且还为新文学现实主义理论的建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一在中国新文学发展史上最早提出“现实主义”(当时叫“写实主义”)问题的是陈独秀。一九一五年十一月,他在《现代欧洲文艺史谈》里就已指出:“凡属自然现  相似文献   

8.
渊源于中国“五四”新文学的新马华文文学,从一开始便以现实主义作为其方法的主流:“马华文学一开始便沿着中国五四新文学现实主义的优良传统萌芽、开花而结果,这是谁也不能否认的事实。”①之所以如此的原因是,“这是因为马华文学创作是接受中国文学的传统来的,”“其次,也是主要的一点,则是由于社会条件的关系。马华社会一开始就是殖民地社会的一部分,民族资产阶级没有力量,因而来自资产阶级与小资产阶级的大部分写作人,就不能成为欧洲文艺复兴时期那样一种意气风发,精神昂扬的浪漫主义作家,不能感到本身有力量,有信心来突破…  相似文献   

9.
研究现实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历程,应该是中国现代文学史研究的重要课题.中国现实主义文学思潮的历史源头应追溯至“五四”新文化运动,在中国最早提倡现实主义的是陈独秀.鲁迅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最杰出的现实主义文学家和思想家.文学研究会的首席理论批评家沈雁冰为现实主义在中国的健康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0.
现实主义与20世纪中国文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20世纪的中国文学史上,由于“为政治服务”之类的偏颇主张,导致了长期独尊现实主义乃至“伪现实主义”盛行的局面,损伤了真正现实主义文学的声誉。文学创作的路应是多方位的,由于与社会生活及现实人生的密切关联,真正的现实主义,至今亦仍具不衰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1.
现实主义本是我们借用西方的名词,它最早在文学领域里的出现是在席勒的《论素朴的诗和感伤的诗》(1794-1796年)这篇论文里。在这里,席勒是把“现实主义”与“理想主义”相对立提出的。作为一种现实主义创作潮流,它又特指产生于19世纪中叶,以暴露和批判资本主义为主要特色的面对现实的创作,又被人们称之为“批判现实主义”。作为一种创作方法,恩格斯曾概括其特点为“除细节的真实外,还要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而对它进行比较宽泛的理解,当代中国文学研究者又泛指那些以描写现实主义为主的文学创作,由此他们认为《诗经.国风》里有许多优秀的现实主义诗篇。但我们这里借用“现实主义”这一名词来概括《诗经》的创作传统,并不仅仅止于《国风》的一些创作,而是从民族文化的传统出发,看整部《诗经》的创作者们如何立足于社会现实,用自己特殊的文化眼光去观察生活、描写生活,抒发情感和表现理想,并如何形成一种特殊的民族文学创作精神的。  相似文献   

12.
郭芳丽 《文教资料》2007,(13):72-74
在中国近现代文学语境中,“真实性”的界定和“现实主义”的发展密切相关。追溯现实主义进入中国的历史语境以及它从晚清到八十年代的发展历程,可以发现“真实性”在中国文学中现代含义的生成和演变,以及这种生成、演变所隐含的文学规范性质,即“现实主义”和“真实性”成为文学理论中特殊的政治语汇,“真实性”转向了相对于作家主体的“客观真实”、“本质真实”、“真理”,成为“主义化”了的“现实”的反映。  相似文献   

13.
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是文学史上两种重要的创作方法。本文拟从比较的角度来谈淡这两种创作方法的特征。一、在作家认识与表现现实的问题上,现实主义主张文学真实地再现现实,而浪漫主义则要求文学侧重于表现理想。现实主义作家、理论家一贯强调文学应该正视现实、忠于现实,真实地再现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揭示生活的本质规律。这是现实主义文学的基本精神。巴尔扎克直率地宣称“法国社会将要做历史家,我只能当它的书记。”列夫·托尔斯泰要求艺术家“按照事物的本来的样子来看事物。”契诃夫认为现实主义的任务是“无条件的、直率的真实。”著名的理论家别林斯基简明地把现实主义的显著特点概括为  相似文献   

14.
阎连科在长篇小说《受活》的代后记《寻求超越主义的现实》中,对中国现当代的现实主义文学提出尖锐批评,并认为“现实主义,不存在于生活与社会之中,只存在于作家的内心世界。现实主义,不会来源于生活,只会来源于一些人的内心”,提出“超越主义的现实主义”。这些观点既不符合文学史的实际情况,还涉及文学原理的某些基本理论问题,有必要提出质疑,加以讨论。  相似文献   

15.
论文学研究会对"文学为人生"的自主阐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学研究会倡导“文学为人生”,是为了对抗具有整体性的中国旧文艺观,为中国文学的整体转型奠定基础.而不单单是为了树立一种局部的文艺思潮观念。文学研究会与创造社的论争主要是围绕着新文学建设思想的差异展开的。文学研究会不仅对“为人生”的文艺思潮语义进行了一系列的自主转换.而且试图通过倡导现实主义文学思潮,为中国文学引进一种理性认知精神。  相似文献   

16.
作为一种文学现象,“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是现实主义传统的中断和文学的衰落;作为一种历史现象,“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又是传统社会主义模式的产物,有其存在的历史依据。讨论了其在文学创作中体现出来的。“隘化”特征,并对其悲剧性的短暂历程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17.
五四时期是中国文学现代性建构的时期,是文学启蒙的时期。此时许多的青年作家开始中国现代小说的创作,而“问题小说”是现代小说发展的雏形。它体现了现代文学的现代性,展示现实主义的特性,但不是完整意义上的现实主义文学。  相似文献   

18.
文学即人学,其本质就是一种“人”的教育,它以“立人”为根本目的,因而文学教育就是人的教育.理清文学阅读在中国古代教育中的地位,了解20世纪初以来,对文学阅读功能、价值的不同意见及其影响消长,课程研制专家对文学阅读的意见,分析语文课程教学论教科书对文学阅读的表述,以及其他语文教育研究者与实践者对文学阅读教学的论述,找寻高中文学阅读课程目标设定的内容,以及进行文学阅读教学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9.
从现实主义的发展看“新写实”小说刘峰从1987年以来,文坛上逐渐又兴起了一种与众不同的新的文学现象,对这种现象所显示出来的实力论者多给予肯定,但对这种创作现象的评介确又众说纷坛。有的人把这一现象命名为“新现实主义”、“新写实小说”、“后现实主义”、“...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当代文坛上,《人民文学》一度被誉为“国刊”。该刊的地位与使命使其对现实主义文学创作思潮颇为关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来,现实主义文学的主体地位受到冲击,尤其在90年代,《人民文学》期待的现实主义宏大叙事作品匮乏,“现实主义冲击波”的出现回应了该刊的呼唤,从而受到刊物的大力支持。《人民文学》对“现实主义冲击波”采取了包容的态度,在扶持其成长为90年代文坛重要的文学潮流的同时,也遮蔽了其中存在的诸多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