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古代的坐具     
要了解古代的坐具,首先要了解古人坐的形式。在日常生活中,古人最初采用跪坐形式。但直接跪坐在地上很不舒服,所以,就有人把席子铺垫在地上。古人席地而坐,筵和席都是铺在地上的坐具。筵,用竹子编成的席;席,用蒲草编成的席,古人铺  相似文献   

2.
古代的坐具     
要了解古代的坐具,首先要了解古人坐的形式。在日常生活中,古人最初采用跪坐形式。但直接跪坐在地上很不舒服,所以,就有人把席子铺垫在地上。古人席地而坐,筵和席都是铺在地上的坐具。筵,用竹子编成的席;席,  相似文献   

3.
古代没有桌椅,人们席地而坐。席地而坐也颇讲究,先铺上房间那么大小的席子叫筵,每个人坐的小垫子叫席。今天考查这一遗风,除了在电影、戏剧中可看到之外,要到日本和韩国的家庭拜访一下,可知筵、席和席地而坐的情景。当然,他们今天用的筵、席不一定是  相似文献   

4.
我国古代人是席地而坐的,筵和席都是铺在地上的坐具。《周礼·春官·司几筵》贾公彦注云:“凡敷席之法,初在地者,一重即所谓之筵,重在上者即谓之席”。可见,对筵和席这种坐具的陈设,也是有一定的规矩的。筵一般用蒲、苇等粗料编成,较长。席一般用细料,四边用帛围缀,分莞席、藻席、次席、蒲席、熊席等。最初,设筵席只是古人的一种就餐方武。到了隋唐,椅凳出现了,人们进食时不再席地而坐,而是坐在椅凳上伏桌而食。于是,筵席就不再是铺地的坐垫了,而是专指宴饮的酒席,包括喜筵、寿筵等等。  相似文献   

5.
“席地而坐”是一句人所熟知的成语,它源于中国古代的生活习俗。据史籍记载,古时由于器用不备,在地上铺一张席子,人皆坐在席上,以保持清洁。正因为此,古人入室就要脱鞋。当时一张席子可容纳四人,推长者坐于席端,如超出四人,则推举长者另坐一席。自周代至汉代,宾主共席,均以东向为尊。古代的席子制作精巧,轻而薄。据《后汉书·戴凭传》载:光武帝刘秀召集公卿聚会谈论经学。群臣皆坐席,独戴凭站在那里。光武帝不解其意,戴凭说:博士们讲说经学都不如我,可是他们都坐在我前面,所以我无法就坐。于是光武帝便乘元旦百官朝贺时,令能说经者互相驳难,义理不通者,就夺其席而给通经者。结果戴凭竟坐了五十余张席子。可见席子极薄。“席地而坐”的习俗,到晋代时已不复实行,这是古代起居史上的一大变革。(草木子)  相似文献   

6.
上古无桌椅,先秦两汉时代的人都坐在“筵席”上,即地上先铺一张大席,称“筵”,“筵”上再加一张比筵略小的席,称“席”,人就坐在席上。古人席地而坐,坐的姿态与跪的姿态是相似的,但两者也有区别:以两膝着地,两脚背朝下,臀部压在后脚跟上,为“坐”;两膝着地,直身,臀股不接触脚跟,为“跪”。跪而挺腰耸身,为“跽”。臀股着地,两腿张开且平放而直伸,形似簸箕,为“箕踞”。坐席有讲究,所谓“虚坐尽后,食坐尽前”。“尽后”,是尽量把身体坐得靠后一点,表示谦恭的样子;“尽前”,是尽量把身体往前挪一点,不因饮食而玷污坐席。在非正式的场合,人们为…  相似文献   

7.
我国古代没有桌椅,室内先铺筵,然后再放上席。筵较宽大,故用来铺地。席比较细小是给人坐的(跟现代的椅垫和蒲团差不多)。古人入室,先脱鞋,然后通过筵坐在席上。现在日本人  相似文献   

8.
说“坐”     
古代无桌椅板凳,吃饭、办事都在矮小的几案上,室内铺上草席,坐,就坐在席上,所以称之为“坐席”。古代的“席”很讲究,铺在底面的叫筵,周长一丈六尺,铺在筵上的叫席,周长八尺。筵席因穷富和身份地位的不同而不同。天子的席最讲究,是用帛做的,周围有花边。铺的层数也最多,可以铺到五层。礼  相似文献   

9.
敦煌遗书中的“春秋座局席”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所谓“春秋座局席”,是指唐后期五代宋初敦煌社邑举行的春座、秋座局席活动,又作春坐、秋坐局席,或作秋座筵设、春座筵局,等等。为了便于讨论,此先引一春座局席社司转帖如下。伯三一四五戊子年闰五月年支春座局席社司转帖: 社司转帖 右缘年支春座局席,次至曹保奴家。人各粟壹斗,面一斤,油半升。幸请  相似文献   

10.
我国古代的服装是没有纽扣的,就在腰间用一根大带子把穿在身上的衣服突好来好,这便是腰带。因此,古人身上的腰带有着纽扣的作用。此处,还可将随身携带的小物件系挂在腰带上面,如“挂囊”、“佩剑”等。这样,腰带就成了古代服装上的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后来等级森严的社会里,腰带就有了贵贱等级之分。普通平民的腰带是用熟牛皮做的,叫“韦带”。“韦”就是熟牛皮。后来改用布做,于是叫“韦布”。“布衣韦带”也就成了普通平民的代称。贵族阶级的腰带是用绢织成的,大夫以上用生绢织成,宽四寸;士以上用熟绢织成,宽二寸。这种…  相似文献   

11.
<正>月亮升起来,院子里凉爽得很,干净得很,白天破好的苇眉子潮润润的,正好编席。女人坐在小院当中,手指上缠绞着柔滑修长的苇眉子。苇眉子又薄又细,在她怀里跳跃着。要问白洋淀有多少苇地?不知道。每年出多少苇子?不知道。只晓得,每年芦花飘飞苇叶黄的时候,全淀的芦苇收割,垛起垛来,在白洋淀周围的广场上,就成了一条苇子的长城。女人们在场里院里编席。编成了多少席?六月里,淀水涨满,有无数的船只,运输银白雪亮的席子出口,不久,各地的城市村庄,就全有花纹又密又精致的席子用了。大家争着买:“好席子,白洋淀席!”  相似文献   

12.
众所周知,席子是炎炎夏日里家庭必备的用来铺床和纳凉的一种铺垫工具。《辞海》中这样定义:"席,芦苇竹篾等编成的铺垫用具。"因此席子又可以称作芦苇席、草席、竹席等等。可是有关席子的历史及其文化知识你了解多少呢?席子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石器时代,那时"席子"就已经成为人们常用的生活器具之一了,只是那时的席子比现在  相似文献   

13.
坐:古人的“坐”与现代人不同。古人铺席于地,两膝着席,臀部压在脚跟上,谓之“坐”。坐席讲究“食坐尽前,虚坐尽后”。意思是宴饮时身体尽量往前坐一点,那样不会因饮食而弄脏了坐席;其它时候身体尽量往后坐一点,那样表示恭敬。司马迁在《鸿门宴》中写沛公去鸿门向项王谢罪:“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这儿的“坐”,均为上述姿势。张良因地位  相似文献   

14.
桌子和椅子是现在常用的家具,“桌(子)”和“椅(子)”是现代汉语中的常用词。不过它们的来源并不简单,它涉及到汉族人坐姿坐具的演变。东汉以前,古人是不坐在椅凳上的,是“席地而坐”,这种坐姿和现在人们两脚下垂而坐不同,是“跪坐”,其姿势为双膝跪在席子上,臀部坐在脚后跟上。《礼记·曲礼》:“若非饮食之客,则布席,席间函丈。主人跪,正席;客跪,抚席而辞。客彻重席,主人固辞,客践席乃坐。”又:“坐而迁之戒勿越。”孔颖达疏:“坐亦跪也,坐通名跪,跪名不通坐也。”《史记·商君列传》:“卫鞅(即商鞅)复见孝公,公与语,不自知膝之前于席也。…  相似文献   

15.
文言文中的“坐”“跪”“跽”“踞”四个动词,都表古代常见的坐姿,看起来相似,其实是有区别的。坐古人铺席于地,两膝着席,臀部压在脚后跟上的动作,称为“坐”。《说文》:  相似文献   

16.
皎皎明月出东方,农家小院夏夜凉。俊俏媳妇院中坐,灵巧双手织席忙。不料丈夫夜半走,女人心里不舒畅。皎月升到天中央,席子已织大半张。水生媳妇席上坐,如同浮在白云上。乘兴而来扫兴归,各人都骂狠心贼:过年娶新不见慌,这次野马脱了组。.▲V-么甲.人甲-人,.盗.甲-血.,-人,.孟.,.盛.甲-皎月已到天中央,丈夫未归妻张望。银白水面薄雾起,轻风送来荷花香。蓝天白云金太阳,芦花荡上轻风凉。女人悠悠划小船,顺手捞起菱角秧。AV.直.,.么V.盛甲-直.v.水生很晚才回庄,他是游击小组长。媳妇站起要端饭,水生摆手“不用忙”。女人正…  相似文献   

17.
有一天,我和妈妈一起上街去玩,忽然听到一个人在叫卖:“快来买——快来买——叫它跑就跑,叫它坐就坐……”我可是个“好奇主义者”,马上拉着妈妈就去凑热闹了。好不容易挤进人群,我看见地上有一个小玩具,形状像一只小狗,似乎是用几根圆木棍拼凑成骨架、外面用布包起来做成的。一会儿,叫卖的人看有不少人在围观了,就对我们吆喝说:“小朋友快来买吧,很好玩的!它会听你的命令,你叫它怎样它就怎样。”说着,他对地上的“小狗”叫了一声:“坐下!”“小狗”立刻就坐下了。“跑步!”“小狗”马上开始原地跑圈……我边看边想:看上去这么简陋的东西居…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传统礼仪中,怎么坐是一个很重要的内容。最早的时候,没有椅子,人们会客的时候都是跪坐在席子上,这叫跽(ji)坐。虽然不太舒服,可是在正式场合必须这样坐,否则就是失礼。  相似文献   

19.
古人之“坐”和今天大不相同.当时没有坐具,往往是“席地而坐”,两膝着地,就相当于我们今天所说的“跪”。因而就有了这样的记载:管宁“常坐一木榻,……其榻上当膝处皆穿”。健三国志·魏书·管宁传注坩‘坐行”对我们来说难度很大.那是杂技演员或体操队员的专长。而古代因为“坐”是两膝着地.所以他们“坐行”就简单多了。只要用膝盖在地上移动就能完成。,如:“执羞者坐行而入。”(《左传·昭公二十七年》)他们不仅“坐行”。而且手中还端有珍馐美味。  相似文献   

20.
王永祝 《语文知识》2004,(12):11-11
一、表原料:形旁为该字所表物件的原料。如:“筐”的形旁为“一”,表明“筐”是由竹子编成的。“椅”的形旁为“木”,表明“椅”是由木头制成的。“绸”的形旁为“纟”,表明“绸”是用丝织成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