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邢台学院学报》2016,(4):115-117
宋代科举冒贯,在一定程度上,不仅扰乱了宋代的科举秩序,并破坏了科举考试的公正性和侵犯了被冒贯地区应举士子的利益。通过对宋代科举冒贯的地区解额不均、发解无定日和牒试解额较宽等原因的分析,可以更好地认识宋代科举冒贯的情状。  相似文献   

2.
宋代省试、解试多数时间考诗,这类诗内容多以歌功颂德、讽谏献忠、希冀功名为主,有质朴尚理、讲求贴题、音韵、格律等艺术特色,其发展趋向是逐渐经义化,在科举考试中有较高地位。宋代省试、发解试诗及拟作对研究宋代科举考试内容、宋代诗歌及文学风尚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3.
北宋科举考试中,解额制度的实行决定了有多少人可以参加省试。尤其是大中祥符二年(1009)、嘉祜二年(1057)、治平三年(1066)三次大幅度修订解额制度,更直接影响了北宋省试的规模。本正是基于解额制度与省试规模两间的这种互动关系,通过考查北宋解额制度的变动,并依据所掌握的相关数据,来推断北宋省试规模的变化。这对于我们从整体上把握宋代科举考试的面貌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明代乡试录、会试录等科举文献的量化分析,以徽州府为中心,重新探讨该地区科举群体地理分布的历史现象.明代科举制度设计中的地域均衡原则,在府与府之间的录取结果上仍然得到了体现.以学区代替籍贯为基准的统计方法,更有利于观察科举群体地区差异的消长变化.在明代五经分试录取的原则下,地区科举群体分布差异除了经济社会层面上的解释,地区士子的专经化很可能是造成科举群体地理分布差异更深层次的原因.  相似文献   

5.
在县、府试录送政策方面,清初曾一度建立与学额相对应的制度,但自乾隆朝后迄至晚清,取消了定额录送制度。院试定额录取的制度下,考官和考生采取了不同的应对策略。考官方面,知县、知府需要举办多场考试,甄别考生能力,确定案首及府、县试前列人选。学政在录取入学时,以学额为标准,参考府、县试的排名,优先录取案首及府县试前列。不录取案首,或案首录取名次靠后,会被视为对地方官的冒犯。考生方面,为减少考试费用,不少考生选择仅参加县试正场,不参加覆试,或者不参加府试,临期补考。为提高录取机会,考生会采取重名冒考的形式,多次参加考试。部分考生及其家族通过贿买手段,争取成为案首或位居前列,以达到入学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宋代解额分配制度历经数代的改革,使解额本身的价值与唐代相比发生质变,使科举的政治功能明显强化,特别是解额分配在地区间坚持相对均衡的原则及在士庶阶层采取分流的原则,既体现了公正、公平的理性原则,也是权力资源分配面向诸社会阶层,减少各阶层之间在追逐权力时的矛盾,是巩固政权、安定社会的重大举措。因此,宋代的解额分配制度对后世的选才制度多有启迪。  相似文献   

7.
明代科举会试的录取,不仅受到分卷的地域限制,还受到分经录取比例的限制.对明代64科会试1.8万余进士试经情况的统计分析表明:会试对各经的考生人数应有一个基本控制,而会试录取则根据各经考生的人数按一定比例进行,借以保证各经均有相应数量的考生中式.因此,在明代科举的会试中,考生最终的成功与其所属分卷区域以及所习经书有相当紧密的关系,并非全由自由竞争而取得.进士习经情况的地区差异,既显示出不同地区士人习经风气的不同,也显示出各个地区在专经考试中的竞争力可能有差异.  相似文献   

8.
科举考试分为乡试(解试)、省试两级。北宋太祖赵匡胤在位期间,开始创立殿试制度,科举考试变成为乡试(解试)、省试、殿试三级考试。元、明、清时期,改称为乡试、会试、殿试。唐宋时期,称取得解送京师参加省试资格的考试为"解试",这相当于后世的乡试一级的科举考试。隋唐五代时期,"解试"一般每年举行一次;北宋中期以后,"解试"改为"每三年一开科场"。考试一般在各州府举行。元、明、清时期改为"乡试"。乡试(解试)一般都在当年的秋季八月举行,录取名额按地区分配,各地名额多少,并不一致。解试合格被称为"得解举人",即  相似文献   

9.
三元之谓,文献可考的时间可上推至武则天首创三级考试(发解试、礼部试、殿试)之时。元,即考试成绩头名者。三级考试均为头名者,即谓连中三元。宋承此制,只是把发解试、礼部试改称乡试、省试而已。明清两代虽增至五级考试(县试、院试、乡试、会试、殿试),但因考试成绩第一而称元的则多见于后三者,即解元、会元、状元。历史上有据可查的连中三元者至少有以下二十一人。唐代四人:崔元翰、武翊黄、张又新、白敏中;宋代七人:陈尧叟、孙何、王曾、王岩叟、杨宾、冯京、彭汝  相似文献   

10.
科举略说(二)唐代以后各朝的科举,主要是继承唐代的进士科。宋代科举基本上仍分常科与制科。常科考试分州府试、礼部试、殿试三级。州府试称为解试,礼部试也称为省试。殿试制度,是宋太祖时正式建立的。殿试是礼部考试后由皇帝在宫廷主持的最高一级考试。考生在殿试及...  相似文献   

11.
改革20年来,说高考仍然是社会最大的热点之一,应不为过。但我们仔细分析,就会发现高考热下掩盖着的招生录取热。从某种意义上讲,后者比前者更热,我们已经清醒地感觉到,新闻媒体正把目光聚焦在招生录取上。做好高校招生录取工作就显得特别重要。本文试就青海省高校招生录取方式改革谈点肤浅认识。在认真分析总结多年招生录取工作实践的得与  相似文献   

12.
贾文治 《历史学习》2007,(12):11-12
一提起宋代,人们很自然地就会想到“积贫积弱”“弱宋”等词语。纵观宋代的历史,一个“弱”字足以概括宋代在对外政策上的表现。为何经济、文化空前发达的宋代在对外交往上始终底气不足,一味妥协退让呢?笔者试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加以分析。  相似文献   

13.
现行高职院校招生考试制度的设计和实施存在很多不足,亟需改革,相应的策略有:进一步完善分类考试、平行录取,使高职院校招生录取自成体系;拓宽高职生源范围,实现高职院校生源多样化;充分发挥职教集团作用,使高职院校形成统一的专业招生标准体系;组建统一的考(测)试平台,高职院线自主确定考(测)试科目组合及标准要求。  相似文献   

14.
正去年年底,国内多所名牌大学宣布,2014年自主招生实施"自强计划"。农村地区、边远贫困地区和民族地区的高考生,即日起可网上报名填报其中3所高校,获认定后高考最多可降60分录取。(据《环球时报》报道)高校对农村学子的降分录取政策,并非出于教育公平化的考虑而实施的。  相似文献   

15.
一、高校招生考试录取档案的管理(一)录取档案整理的时间高校招生考试录取档案也就是《高校录取新生简明登记表》(以下简称《登记表》),一般是在集中录取现场打印两份并加盖招生录取专用章,一份寄给高校,作为发放《录取通知书》及新生入学后在教育部网站注册的依据,一份由省级招生考试管理部门存档,它是证明考生合法录取的唯一纸质依据。教育部规定,高校组织考生报到后会对考生进行入学资格审查,还会因各种原因出现考生退档、改录等问题。为  相似文献   

16.
“冒籍跨考”现象指的是在科举考试体制中,由于录取的“分区定额制”,导致考试竞争激烈地区的考生通过不正当的手段进入考试竞争相对不太激烈的地区参加选拔性考试。“冒籍跨考”在宋代出现,至明清时已愈演愈烈。明清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解决“冒籍跨考”问题,但其效果并不理想。近年来“高考移民”屡禁不止,其存在的主要原因是目前高考录取制度造成的不同地区之间高考竞争压力的显著差异。探讨明清“冒籍跨考”现象,可以加深我们对当前“高考移民”问题的认识,并为其提供可资借鉴的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17.
2001年,江苏对东南大学、南京理工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三所高校实行了在同批次最低省控分数线上,不受1:1.2投档比例限制的自主录取改革试点。有关数据显示,三所高校2001年共录取新生5600余人,自主录取工作实施顺利。  相似文献   

18.
李明辉 《教师》2014,(3):128-128
基于我国多民族的历史和现实的背景,在高考招生中我国对少数民族地区考生采取降分录取的优惠政策。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少数民族地区教育事业的发展,有助于保障教育公平的实施,但随着社会环境、社会结构及公民权利意识的变化及增长,我们有必要重新深入探讨该优惠政策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9.
从宋代的经济制度和经济政策来看,商品经济的广泛深入,产权私有化的程度在市场经济的运行中不断加深,使得宋代各项经济制度和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也随着产权形态的变化而呈现出新的特点  相似文献   

20.
《宋史·礼志》是记载宋代礼制的重要文献,通过对该志的系统剖析,可知宋代官方礼制既包括祖宗旧制、前代之制,还包括以有利于维护宋代皇朝统治原则为指导,根据实际情况而制定的各种礼制,所有这些内容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构成了宋代复杂而系统的礼制体系。宋代礼制的具体实施大致有三种情况,即全面贯彻落实礼制规定、部分落实礼制规定以及因时制宜推行礼制。通过对礼制内容以及其实施情况的分析,可知宋代礼制要想真正付诸实施,必须具备政治稳定、经济发展、皇帝支持、法律结合、现实需要等六个方面的条件,只有具备了这些条件,礼制才能够真正得到贯彻落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