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我国1993年实施的《企业财务通则》、《企业会计准则》标志着我国开始向国际会计准则与惯例接轨,现代企业管理也开始进入一种新的模式──以财会为中心的管理模式。目前,我国国有企业的所有者存在虚拟或缺位的现象,理论上的国有企业所有者实际上是极度分散的公民,因此不可能使他们都直接参与管理,同时终极财产所有权无法转让,这就造成操作上公民的所有权只能由政府代为行使,政府将其委托给国有资产管理局(或各主管部门),国资局再一步委托给各国有资产管理公司,这样不仅每一位所有者对国有资产管理公司几乎产生不了什么影响,就是…  相似文献   

2.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一项宏大的系统工程,其中最关键的环节之一是实现政府机构经济职能的转换。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政府机构的经济职能我国当代社会化大生产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政府机构具有下述三个方面的经济职能,即作为国有资产所有者的职能、作为社会管理者的职能和作为宏观经济调控者的职能。1、政府机构作为国有资产所有者的职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政府机构作为国有资产的所有者,必须建立一整套科学有效的国有资产管理和经营制度。政府有权派出代表参加企业的董事会或管理委员会,作为所有者集体代表,负责企业经营…  相似文献   

3.
民办学校中没有享有剩余索取权的主体,这使民办学校处于"所有者缺位"状态."所有者缺位"的直接后果是导致民办学校由"出资人控制".为了完善民办学校治理结构,一方面需要完善出资人权利体系,确认和保护出资人权利;另一方面应健全出资人权力监督和控制机制.  相似文献   

4.
随着我国政府职能的转变和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各级政府的国有资产管理机构纷纷建立政府与企业之间的中间组织——国有资产经营机构,通过政府授权负责国有资本的营运,但其治理结构还不尽人意。本文阐述了国有控股公司治理结构的现状,并就如何完善国有控股公司治理结构的提供了建议。  相似文献   

5.
股东(公司资产的最终所有者)在公司治理中起决定性的作用;国有公司治理诸问题的关键是国有资产的最终所有者缺位;解决国有公司治理问题的关键在于深化国有企业的产权改革,强化所有权约束。  相似文献   

6.
国有资产授权经营的法律问题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国有资产授权经营中何人授权、授何种权、如何授权,法律规定还不够具体。笔者认为,选择和规范国有资产经营机构是授权经营的关键,授权经营应该防止国有资产所有人的主体缺位,还须完善国有资产授权经营的法律机制,建立健全国有资产经营公司的监督考核机制。  相似文献   

7.
国有企业要振兴发展,走出低谷,存在着诸多的矛盾和困难,这是我们必须正视的。然而,我们决不能坐守待毙,必须深化改革,转换经营机制,加快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才有出路。而针对目前产权不明,企业自主权没有真正落实,当务之急就是要尽快建立适应市经济要求的国有资产管理、经营、监督机制,实行政府经济管理职能与国有所有者职能分开,国有资产管理、监督职能与国有资产经营分开,简政放权,转变政府职能,理顺政府与企业的关系,使企业具有生产、经营、资金、用工、人事、工资、奖金等方面的决定权,彻底割断政府与企业之间的“脐带…  相似文献   

8.
国有资产的股权形态及其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逐步建立,国有资产将更多地表现为国有股权形态。国有资产形态的变化要求国有资产的管理模式转到以国有股权管理为中心的模式上来。国有股权管理有控股管理、参股管理和股权流动管理三种主要方式。针对股权管理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本文建议在出资人层次上重构国有股权代理模式、强化真正所有者对国有股权管理专职机构的监督、强化国有股权管理专职机构对国有股权持股单位的监督、强化国有股权持股单位对国有股权代表的监督、强化国有股权代表对经济的监督。  相似文献   

9.
有人认为,中国相当一部分国有企业的问题主要在于生产经营缺乏效率。其实,根本问题在于国有企业的所有者缺位,即没有人真正代表所有权,对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负责。那么,在必须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不能将公有财产私有化的前提下,谁是国有企业的现实的所有者呢?如何从产权制度上保证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呢,带着这个问题,记者走访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著名经济学家周叔莲教授。  相似文献   

10.
国有资产管理做为一项新的独立机构,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发展,从政府的社会管理职能和一般经济管理职能中分离了出来。这是完善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基础,促进社会生产力和有计划商品经济发展的重大尝试。它也必将为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发挥重要的作用。国家赋予国有资产管理机构以生产资料所有者的身份代表国家行使国有资产所有者的代表权,以及体现代表权的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权、投资和收益权以及资产处置权。辽宁省教委做为全省的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理所当然地发挥和行使着国有资产管理在教育  相似文献   

11.
关于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研究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改革问题,应立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现代企业制度对国有资产监管、运营体制的客观要求;应尽快将管理国有经济和国有资产的观念和方式,从管理国有企业转向管理国有资产;实行国有资产全民所有,中央、地方两级初始代理,国有资产经营机构授权经营,对国有独资和国有控股企业建立国有资产出资人制度和产权代表制度  相似文献   

12.
建立地方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是明晰企业产权的必然要求 ,政府的社会经济管理职能与国有资产所有者职能、国有资产所有权与国有资本经营权、国有资本经营权与企业法人财产权必须分开 ,国有资产中央政府所有与地方政府所有并存。  相似文献   

13.
一线动态     
无锡市成立学校管理中心新组建的学校管理中心是无锡市政府直属行政管理类事业单位,相当于正处(县)级建制,依照国家公务员制度管理。管理中心接受教育局的行业管理和业务指导,主要职能是由市政府授权,代表市政府履行国有资产出资人职责,统一管理市属公办(含公有民办)高中和中、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包括中专、职校)。原市教育局所属市广播电视大学以及20所高中 (职校)、2所特殊教育学校和初中、小学、幼儿园等实  相似文献   

14.
论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体制改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加快文化产业发展,必须深化文化管理体制改革.当前文化产业面临的许多深层次问题,与80年代中期国有企业面对的境况非常相似,同样存在着国有资产条块分割、部门管理、管办不分、国有资产出资人缺位严重等问题.国企改革的成功实践对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体制改革有重要借鉴意义.本文在对国内文化体制改革三种模式对比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在抓好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的同时,积极推动国有经营性文化资产的市场化、企业化改革的方向.  相似文献   

15.
国有企业亏损或效率低的根本原因是“所有者缺位”及由行政官员充当所有权人代表所不可避免的“利益不相关”问题。因此,有必要建立独立司产组织以专司国有资产所有权职能。在此基础上实行上下分股信托经营制,就可以一举实现国有独资企业的股权虚拟多元化,避免因强求合资及转让产权而造成国有资产不必要的流失  相似文献   

16.
目前许多国有企业在现代企业制度改制的过程中,没能有效地发挥监事会的监督职能。究其原因,在于企业所有者缺位,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缺损,经营权失控。改变这种局面必须建立规范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加强对国有企业领导人员职务行为和个人行为的监督,把企业监察纳入国家行政监察体制之下。  相似文献   

17.
企业内源融资本应是企业获取资本以求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而我国国有企业内源融资却严重不足。政府的职能与政策因素的影响、资产所有者缺位、经营者与所有者的利益冲突、债权人约束力不强、市场竞争机制不完善等五个方面,是导致我国国有企业内源融资不足的主要原因,应予解决。  相似文献   

18.
国资委直接持股之我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资委能否直接持股存在争论。反对者认为直接持股造成政企不分,无人监管,存在一定风险等。这主要是基于对国资委性质的考虑。国资委的应然性质是国资的出资人,现行国资委实然则带有行政和出资人双重性质,目前的国资委是一个过渡阶段。要想实现国资委性质的彻底转变必须直接持股。应当借鉴淡马锡模式,采取试点方式,应尽快出台《国有资产法》,对国资委直接持股的比例,国资委人员选择以及对国资委的监督等作出相应的规定。  相似文献   

19.
《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条例》的颁布,标志着我国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取得了重大突破,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由此而产生的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职责,也从组织机构上实现了政府社会公共管理职能与国有资产出资人职能的分离。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建立,意味着监事会工作面临着新局面,同时,也要求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形成新认识,开辟新境界,要想发展,必须创新。国资委时代的监事会至少要做到三个创新,即制度创新、机制创新和工作创新。  相似文献   

20.
地方国有资产管理是我国国有资产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法律角度看,地方国资的出资人权利和上级的监督与指导权存在着内在的冲突。在缺乏统一管理框架的情况下,不同地方对国资管理模式进行了探索,并形成了"国资委—国资管理平台—国有企业"三层架构的所谓"经典模式"。但在这一大的结构之下,国资管理的内容、重点和操作方式等却差异巨大。国资管理机构的身份问题仍然是国资管理中最深层的矛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