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在儿童教育实践中,我们常常听到两种截然不同的声音:一种是疑惑和抱怨,认为现在的孩子难教,懒散、厌学、逆反;另一种则相反,认为孩子挺好教的,生活、学习各方面的习惯和能力的培养都挺顺畅的。为什么会有如此不同的反应呢?其实,孩子之间的这种差异主要不是先天性生物遗传因素造成的,后天的环境影响才是决定性因素。有一句话说得好:没有教育不好的孩子,只有不懂教育的大人。  相似文献   

2.
儿童也能运用哲学、讨论哲学问题吗?如果能,儿童以怎样的哲学指导生活?儿童的哲学思维是如何获得的呢?儿童的哲学世界与成人  相似文献   

3.
一、儿童的哲学常常是“游戏式的”:解读 美国哲学家马修斯在他的著作《哲学与幼童》中提到,“哲学常常是游戏,概念的游戏”。就是说,儿童的哲学常常是游戏式的,哲学常常蕴含在他们“游戏式的”的言论之中,而不仅仅源于困惑。请看下面发生在笔者与儿子之间的一段对话。  相似文献   

4.
随着幼儿园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要更好地落实《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精神,将教育理念转化为具体的教育行为,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解读幼儿、理解幼儿的所作所为,理解儿童的需要和经验是促进儿童发展的基本前提。解读幼儿应该是幼儿教师的基本功。只有更多地去了解幼儿,努力走进幼儿的内心,才能设计出更适宜幼儿发展目标的教育活动,为幼儿提供更有针对性的帮助。  相似文献   

5.
《天方魔毯原来是地图》是余光中先生在步入古稀之年后的一篇文质兼美、富有生趣的佳作,从中足以洞见作者那高雅的审美意趣和热爱智慧、美与生活的心灵。他在行文叙事中透露出抚今追昔、借“图”咏志的深厚情怀,也令人感受到一种宛若静美丁香之芬芳的独到人生哲理之启迪。  相似文献   

6.
儿童哲学教育既是必要的,又是可能的.断定儿童哲学教育之可能性的判据起码包括三个方面:其一,哲学的本义是“爱智慧”,而儿童具有似乎是与生俱来的“爱智慧”的天性;其二,儿童在其成长过程中的“哥白尼式的革命”发生之后,就已经开始了无休止的哲学探索;其三,如果说“儿童可以学哲学”是一个假设,那么它就是一个越来越被证实而非证伪的假设.  相似文献   

7.
8.
付莹 《天津教育》2014,(11):58-59
儿童是天生的哲学家。柏拉图曾经说过,哲学产生于惊异。生活中,儿童总是充满了疑问和好奇,以极其朴素和敏锐的观察力,抛出许多具有哲学意味的问题并刨根究底,如“我从哪里来呢?”“我可以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吗?”……这些极具哲学色彩的问题,体现出一种原始的哲学思维。  相似文献   

9.
将观察、纪录中的"解读儿童"误导为"读懂儿童",使我国许多幼儿园教师处于不知所措的状态。迄今为止没有一种研究儿童的理论宣称已经"读懂儿童",能说的只是站在自己的立场上所解读的儿童而已。"解读儿童"的意义在于通过"听故事、讲故事",为幼儿园教师提供实施低结构课程的反思性教学平台,提高其专业水平。这样的做法对幼儿园教师有很高的专业要求。  相似文献   

10.
一、“文化语文”是祝禧的语文教育主张,折射着她对语文教育的哲学思考日本哲学家、思想家中江兆民曾对哲学作过一个比喻。他说:“国家没有哲学,恰像客厅里没有字画一样,  相似文献   

11.
哲学家的使命和责任问题是哲学的学术人格问题,也是前辈哲人启发我们始终要思考的一个问题.在人类文明的进步过程中,哲学所承担的伟大使命和责任就是守护人类文明.哲学作为高度抽象的理论思维是人类理性但当文明守护者的方式.哲学作为理论素质教育,就是要把学生培养成爱智者,使他们对知识或智慧有一种超越功利目的的追求.当代中国社会是一个变动中的社会,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的焦点,我们应当把我们民族文化的思想资源、外来文化的积极成果兼收并蓄地用于研究当代中国的重大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12.
先秦诸子反战主义和平思想的追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活在春秋战国时代的先秦诸子,对战争与和平问题的思考中包含着极其敏锐的见解,有揭示战争明确动机和肯定战争合理性的话语、有反对使用战争手段和否定战争合法性的观点、有关于国家之间交往规范与道德标准的相关理念。所有这些都为反对一般和特定条件下的战争提供了哲学、政治和心理上的思想依据,也成为历代政治家或国家决策者采取战争行为还是和平行动的观念因子。  相似文献   

13.
“生活世界”理论对幼儿家庭教育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幼儿家庭教育具有奠基性、权威性、生活性和及时性的特点,所以其在幼儿成长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生活世界"理论认为,"生活世界"具有直观性、真实性、基础性、整体性和主体性,在其中蕴藏着丰富的教育资源和宝贵的教育时机。因此,我们应充分认识"生活世界"的意义,重视幼儿的"生活世界",使家长和幼儿在"生活世界"中彼此相依,互存共生,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4.
为了解3~5岁听障儿童形容词理解能力的情况,采用2×3×6三因素混合实验设计,运用自编"3~5岁汉语儿童形容词理解能力测试",调查听障儿童的六类形容词习得情况,比较其与健听儿童的差异,探索听力情况对儿童理解形容词的影响。研究发现儿童形容词理解能力极显著地受到听力情况、年龄和形容词类别的影响。具体表现为:(1)健听儿童的形容词理解能力好于听障儿童;(2)3~5岁健听儿童与听障儿童对形容词的理解能力均随着年龄增长而增加。  相似文献   

15.
儿童是什么——关于儿童观的隐喻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中国文化中选出四种关于儿童是什么的回答--儿童是花朵、儿童是太阳、儿童是小天使、儿童是小猫小狗,并从隐喻的角度分析了当代中国的儿童观.结果发现,当代中国儿童观处于一种矛盾的境地.  相似文献   

16.
基于对30名5-7岁儿童的个案观察结果,文章简要介绍这一年龄段儿童的类比推理和语义理解能力,详细分析5-7岁儿童构建和解读隐喻的特点,探讨了儿童学会构建隐喻的途径和原因。  相似文献   

17.
清代郑板桥的“爱子之道”和家教思想表现在爱子而不娇溺,教子首在“做个好人”,从小抓紧爱心教育,顺应儿童“天机”自由发展以及重视家教与师教结合诸方面,对现代家庭教育可引发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8.
蒙古族的地神(斡脱坚)崇拜观念,是与天神(腾格里)崇拜相呼应的一种宗教文化现象,是萨满教自然崇拜中仅次于天神崇拜的一项具有代表性的宗教活动,源自于普遍信奉萨满教的远古北方草原民族。蒙古人认为天神是创造万物的父亲,地神是滋养万物的母亲。他们不但崇拜地神,还要对地神进行祭祀,把食物的精华(德吉)献给大地。对今人而言,崇拜地神有崇尚自然、爱护地球的积极意义和深刻内涵。  相似文献   

19.
将“死亡”这一敏感而严肃的思想主题引入幼儿图画故事,是图画书的主题观念对主流意识形态教育观和传统儿童文学观的突破。幼儿图画故事依据学前儿童对死亡认知的规律,通过富有个性和创造性的艺术表现呈现“死亡”这一主题,并对其进行了多种诠解。对死亡的正确理解,有利于幼儿从生命的终极角度去关爱生命,探寻生命的意义,建构健康合理的人生观及人生态度。  相似文献   

20.
儿童观是教育理念的基础,儿童观的演变必然会导致教育理念的变革。历史上儿童观大致经历了由成人主义儿童观到自然主义儿童观再到人本主义儿童观的发展历程,相应地教育理念也经历了由按照成人的方式教育儿童到教育与儿童的身心发展相一致再到以学生为中心的变革。依据对儿童观发展规律的分析与推论,即将出现并已初见端倪的儿童观是复杂性儿童观,由此应采取丰富的富有弹性的复杂性教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