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 毫秒
1.
"触れる"和"触る"都有"触"、"碰""摸"的意思,但意义并非完全相同。二者究竟有何区别?是否完全可以互换?本文将通过对例句的分析,着重比较说明"触れる"和"触る"在表达"接触"、"触摸"含义时的区别。  相似文献   

2.
空无辨析     
本文从立足点、内容与意义分析了佛教的空与道家的无的区别。认为无以道为支撑,而空以缘起为基石;分析了无、有,空、有的关系;无的性质是自然无为、内心虚藏淡泊,表现为无为、无欲、无知,而空意思是事物没有常驻不变的自性,表现为析空、体空、空智;从哲学意义上看,空着重改变心性主体,而无偏重改造客体,从社会意义上看,无比空有较为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一、себя为反身代词,只有一个。它没有性、数的变化,但有格的变化,它指行为动作的主体与客体为同一个人,主体行为动作返回到主体自身。  相似文献   

4.
在20世纪中国小说中,知识分子/农民作为自我与“他者”,主体与客体,被置于同一意义场中二元对立的位置,他们之间的冲突及冲突背后的身份、权力、意识形态以及自我表现的变化形成了20世纪中国文学中的一个核心主题。作者以对《在废墟上》中知识分子与农民可疑遭遇的解读为切口,追索二者在中国文化和政治谱系中长期存在的深切而复杂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后现代主义对真理的“质疑”,把人们的注意力完全转移到了语言的世界、文本的世界、符号的世界,而不再是那个完全独立于语言世界之外、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世界,这是不可取的。但这一“质疑”引起了对我国现行的哲学教材和认识论专著所普遍界定的真理定义即“真理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的思考。如何在“质疑”中完善真理的定义是本文所作的一个尝试,即将真理定义为“真理属于认识范畴,是主体在实践过程中对客体的本质的正确反映”。  相似文献   

6.
文章在考察国内有关认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客体的种类及其本质规定性作出了尝试性探讨,认为容体不等于物质或客观实在,有人化客体和意向客体两大类,前者是进入了主体活动结构中的、兼有主客二重性的对象,后者是主体并未现实地接触到的、只在意识中设想的潜在的对象.  相似文献   

7.
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每个新课程的实施者对"主体"认识的深度与广度,将直接影响到课程改革的成效.作者通过对主体论的长期研究与实践,提出一个新的主体论--建立在人与人平等对话基础上的"无主体".  相似文献   

8.
在言语交际过程中,常常出现意义的表达与接受相背离的情况,即“词不达意”。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观方面的原因是主体与客体利用不同的语言符号系统、序列化的外化能力与客体的内化能力存在障碍,客观方面的原因是语言环境的制约。  相似文献   

9.
从罗马法到近代私法的物权客体范围的演进,确立的是以"有体物"为标准的物权客体的范围,有体物之外的"物"或被严格排除在物权客体之外而以特例规定设定物权,或以拟制手段纳入物权客体范围。在现代物权法上界定物权客体,不仅需要把握物的自然属性,更重要的是能够使价值化、观念化和虚拟化的新类型的"财产"能够进入物权客体的内涵之中。以"财产"概念代替"物"的概念来指称物权客体,以使物权客体具有更强的时代包容性,这实际上是对《物权法》第二条规定的理论概括,即把第二条所称的"物"和法律特别规定的能够成为物权客体的"权利"用一个统一的概念予以界定。  相似文献   

10.
本文提出“在Np”句中“在Np”语义指向不落空原则,描写“在Np”语义指向类型,并解释影响“在Np”语义指向的限制性因素。  相似文献   

11.
以唯物辩证法为理论指导进行分析,当代中国人的现代化是“主体客体化”和“客体主体化”的辩证统一关系;而当代中国社会的现代化是“社会主体现代化”和“社会客体现代化”的辩证统一关系。人的现代化在当代中国现代化中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全面推进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2.
:“有无相生”体现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生灭不已的变化规律 ,因而必然通过人们的哲学—美学思想反映出来 ,进而影响到文艺创作和欣赏。在艺术文本中 ,“有”即直接描绘和传达之物 ,是有限的“在场”者 ;“无”指艺术的间空 ,是无言之言 ,“不在场”者 ,它隐而不显 ,却内涵“万有”,意味无穷 ;接受主体的积极参与 ,使“有”与“无”互为生发 ,相得益彰。以“有”带“无”,以“无”蕴“有”,方得艺术表现之妙  相似文献   

13.
网络教学交互是为了创设良好的网络学习环境,提高学习者参与网络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增强他们学习的动机,从而提高网络教学的效果。本文根据网络教学中交互的"主客体"特性及其交互性提出了网络教学交互过程的模式,并对如何保障交互的质量做了深入的分析。  相似文献   

14.
教育"无思"的质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何谓教育“无思”?缘何教育“无思”?教育“无思”之后果如何?“有思”教育何以可能?  相似文献   

15.
王夫之是我国古代唯物主义思想的集大成者;狄德罗是十八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和无神论的杰出代表,百科全书派的领袖。这两位哲学家的认识论异中有同,在主体和客体、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认识和实践的关系问题上,他们有相似的正确看法,也有不同的错误认识。  相似文献   

16.
为了摆脱尘世的烦恼,缓解自身与社会的冲突,劳伦斯与郁达夫同时在创作中产生了返真主义的冲动,多姿的大自然成了他们笔下烘托人物的客体,然而两者在审美意识上却表现出不同的取向;劳伦斯试图在自然客体中张扬主体的存在,而郁达夫却在自然客体中消融其主体的存在。尽管两者之间有着艺术上的具体差别,但是创作的宗旨是相同的,作为时代叛逆者,他们从各自对自然美的理解立场出发,以达到作家心目中的“美”的境界。  相似文献   

17.
18.
19.
文章从主体和客体两个角度分析杨炼的《大雁塔》和韩东的《有关大雁塔》的差异,舍弃了通用的思潮分析和哲学分析方法,把主体和客体都放在时间的尺度上衡量各自的内涵。分析了不同代的两类主体所体现出的时间和历史内涵的差异,以及这种差异在他们诗歌中的表现。此外,从历时和共时两个角度分析了大雁塔所包含的不同含义,并由此引申出主体对客体的选择倾向的不同。  相似文献   

20.
科技期刊的编辑活动主要由编辑主体、编辑客体和编辑手段几方面组成,面对知识经济时代,科技期刊在编辑实践中既要保持优良的传统,又要引入创新观念,辩证地处理好"定"与"变"的关系,在"定"中求持续,"变"中求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