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7 毫秒
1.
状语从句、名词性从句、定语从句是英语复合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近年来高考中的热点问题。试题主要考查从句中引导从句的关联词的用法,考查意思相近关联词用法的辨析及某些特殊用法。备考时,考生应重点掌握从句中各种连词的用法及区别。本文结合近年来各地高考试题,将最常见的从句考点归纳如下,以便考生能更好地掌握这三种从句的备考要诀。  相似文献   

2.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是古诗文阅读中必考的考点。2005年高考,16套试卷全部涉及。备考文言实词,最根本的还是要积累常见文言实词的词义和用法,包括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等。但在具体的考试做题中也存在一些容易掌握的破解词义的技巧,这里介绍四点。一、通过分析语法结构来确定实词的词性文言文与现代汉语相比,在词义上差别很大,但  相似文献   

3.
卞娟 《考试周刊》2012,(53):12-12
文言文阅读是语文高考中的一个重要考点,高考考试说明对文言文的考点要求包括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理解并翻译句子、筛选文中的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等七个方面的要求,也是语文高考中的一个难点。许多学生在考试中花了大量的时间阅读文言文,务求做到字字落实,但由于阅读能力参差不齐,有些学生即便花了大量时间和精力,也未必能读懂全文,做题时只能靠猜测。  相似文献   

4.
新课程带来的新理念和新的高考导向,无疑将对高三语文教师的备考提出新的要求。在高考语文备考中,只有遵循课改精神转变备考理念,增强备考针对性、改进备考方式、拓宽备考的范围,才能切实提高备考效率。  相似文献   

5.
一、明确高考对文言文阅读的要求高考《考试说明》对文言文阅读的要求,是考生复习备考的依据。“能阅读浅易的文言文”是一个总要求,分为两方面内容。1.理解这在语文能力层级上属于 B 级,即考查的是理解能力。这方面要求包括以下三点:(1)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2)了解常见文言文虚词在文中的用法;(常  相似文献   

6.
郑玲 《陕西教育》2006,(5):17-18
高考古诗鉴赏包括古代诗、词、曲的鉴赏。《高考语文考试大纲》对这个考点的具体要求是:能分析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会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如何让学生在高考备考的紧张时期,在已经具有一定的欣赏能力的情况下,更好地掌握诗歌鉴赏题的答题规律,我采用下面一些方法进行指导,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7.
高考“语文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试题,对考生语文知识储备、语言能力、思维水平提出了综合要求。语文知识的积累,语文能力的增强,思维水平的提高。在于平时,包括语文小课堂和生活大课堂中的日积月累。在高三备考阶段,我们只有不断强化自觉调动的意识,才能使固有的语文水平得到最大比率的展示,从而提高备考效率。  相似文献   

8.
随着语文高考试卷中文言文翻译的分值越来越高,文言文翻译的地位也随之越来越重要,文言文翻译也就越来越受到高考考生的重视。笔者就自己多年高考复习备考的实践积累和参加高考阅卷的体会,认为文言文翻译得高分之策在于:抓关键词,一一对应,意准句通这三句话。  相似文献   

9.
“积累梳理”和“掌握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以培养提高学生“阅读与鉴赏”浅易文言诗文的能力,既是高中语文新课程教学目标之一,也是语文高考大纲的具体要求。作为常见常用文言虚词首席的“而”,自然成为课程和相关资料关注的第一对象。然而其常见用法的“表假设”和“表目的”,  相似文献   

10.
古代诗文阅读及名句名篇默写在高考中的分值为30分,占整个卷面的五分之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只有认真了解题型特点及掌握备考方法,才能笑傲高考。一、古代诗文阅读主要包括文言文阅读和古代诗歌鉴赏两个方面。(一)文言文阅读须掌握以下6点:1.掌握常见古今词义的差别,理解常见文言实词的一词多义现象,识记一定的古代文化常识,培养良好的文言语感。这一点必须从中学语文课本出发,以本为本。2.掌握《考试说明》中规定的18个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要在具体的语境中了解文言虚词的用法,不要孤立地背诵文言虚词的字典意义,而对课本知识及时加以归纳…  相似文献   

11.
作文需要备考吗?很多同学都以为作文无法备考,我要对这些同学说,早做准备,“运筹帷幄”,可以“决胜千里之外”,关键问题是如何备考?这里首先要解决什么是作文的问题。根据高考语文命题组组长张伟明先生的说法:“写作是用文字表达思维的活动。”既然是一个活动,就有一个时间过程;既然是“用文字表达思维”,那就是指写作的具体手段是语言和思维,——这些,就是我们需要准备的。更明确地说,从写作的基础积累看,要积累思想、感情、生活、学识、语言;而这些只能落实在具体的写作过程中,要进行多方面的整合。比如在具体的写作过程中,有同学常常感到…  相似文献   

12.
“理性、高效、有序、规范”是2006年备考政治的总体目标要求,也是2006年政治备考过程的具体要求。它要求我们理性备考、高效备考、有序备考、规范备考。这个要求是2006年备考的指导思想,又是2006年备考终极目标的体现,也是2006备考的操作规程。一、理性备考所谓理性备考,是指备考时应有一个科学严谨的态度。也就是以科学的态度和批判的精神,对待备考的各个环节,处理好备考过程中的各种关系。在具体的备考过程中,一方面,不盲从,不跟风,不随波逐流,时刻保持自己清醒的头脑,有自己对高考的主见,坚定不移地按高考规律、认识规律和学生现有认知…  相似文献   

13.
林旭刚 《学语文》2004,(6):29-29
2004年高考语文试题中的文言文阅读部分是节选自《后汉书·孟尝传》的一段文章,试题考查内容包括文言文实词、虚词的用法 ,文言文的分析综合能力以及对文言语句的翻译。以下就结合今年的高考试题谈谈文言文阅读复习时应注意的两个基本问题 :一、平时注意积累常见的实词、虚词的用法高考《考试说明》要求“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常见虚词在文中的用法”。对于实词 ,应注意古今词义不同和一词多义的现象。古今词义变化的情况有五种 :〔1〕词义扩大。如“江、河”古义专指长江、黄河 ,现在泛指所有的江河。〔2〕词义缩小。如“妻子”…  相似文献   

14.
对2008年高考语文试卷作一番深入的分析,可以有效地指导2009年的高考语文复习备考工作。对文言文部分的考查,2008年高考全国各省市的14份试卷加上新课标实验区的4份试卷,共18份试卷。命题人严格遵循考试大纲,在要求考生能阅读浅易文言文的基础上,没题考查了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对文章内容和作者观点态度的理解、翻译和断句等,分别测试了识记、理解、分析、综合和鉴赏评价等多种能力。  相似文献   

15.
定语从句、状语从句与名词性从句是高考考查的重要语法项目。在高考备考中,注意把握好定语从句的基本特征,把握好关系词的具体用法,努力夯实基础,科学高效备考。一、考点剖析定语从句包括限制性定语从句和非限制性定语从句两种。目前在语法填空这一题型中,有关定语从句的考点在空白处之后没有提示词,需要考生根据所掌握的知识对题干进行分析判断,确定题干考查的是否属于定语从句,然后再对应该填写的关系词进一步推敲。  相似文献   

16.
高考备考是一项科学性和导向性很强的工作,笔者认为,高考备考教学应该立足于《中国高考评价体系》,针对语文学科育人的要求,结合当前高中语文备考的现状、高考语文试题命制的特点。本文从备考的时间观念、传统的记忆方法、情境和阅读四个方面探讨落实“考查内容”的策略,以提升备考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7.
  sir 《考试》2008,(4)
时态一直是高考的热点,也是广大考生复习备考的难点。大部分时态题答案的选择取决于题干语境;但也有部分时态用法相对固定,常见于特定句式结构中;还有部分常见时态用法特殊。  相似文献   

18.
<正>《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以下简称高考评价体系由“一核四层四翼”组成。其中“四层”为考查内容,包括核心价值、学科素养、关键能力和必备知识,回答了高考“考什么”的问题。在“四层”中必备知识的积累是形成关键能力和学科素养的基础,也是高三复习备考的重点内容。高考评价体系强调必备知识的考查,不是强调对知识的死记硬背以及对孤立的、静态的知识点的考查,而是要求学生在培养物理关键能力和学科素养的养成过程中必须具备可迁移的知识。  相似文献   

19.
研究高考、引领备考、超越高考一直是《语文教学通讯·高中刊》的职责之一。继2004年、2005年与高考试卷零距离贴近后,2006年本刊又与全国十几套高考语文试卷撞了个满怀。2005年度至2006年度的《语文教学通讯·高中刊》刊载的高考备考文章及由编辑部编辑出版的《2006年高考语文备考大检阅》(以下简称《大检阅》)、《白金版2006年高考语文临战演习卷》(以下简称《演习卷》)等备考资料几乎都指向了各套试卷的本质。它们或指向准确,或形式吻合,或辅导到位,或点拨得法,甚至一些具体题目的克隆版出现在多套高考试卷中。一、字音17套试卷中有7套试…  相似文献   

20.
正新课标高考要求我们教学和学习中做到"点线面、整体把握,取、舍、用收放自如"。注重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也注重对能力的培养,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认真研究高考备考的思路及指导措施。一、重基础,强化知识积累,注重学生的知识建构立足教材永远是应对高考的根本。高考命题遵循中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