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正>作文教学,一向是语文教学的重点。每到作文时,学生感到很难,而写好观察作文,学生更感到为难,难于无法准确、生动、具体地表现事物,难于无话可写。为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写作能力,让学生在作文中有话可写。在观察作文教学中,我探索出观察作文教学的五步法,即:学习、观察、写作、评议、再学习。教学实践证  相似文献   

2.
学生普遍害怕作文,不少的人觉得作文简直是"榨文",这是不争的事实.语文教师往往注重基础知识的巩固和阅读能力的训练,对作文教学也常感到束手无策.  相似文献   

3.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而"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然而,在当前作文教学中,学生感到作文难,"没意思",已是一种普遍现象.每次作文不是草草了事,就是东拼西凑,作文水平总是提不高.  相似文献   

4.
薛峰 《文教资料》2012,(2):47-48
小学生感到作文难,语文教师感到作文教学难,这一直是小学语文教学中一个棘手的问题。本文就如何打破现状这一问题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对策:了解学生作文动机,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作文教学要重视计划训练,形成序列性、系统性。训练作文教学,计划是前提,训练是关键,计划要在"察儿童之能力"的基础上制订,训练以"行基本之练习",注重教学的针对性和实际效果,这样,作文难的状况一定会得到解决。  相似文献   

5.
据调查,小学生普遍感到"作文难",常常处于"被写作"的状态之中,为写而写,空话、套话、内容贫乏、千题一试、千人一面、缺乏童趣……作文教学与学生生活的脱节,是作文教学难以摆脱困境的一个重要的因素.生活是创造的源泉,更是学生作文的源泉.因此,学生首先是会生活,然后才是会作文,即作文教学要立足"生活"才是根本,努力让"生活"扎根学生心灵,开掘源头,积累丰厚的素材,就不难做到"言之有物".  相似文献   

6.
作文的核心是思维活动.写作能力高,实质上就是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抽象思维和联想、想象等形象思维的能力强.因此,中学作文教学的核心是对学生进行思维能力的培养.一个学生没有熟练的写作技能,最多只是感到"不知怎么写";但如果他的思维有问题,那么他不仅会感到"不知怎么写",还会出现"没有什么可写"的更大困惑.  相似文献   

7.
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作文时,学生常感到无话可说。作文教学中,教师也往往深感头疼,我们不禁要问:"原因何在?"分析我们的作文教学,不难发现,很多教师在教学中只注重"怎样写",而忽视了"写什么"。于是把主要精力花在给学生讲一些"审题"、"拟提纲","怎样开头和结尾"等写作技巧方面,而不去开凿学生写作的"源泉"。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的作文就无话可说,甚至感到头痛,就难免有些"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了。  相似文献   

8.
李湘红 《辅导员》2012,(3):18-19
据调查,小学生普遍感到"作文难",常常处于"被写作"的状态之中,为写而写,空话、套话、内容贫乏、千题一试、千人一面、缺乏童趣……作文教学与学生生活的脱节,是作文教学难以摆脱困境的一个重要的因素。生活是创造的源泉,更是学生作文的源泉。因此,学生首先是会生活,然后才是会作文,即作文教学要立足"生活"才是根本,努力让"生活"扎根学生  相似文献   

9.
语文教学的目的就是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语文知识,掌握一定的写作技能.语文教学的进程:字、词、句、段、篇、章,就可以说明我们整个的语文教育过程,实际上都是为写作打基础.因此,作文教学成为语文教学中的重点,是有一定的原因的,重视作文教学是每一语文教师必需的教学态度.但在实际教学中,作文教学却又令很多教师感到头疼,认为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最不容易的.教师感到教学难,学生感到写作文更难,有的学生把作文课说成"作难课",就足以说明作文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难度.据笔者的经验,学生最常反映作文难写的主要原因有:无事可写、无话可说、不会表达、词汇不丰富、不愿意写等几种毛病.要想改变这种状况,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尝试.  相似文献   

10.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然而,在作文教学中,有些教师忘记了生活是写作的源泉,把作文教学与生活割裂开来.每次作文,将眼光盯在一个"文"字上,重技法、重形式的指导,教师一板一腔,语言车载船装,学生仍感到"无米之炊",没的写,假话、套话连篇.因此,作文教学教师的引导之功不在作文之内,而在作文之外,即关注学生的生活,开掘学生语言的"表达之源".  相似文献   

11.
"作文难,作文难,提起作文心就烦",这是一些学生对作文教学看法的顺口溜。同学们在写作文中为什么感到"难",感到"烦",究其原因,虽各有不同,但有一点是共同的,这就是对写作不感兴趣,或者兴趣不大,美国教育家布鲁纳曾说过:"追求优异的成绩,同我们怎么教和怎样引起学生的兴趣有关"可见,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尤其是作文教学,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把文章写好,就显得尤为重要,试想一下,如果一个学生对写作毫无兴趣,他会把文章写好吗,显然是不可能的,那么,怎样培养学生写作兴趣呢?  相似文献   

12.
许多学生总是谈作文"色变",一到作文课就感到腹中空空,无话可说;有的虽然有话可说,但不知从何说起,无从下笔.叶圣陶先生说过:"训练学生写作,必须注重于倾吐他们的积累."要使学生腹中有"物"可"吐",有话可说,必须拓宽学生的生活领域,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到生活中去积累写作素材,才能更好地教学作文.在多年的作文教学中,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人手.  相似文献   

13.
在作文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面对作文只会"克隆",而不会真情倾吐,甚至不少学生怕写作文,把写作文当作苦差事.究其原因,一是学生对作文的内容感到陌生,没兴趣;二是无话可说;三是有了写作素材无从下手,没有组织材料布局谋篇的能力. 学生认为作文难,其实作为课堂组织者的教师,是我们把作文教难了!主要表现在: 1.教学目标过高过严 作文教学中,普遍存在"超纲"、"拔高"现象."小学生练习作文要求,惟在理真情切而达意.(叶圣陶)"可在我们的课堂上,"优秀作文选"上的文章成为作文指导的标准,文学创作的技艺成为小学生的要求.  相似文献   

14.
小学生普遍感到"作文难",首先难在没有什么事情可写,每每提起笔来,脑袋里空空如也,没有几句要写的话.因此,作文教学应从培养学生写作能力入手,结合他们的实际状况,丰富他们的生活、提高他们的认识能力、扩展作文内容诸方面解决"作文难"的问题,使学生喜欢作文,主动写日记,开拓写作思路.  相似文献   

15.
中学英语作文教学是英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学生的看图说话、写话训练正是学生作文教学的主要形式。中学生对英语作文常常会感到"无话可说",要使学生"有话可说","有话可写",关键要培养学生观察力,开发他们的想象力。我尝试从感知到联想,从联想到练说,从练说到写作,即看——想——说——写的程序进行说话、写话教学。下面谈谈几点体会:1.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叶圣陶先生曾这样说过:"心有所思,情有所感,  相似文献   

16.
长期的作文教学实践应该引起我们的一个警惕:学生笔下的人物形象雷同化日趋严重。从单元片断练习到高考作文,不难看出,凡写人的作文,人物形象大都"似曾相识",甚至出现"千人一面"之现象。问题十分严重,除了使我们的作文质量难于提高到一定的层面外,也使我们的作文教学走向一个"死胡同",最终势必影响学生日后的发展。究其原因,避开学生的课业负担过重、片面追求升学率之类的客观因素不谈,主要是在描写不同类型的人物时,没有注意人物语言的社会差异问题。  相似文献   

17.
<正>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是学生语文创新能力和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体现。《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中规定:"能具体明白、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作文"难教",学生"怕学、怕写"的现象普遍存在,作文是相当一部分小学教师和学生"心中永远的痛",执教者为作文教学难而感到棘手,学生对作文有畏难情绪,一听说写作文就头疼,家长对此更是束手无策,于是只好求助于各种各样的辅导资料,导致学生作文抄袭成风,程式化、成人化、政治化倾向严重。  相似文献   

18.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实施,作文教学在小学教育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然而教师对作文教学的埋怨声越来越强烈,一谈起作文,教师感到头疼,学生更是"闻文色变",感觉不知道要写什么内容,本文结合笔者多年的作文教学经验,谈谈笔者在作文教学中的点滴经验。  相似文献   

19.
谈到中考作文,许多同学可能会有某种"挫败感"--还没有上考场就感到难于把握,认为作文考试不像数理化那样有确定的标准.下工夫再多,也不见得稳操胜券.因此,一般同学都不太愿意在作文方面多下工夫,对中考作文可能最没有心理准备.但近几年来,作文在中考试题中所占的比分较大.如何让学生在短时间内完成高质量的作文,已经成为语文老师,尤其是毕业班语文教师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20.
正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教学在整个小学语文教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而且,新课程标准对不同学段的小学生习作提出了要求。长期以来,我们的作文教学积累了极为丰富的经验,但是我们也不能不看到,小学生普遍对写作文感到无从下笔、畏惧作文的状况还没有得到很好的改善。能够把作文看成是一种"生活的需要",是一件"愉快的事",从而进人"引笔行墨、快意累累"的作文境界的学生毕竟太少。特别是怎样把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