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中国有句俗话,叫做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不了解背景,就只能看看热闹。正当图文书在市场中潮起又潮落的时候,我们上海辞书出版社真正进入了“读图时代”。这几年,我社的图文书有着鲜明的性格特色,而且得到了市场的认可。无论是煌煌巨著《辞海》彩图本,还是轻巧诱人的诗词文曲诵读本,都是如此。我社图文书的第一个特色是以文领图,以一种既有的著名文本带图,或策划一个鲜明的主题,图文结合,加以表现。这就与画家、摄影家个人作品集之类的“纯图文书”有了很大的区别。比如说3年前出版的《诗与画·唐诗三百首》,依托“唐诗三百首”的既有著  相似文献   

2.
郝建兵 《出版参考》2007,(9S):17-17
随着读图时代的发展,图文书逐渐占领了书架的大量空间。图文书使人们享受视觉冲击的同时,也不断改变着传统的“读字”阅读方式。[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阿我 《出版经济》2004,(1):23-23
去年是图文书的一个高烧年,今年,这场烧退了不少.快船也进入了一个相对平衡的海湾.阅读进入了读图时代,图文书也是近年来出版的热潮,但什么是图文书却没有一个明晰的说法,绘画、摄影加上文字都可以叫图文书.图文书不拘一格,许多"文配图"、"图配文"也都加入到图文书的行列.出版者给书配图似乎商业的目的多于图书品质的考虑,一些不伦不类的图文书也由此产生.  相似文献   

4.
图文书在如今快节奏的“读图时代”已经成为了现代人阅读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与大陆相比,我国台湾省出版业在图文书方面的特点突出,出版机构专业化,内容设计风格清新,有独特的编辑思路,而且更具活力和生机.本文通过对我国台湾省图文书出版状况的观察和分析,希望对大陆的出版业有一定的借鉴和启示.  相似文献   

5.
正随着"读图时代"的到来,彩色图文书的数量在不断增加。好的彩色图文书不仅使人们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取更多有价值的信息,而且使阅读成为一种愉悦的审美之旅。如何准确地把握"读图时代"人们的阅读心理,艺术地呈现出版主题?如何恰当处理文字和图片的关系,使二者互为补充、相得益彰?如何科学合理地管理彩色图文书的出版流程,确保图书进度和质量?这些都给图书编辑提出了新的挑战。具体说来,彩色图文书的编辑需要遵循以下五个原则。  相似文献   

6.
有人担心“读图时代”会使“词语钝化”,会使人“放弃思考”,获得的知识会“不系统、不完整”,这是对“读图时代”的误解与过虑。提出编辑出版进入“读图时代”,只是指出图文书编辑制作的一种新趋势,并不是要冲淡文字书的编辑出版,更不是说要把一切书都编成图文书。图文书只是一种图书形式,不是唯一的、主要的形式,只是图书百花中的一朵。  相似文献   

7.
在如今这样一个"读图时代","图文书"因迎合了现代人的审美趣味和阅读时尚而成为图书市场的香饽饽,以至于造成了出版市场"无图不书"的潜规则。实际上,在图文书热销的背后也暗藏着危机,一些假冒伪劣、盲目跟风之作甚嚣尘上,造成了图书市场的混乱失序.甚至对读者的阅读习惯和审美趣味形成规约、误导乃至扭曲。因此,本文针对图文书中的几种“图一文”关系进行冷静的辨析与思考.以期引导图文书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8.
“以书代刊”的典型范例有山东画报社出版的《中国图片百年史》和高品位通俗读物《老照片》专辑,它们都曾引起过热烈的反响。特别是《老照片》几乎产生过轰动一时的效应。该书出版后,风靡海内外,至1997年每辑销量达30万册,是当年十大畅销书之一。另外,还有“以书代刊”的学术文集,如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现代化研究》(第一辑),今年又有北京出版社出版  相似文献   

9.
图书图书,有图有书,自古而然,我国古代章回小说正文之前都配有人物绣像即可算做一例。近年的图文书实际上也经历了两个阶段:“为图而文”和“以图配文”阶段。前者的经典之作当推《老照片》,其后继者《红镜头》更是红透了半边天,以后的同类书都纷纷把镜头或图片对准中华大地、五洲寰宇、世界万象,多  相似文献   

10.
方利山 《历史档案》2014,(2):136-141
安徽黄山学院徽州文化研究资料中心近年从歙县农村搜集到一批专属于歙县北乡宋村“文肃祖祠”的契约文书。从其中《道光二十三年七月歙县杨树仪租批》和《乾隆七年三月歙县杨元武卖田契》等文书内容中可以查知,“文肃祖祠”即当时歙县北乡十都一图宋村郑氏之“文肃祖祠”。这批属于文肃祖祠的契约文书多达109件,从《清康熙五十六年二月歙县郑元琨山场承租批》到《民国30年8月歙县郑继奎承租田批》,  相似文献   

11.
喜忧参半的图文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图书出版进入80年代后期,开始有图文结合的书出现,其中最有影响的是三联书店出版的台湾版的《蔡志忠漫画系列》。此丛书以图为主,概为后来所谓“读图时代”的滥觞,影响所及,致使漫画界出现一派蔡志忠式的漫画家。然而,图文书的真正激活,大概始于上世纪90年代中期。1996年,山东画报出版社出版了《老照片》,此书的第一辑在一年之内,总印数达到20余万册,迅速产生轰动效应,于是《老照片》实现续辑出版,成为天下知名品牌,以致江西一家出版社抢先注册《老照片》的书名权,引起一场不大不小的官司。随后,全国各出版社随风跟进,专以“老”字命名的,即有老字号、老城市、老戏曲、老行当等出版物。以山东画报出版社为先锋,近年来,全国各出版社几乎无书不插图了。几年成功者,有上海书店的《阿Q正传》,是丰子恺的老漫画,属旧书新做,半年之中,发行超过两万册;又有上海古籍出版社的《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选取古图,铜版纸印刷,兼古人评语与今人赏析于一体,两年之内,发行超20万册以上。几乎同时,学术类图书也开始步入图文时代。1996年,四川教育出版社推出《华夏文明探秘丛书》,均配以黑白插图。广西师大出版社出著更绝,硬是将李泽厚的《美...  相似文献   

12.
近几年来,以文字加图像的出版物在市场上迅速流行起来,已成为当今出版的一种新趋势。蔡志忠的诸子漫画、《世界文学名著》系列连环画、《老照片》历史图录以及《史记》、《易经》、《孙子兵法》等我国传统文化和《资本论》等经典著作的画说,为普及历史文化知识,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作出了有益的尝试。 随着这类图文书涌入市场,也出现了一些出版物  相似文献   

13.
曾策划出版了“黑镜头”系列图书的北京紫图图书有限公司,不仅开创了中国“读图时代”的先河,而且籽读图延续扩展,图解一切可以构成画面的文字,让阅读变得轻松直观。随着图解系列策划的出版,这个品牌也在图书市场中鲜活起来。  相似文献   

14.
《太和殿》,周乾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21年1月《太和殿》是一本通过分析古建筑构造来解读古代建筑科技、文化的图文书。随着图片资源的丰富,读图习惯的养成,“图文并茂”成为常见的图书评价用语。从图文关系来评判一本书到底是不是真正的“图文并茂”,值得深入探讨。如图片对信息的传递是否准确、充分?图片对知识的表达是否比文字更有优势?  相似文献   

15.
“读图时代”:从粗放走向集约——兼与张玉川同志商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3年第1期《传媒观察》刊出《报纸的读图时代真的到来了吗?》(作者张玉川)的文章(以下简称《报》),作者从媒介竞争、报纸在现代社会扮演的角色、图片的缺点和文字的优势几个方面,论证其“‘读图时代’为时尚早”的观点。笔者认为,该文内容固有可取之处,但主要观点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16.
王中文  南长森 《今传媒》2004,(Z1):47-48
从 “ 图 文 并 重 ”到 “ 图 文 相联”,中国新闻摄影在激烈的报业竞争中迎来了“读图时代”,成为世界新闻摄影华文图片信息传播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些有影响力的报纸如《人民日报》的华东版、《中国青年报》《工人日报》《北京青年报》《深圳特区报》《南方日报》《华商报》等在报业竞争中以其新闻摄影的独特创新而名声大震。尤以《人民日报》华东版、《华商报》引领世界华文报纸新时尚,正如许必华所言,《华商报》摄影报道“对世界报业、对新闻照片运用的潮流把握得比较准确”。其他一些党报、晚报、都市报也不甘落后,共同演绎了中国主流…  相似文献   

17.
技术的发展使社会进入了读图时代.远程教材编制中,编辑能否正确理解创意插图的教学功能,能否妥善处理插图与文字的关系,对提高教材质量意义重大.本文根据远程教育图文书的制作体验,探讨了创意插图的功能以及设计方法,指出远程教育图文书创意插图的选择与配置应该以实现教学目的和方便学习者理解与记忆为原则.  相似文献   

18.
读图的烦心     
前几年就听说我们已经进入了读图时代, 但不太相信。心想,“左图右史”,古已有之; “看图识字”,由来已久,“绣像”、“全图”、“出相”的花样见于小说,“读图”也不是什么新奇的事情,一定要另立一个“时代”,不过是学人标新,商家炒作,想让那些有图的书籍卖得好一些罢了。不料,这回不是空论, 短短几年,书籍里的图片竟铺天盖地而来, 好像不读图就跟不上时代。  相似文献   

19.
读图时代早在1998年就被提起,而仅在最近两年才被出版界所关注。在今天的出版物市场上,图文书似乎已是出版物的一种主流面孔。针对此现象,我们从读者和出版物两个角度对成人图书市场上图文书的有关情况进行了调查。  相似文献   

20.
嗟乎,十年寿     
《出版广角》十年了。1995年创刊的《出版广角》到今年已历十个年头,到今年4月已出足百期(1995年—1998年为双月刊,1999年后改为月刊)。十年不长,百期不多,但在我国出版专业期刊的发展中,这十年恰是大浪淘沙,风流争竞的十年,值得一寿。“寿”什么?不外乎歌功颂德。在人家生日之际,好话总比坏话中听。但一味的吹捧,又违了科学的精神。“寿”的意义不在于过去,而在于未来;甚至主要不在于《出版广角》,而在于整个出版产业——在于出版产业的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