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氧化锌纳米材料的制备及应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纳米材料被誉为是"21世纪最有前途的材料",目前,已成为当今许多科学工作者研究的热点,而氧化锌纳米材料的许多优异性能使其成为重要的研究对象并得到广泛的应用.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合成氧化锌纳米材料的一些新方法,比较了各种方法的优缺点;简单介绍了氧化锌纳米材料的性质及其可能的应用领域,并对氧化锌纳米材料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2.
3.
纳米材料是指颗粒尺寸在 1~ 1 0 0nm的超细材料 ,由于其晶粒小 ,比表面积大 ,这就使其产生了块状材料所不具有的量子尺寸效应、表面效应、宏观量子隧道效应、介电限域效应。表现在纳米体系的光、热、电、磁等性质与常规材料不同 ,从而在工程材料、磁性材料、催化剂、计算机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纳米材料的制备方法主要分为 3类 :物理法、化学法和综合法。相信随着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 ,会有更好更多的新制备方法出现 ,以满足人们的需要 ,纳米材料的应用会越来越广泛 相似文献
4.
5.
PbTiO3纳米材料制备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PbTiO3纳米材料具有不同于块材的物理化学特性和颇大的应用潜力,其制备与性能研究引起广大学者的极大兴趣。本文综述了PbTiO3纳米材料制备方法和影响因素,并展望了PbTiO3纳米材料的研究前景。 相似文献
6.
PbTiO3纳米材料具有不同于块材的物理化学特性和颇大的应用潜力,其制备与性能研究引起广大学者的极大兴趣。本文综述了PbTiO3纳米材料制备方法和影响因素,并展望了PbTiO3纳米材料的研究前景。 相似文献
7.
8.
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21世纪,信息、生物技术、能源、环境、先进制造技术和国防的高速发展必然对材料提出新的需求。纳米材料以其优异的性能和实用性成为新材料研究领域的关键材料之一。10多年来,中科院固体物理研究所纳米材料和纳米结构研究小组始终坚持把国际最前沿的技术作为攻坚目标,系统开展了对纳米材料和纳米结构的深入研究,在纳米科技基础性研究领域取得了具有国际影响的科研成果;同时还积极探索纳米材料在市场上推广和转化模式,培养出许多优秀的科研人才,为中国纳米材料术研究进入国际先进行列做出了贡献。该研究项目“一维纳米线及其有序阵列的制备研究”获得了2006年度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相似文献
9.
综述了一维无机纳米材料的各种制备方法,如各向异性晶体结构物质的取向生长、基底表面的台阶边缘、利用表面活性剂液相组装介观结构的界面模板及纳米结构模板合成技术等,对这些方法进行了归纳和总结,加以评论和估价,并对一维硫化铋纳米粉体制备方法的发展趋势提出展望.认为模板合成技术由于具有直接、简单、高效等优点,为合成一维无机纳米材料理想的、有前途的方法,有望实现一维无机纳米材料的大规模制备. 相似文献
10.
碳基空心结构纳米材料以其独特的结构、优异的物理化学性能及广阔的应用前景,成为空心结构纳米材料研究和开发的热点领域之一.设计合成新颖的碳基空心结构纳米材料具有重要科学意义和广泛的应用价值.综述近年来碳基空心结构纳米材料在合成、结构、功能化设计以及其相关的应用研究.简要介绍碳基空心结构纳米材料的基本合成策略,对碳基空心结构纳米材料的结构设计、材料功能化以及其主要应用做了详细叙述.最后对碳基空心结构纳米材料当前在合成及应用方面存在的挑战及机遇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纳米材料的制备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剑华 《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5(2):79-82
本介绍了纳米材料的制备方法,并重点介绍了近几年发展起来的最新的制备方法及其进展。 相似文献
15.
纳米材料的制备及应用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纳米材料是指颗粒尺寸在1-100nm的超细材料,由于其晶粒小,比表面大,这就使其产生了块状材料所不具有的量子尺寸效应、表面效应、宏观量子隧道效应、介电限域效应。表现在纳米体系的光、热、电、磁等性质与常规材料不同,从而在工程材料、磁性材料、催化剂、计算机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纳米材料的制备方法主要分为3类:物理法、化学法和综合法,相信随着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会有更好更多的新制备方法出现,以满足人们的需要,纳为材料的应用会越来越广泛。 相似文献
16.
17.
18.
纳米技术正以惊人的速度发展并改变着社会生产和人们生活的方式。本文从纳米材料的定义、分类和特性出发,综述了纳米技术及纳米材料制备技术的研究进展,探讨了存在的问题,展望了其应用前案。 相似文献
19.
生物柴油做为一种绿色、环保的可再生能源近年来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本文综述了生物柴油的几种常用制备方法,如:混合法、微乳液法、高温裂解法和酯交换法等。根据选用的催化剂的不同,酯交换法又可分为均相催化法、多相催化法、生物催化法以及超临界法等。文中着重阐述了酯交换法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