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复指短语(也叫复指词组或同位词组),是一种特殊的名词短语。由于它内部的两个词语间具有指称关系,所以,有人在见到具有指称关系的语言形式时,便称之为复指短语。例如:①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②中国共产党,它的领导机关,它的干部,它的党员,是不怕任何艰难困苦的。③鲁迅有一篇很有名的小说,这篇小说叫《阿 Q 正传》。例①中的“这”和“夺取全国胜利”,例②中的三个“它”和“中国共  相似文献   

2.
一、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字音[考点简说] 《考试说明》对本考点的要求是“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字音”。高考只考字音的识记,不考拼写。命题以《现代汉语字表》和《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为据,常考内容有以下几方面:①多音字误读;②形声字误读;③形近字误读;④方言字误读;⑤已统读字的误读。  相似文献   

3.
“远指”就是代词指代的对象比较远。古汉语中表示远指的指示代词,主要用“彼”,也用“夫”、“其”。它们相当于现代汉语的“那”、“那个”、“那里”、“那样”等。如:①“鞅曰:‘彼王不能用君之言任臣,又安能用君之言杀臣乎?”(《史记·商君列传》)“彼”,那个。②“彼君子兮、不素餐兮。”(《诗经·魏风·伐檀》)“彼”,那些。③“息壤在彼”(《老子,三十八章》)“彼”那儿。④“以俟夫观者得焉”  相似文献   

4.
找出“隐蔽条件”(即“中间问题”)是解答复合应用题的关键。在帮助学生寻求“隐蔽条件”方面,我们采取了以下训练方法:(一)画出线段图,让学生看出“隐蔽条件”例如我们在教学:校园里有21棵桃树,24棵杏树,梨树的棵数比桃树和杏树的棵数的总数多10棵,校园里有多少棵梨树?时,引导学生将题里的数量关系用线段图表示出来:同学们经过观察,发现桃树和杏树的总棵数没有直接告诉我们,那么它就是“隐蔽条件。”(二)画出思路图,让学生看出“隐蔽条件”例如我们在教学:菜店运来60筐菜,里面有45筐是黄瓜,其余的是茄子。黄瓜比茄子…  相似文献   

5.
“两步计算应用题”中有这样一道例题 :果园里有桃树 78棵、梨树 3 6棵 ,苹果树的棵数比桃树和梨树的总数少 2 0棵。苹果树有多少棵 ?想 :根据果园里桃树 78棵、梨树 3 6棵这两个条件 ,可以求出什么 ?再怎样求苹果树有多少棵 ?列式 :( 1 ) 78 3 6=1 1 4(棵 )( 2 )。一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都努力引导学生掌握综合法解题的思路。每做完一题都要深究“你们怎样想的 ?”当学生流利地说出“我是这样想的 :根据苹果树有 78棵 ,梨树有 3 6棵这两个条件 ,我们可以求出桃树和梨树共有多少棵 ?列式是 :78 3 6=1 1 4(棵 ) ,再由求出的桃树和梨树共有 1 1…  相似文献   

6.
南阳属北方方言区,南阳方言中有一些程度词,普通话中没有相应的词语,如具有表示近指与远指意义的“镇”、:“恁”、,具有褒贬色彩意义的“才”、“怪”、“滂”、“血”等。  相似文献   

7.
光山方言指示代词“恁”单用时混淆近指和远指,跟近指“这”和远指“那”并举使用时相当于中指。由基式“恁”可以派生出系列指示代词。现代汉语指示代词三分和混淆近、远指在方言中大量存在,指示代词三分和使用者的心理认识有很大关系。“中指”并非一个完全意义上的指示代词,跟近指和远指都有关系。  相似文献   

8.
所谓称代复指,《中学教学语法系统提要》上是这样明确的:“一个词或者短语在句子前头,后面的句子里头用一个代词来指称它”。例如: ①这个人我认识他。 ②童年,这是多么美好的时光啊! ③飞沙像山一样压下来,那在大戈壁里是不希罕的。 ④就算是你们每个人能有两次生命,这对你们说  相似文献   

9.
作为语文老师应该明确,一个完整的写作过程,必须包括三个阶段:[一]准备阶段。[二]写作阶段(拟就初稿阶段)。[三]修改阶段。这三个阶段所表现出来的写作能力,记叙文可以概括为:①收集材料的能力;②整理材料的能力;③语言表达的能力;④修改文章的能力。论说文表现为:①确立论点的能力;②逻辑推理的能力:③积  相似文献   

10.
晚晴     
深居俯夹城① ,春去夏犹清。天意怜幽草 ,人间重晚晴。并添高阁迥② ,微注小窗明。越鸟巢乾后③ ,归飞体更轻。[注 ]:①夹城 :指城门内的瓮城。②迥 :即远 ,意思是晴后登高眺望。③越鸟 :越地的鸟 ,桂林为百越故地 ,所以这里说“越鸟”。【新读】这首诗写于唐宣宗大中元年。初夏傍晚 ,久雨新晴 ,夕晖映照 ,清新的晚晴景物 ,给历经沧桑的诗人带来了美好的心境 ,抒写了这首洋溢乐观情趣的诗篇。首联 :作者从住所落笔 ,通过“深”“清”二字 ,写出其处地之幽僻 ,环境之清静。第二句又近一步点明时令特点。春去夏来 ,正是万物生机勃发 ,色泽明朗…  相似文献   

11.
双宾语是指在动词谓语句中,一个动词带有两个宾语。离动词近的宾语,一般指人,叫近宾语;离动词远的宾语,一般指物,叫远宾语。也有人把近宾语叫间接宾语,把远宾语叫直接宾语。这种句式古今汉语都有。但是,双宾语句在古代汉语里的应用范围,却比现代汉语广泛得多,翻译成现代汉语的情况也有所不同。下面根据动词词义的不同,分类说明。一、“授予”、“教示”意义动词构成的双宾语古代汉语中动词“赐”、“予”、“遗”、“教”、“语”、“告”、“示”等,造句时一般要带双宾语。例如: ①项王曰:“赐之彘肩”。(《史记·项羽本纪》) ②陈余亦遗章邯书。(同上) 例①“赐之彘肩”双宾句。“之”指樊哙,指人在前,近宾语;“彘肩”指物在后,远宾语。全句可译为:把猪前肘赏给他。例②双宾句可译为:陈余也把信送给章  相似文献   

12.
宁乡方言的代词“[n′]”可分为人称代词“你[n′41]”和指示代词“口[n′^24]”后者和表远指的“那”,表近指的“咯”在认知视角上有差别。“[n′^24]”和“你”的对立源于上古的“若”和“尔”的对立,“[n′^24]”本字应为“若”。文章从认知视角的差别上推测了上古“若”分化为“那”和“[n′^24]”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山西万荣方言的指示代词主要由二分系统构成。近指代词为"这",远指代词为"兀"或"奈"。近指代词"这"和远指代词"兀"有三个读音,而远指代词"奈",在各种语境中只有一个读音,nai~(33)。除"这_1""兀_1"可以单独充当论元作主、宾语外,其他都要和非数量NP/VP、数量短语和量词结合为词组,才能用来指代人/物,方所,时间,数量,方式、形状、程度,次数等。  相似文献   

14.
什么是意象思维 ?简单地说 ,就是在写作构思中作者头脑中所形成的生活图景和要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的形象化的思考过程。在写作过程中 ,意与象时常处于不协调的状态。为了形象说明意象思维 ,请先看下图 :物象世界———特征①———特征②———特征③ ‖ ‖ ‖心灵背景—心灵共振①—心灵共振②—心灵共振③……上图说明了两层含义 :任何一个人在写作的时候 ,一般说来 ,都拥有“物象世界”和“心灵背景”这两个天地。“物象世界”是客观的 ,不依赖人的存在而存在 ,也不因人的喜怒哀乐而发生变化 ;“心灵背景”则是长期积累的、融汇贯…  相似文献   

15.
在进入正题之前,我们先看两个例句:①谁?就是范灵芝那个流氓吗?(华宏仪《汉语词组》)②人家见他放牛,就叫他牛郎.(《〈中学教学语法系统提要〉问答》在例①中,“范灵芝那个流氓”华老师认为是“复指词组”。在例②中,《提要》说“他牛郎是双宾语。于是有人问:认为“范灵芝那个流氓”是复指短语,是对的;“他”和“牛郎”也同指一个人,共同充当“叫”的宾语,为什么不可以叫“复指短语”呢?这个问题很有意义.下面我们就讨论一下复指短语作宾语和这类双宾语的区别.这里的双宾语,其谓语一般是“叫”、“称”一类的动词,双宾语一般表称谓。例如:  相似文献   

16.
“已知几个数的和及这几个数的倍数关系,求这几个数”的应用题称为“和倍”应用题。解答这类题的关键是透过已知条件的表象,找出可知,即找出几个数的和与份数的和,求出一份是多少。现举例说明 (一)基本问题例1.果园里有两种果树共96棵,苹果树是梨树的5倍。这两种果树各多少棵? 分析:如果把梨树棵数作为标准数1份,苹果树就是5份,那么两种果树一共是(5+1)份,利用公式“总数÷总份数=1份数”就可解题。 (1)梨树多少棵?  相似文献   

17.
子曰:“不患①无位②,患所以立③。不患莫④己知⑤,求⑥为可知也。”[注释]①患:担心。②位:职位。③立:这里指胜任。④莫:没有人。⑤己知:宾语前置,即知己,了解自己。⑥求:谋求。  相似文献   

18.
[考点说明 ]“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是检测频率很高的考点 ,几乎每年必考。所谓“文中”一般包含两层含义 ,一是指全文 ,二是指词语的上下文。所谓“含义” ,一般指三个方面 :①词语在文中的指代意义。这一类词语又包括两种情况 ,一是指某些代词的指代意义 ,二是指某些非指代词的具体含义。②词语在文中的临时意义。③词语在文中的多重意义。这一类词语一般有两种情况 ,一是指某个词语在所给的材料中多次出现 ,而前后的意思不相同 ;二是有些词语在所给的材料中构成近义词或近义词组 ,但表达的含义不完全相同。为了提高这一方面的解题能力 …  相似文献   

19.
来是空言去绝踪, 月斜楼上五更钟。 梦为远别啼难唤, 书被催成墨未浓。 蜡照半笼金翡翠~①, 麝熏微度绣芙蓉~②。 刘郎已恨蓬山远~③, 更隔蓬山一万重。 [注]①金翡翠:饰以翡翠的帷帐。②度:透过。③刘郎:指汉武帝。武帝曾派方士往海外求蓬  相似文献   

20.
姜新玲 《现代语文》2005,(12):29-29
(一)司马温公①幼时,患记问不若人。群居讲习,众兄弟既成诵,游息矣;独下帷绝编②,迨(dài)能倍讽③乃止,用力多者收功远;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也。温公尝言:“书不可不成诵。或在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注释:[司马温公]司马光(1019—1089),字君实,陕州夏县人。北宋政治家、史学家。[下帷绝编]“下帷”,是指东汉儒生董仲舒放下帷帐讲学,三年不看窗外事;“绝编”,是指孔子读《易》时,好几次把穿简(书)的牛皮绳子翻断了。这是两个古人勤学的故事。[倍讽]背诵,倍,同“背”。[或]有时。1、解释加点字:⑴患记问不若人()⑵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