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24 毫秒
1.
课本对《六国论》第二段最后一句“此言得之”是这样注释的:“这话对了,之,指上面说的道理。”从这条注释上看,“之”被当做代词。“之”字在这里是不是代词?这句话的主语是“言”、谓语是“得”。“之”如果当做代词,那么就一定是“得”这个谓语的宾语。要证明“之”是不是代词,只看“得”在这里能不能带宾语就行了。注释以“得”为“对”是正确的。《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的“得”字条释为:“得到、获得。事情做对了。”“得”用“对”义,是形容词,表  相似文献   

2.
学会舍得     
“舍清溪之幽,得江海之博;舍方寸之惑,得苍穹之大:舍举目之求,得天地之志。”一个“舍”一个“得”,意味深长,有“舍”才有“得”,不“舍”何来“得”?在生活中是如此,在教育中亦是如此。  相似文献   

3.
编读往来     
陕西汉中市民族小学孟昌豪:我非常喜欢“卡通天地”栏目,每次《少年月刊》一来,我就先看“卡通天地”,可是正看得精彩入迷的时候就没了,希望以后把卡通画得更多更长一些。  相似文献   

4.
留级生徐××是我班最令人头痛的皮大王,他不守纪律,固执偏激,简直无法无天、目空一切。一次,我因公出差,他就动员几个同学外出游山玩水。校长对他说:“你为什么不请假?班主任不在还有我们。”他竟回答说:“我看都死得差不多了。”他常在课上看武侠、言情小说。老师没收了他的小说书,他就跑上讲台,拿掉了老师的手表。有一天早读课上,他撕毁同桌的课本,还把其他两个  相似文献   

5.
当代“大地艺术”可以被视为沟通中西“自然美学”的会通。这是由于,大地艺术反对艺术与自然的对峙关系,要求艺术活动真正走向广袤的“天地之际”,也就是回到“天地有大美”的自然那里;其次,大地艺术重新思考了天、地、人的三位一体的关系,人在其中决不是“顶天立地”的,而是“与天地参”的,顺应自然规律的;再次,在大地艺术里,就连自然本身亦是“无中心”的,这同中国传统美学的“游观”相当接近;第四,大地艺术强调要尽量保存自然的原生态,反对未经深思熟虑的人为重建“第二自然”,亦即要“原天地之美”;第五,从艺术手法上看,大地艺术要采取“极度写实主义”这种“无法之法”。  相似文献   

6.
我为武侠狂     
每一个男孩都有武侠情结,我也不例外。虽然父母、老师都曾对我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然而,你们中又有谁真正了解武侠?武侠并不只是“杀、恨、血”,我眼中的武侠有“侠、义、爱”。对此,你们又是否知道?何为侠者?郭靖告诉我,侠之大者,为国为民。有些人习武为名为利,而郭靖习武却是为国为民。他为了民族,固守襄阳风寒数载;他为了国家,置生死于度外。他是岳飞,虽是一介武夫,其心经纶天地,其志扶持社稷;他是范仲淹,进则忧其民,退而忧其君;他是辛稼轩,也曾像屈原一样叩问苍天,也曾像共工一样怒撞不周,他也曾把栏杆拍遍、吴钩看了,却总是无人会、登…  相似文献   

7.
孔子并不排斥器,孔子看轻的是仅以己身供人用,则我身仅如一器,无道可言,己与道不是合为一体,而是己与道隔绝分离。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君子不器,而仍贵其能为一大器,己与道之合为一体,其义在此。孔子之道,进则以政治为业,退则以学术为业,道须臾不离己身,孔子用道行道之志坚,然未尝一日得行于天地之间,不得已删订诗书以讲道传道。  相似文献   

8.
漠小楼  颜颜 《当代电大》2006,(12):28-29
步非烟,新生代武侠小说代表人物,素有“武侠才女”之称,其写作风格以武侠和魔幻色彩交相辉映为长,是最具实力和号召力的新锐武侠偶像作家之一。  相似文献   

9.
古龙妙语     
书虫空间之武侠时间提起武侠,少不了金古二侠:金大侠琴心剑胆、侠骨柔肠;古大侠潇洒俊逸、狂放不羁说到古龙,少不了一个“酒”字,且看其笔下人物,个个深音酒中乾坤:  相似文献   

10.
最近,听到这样一句话:“老师要蹲下来看学生。”我十分佩服说这句话的人,佩服他对教育、教学感悟得竟如此之深。是的,在老师眼里,学生之所以“小”,是因为老师站着看他们。老师是大人,个子高,站起来看,学生当然就显得渺小,看他们做什么事都幼稚可笑,甚至于看不顺眼。我们常说,老师要走近学生。什么叫“走近”?走近学生,即了解学生和他们打成一片,成为他们中的一员。蹲下来,见了学生流鼻涕,便不会斥之为“不讲卫生”;见了学生只穿了一天就脏了的衣服,便不会斥之为“邋遢”;见了男孩子把毛毛虫放在女孩子的衣领里,就不会…  相似文献   

11.
张载认为“人性”本于“天性”。他把“人性”分为两个层次,即“气质之性”和“天地之性”。“气质之性”是善恶混杂的低层次状态,“天地之性”是久大永恒的完美状态。要达到理想的人性就应该从“变化气质”出发,不断祛除“气质之性”中的恶,使“天地之性”充分发展。由“气质之性”向“天地之性”发展的过程就是“成性”的过程。从实践层面讲,这一过程的主要途径是“知礼成性”和“学至成圣”。  相似文献   

12.
野果     
也许是天地之精华,日月之灵气都凝集在了你身上吧,这小小的一串不知名的野果,竟使我这个看东西颇为挑剔的从对你侧目许久。那半透明的茎枝。碧绿的叶片,婀娜的身姿,俨然是一位小家碧玉。然而最最引人注目的还是那一串红得透明,红得夺目的小小野果。小红果亮晶晶的,水灵灵的。连同那和翠玉一样的枝叶,不能不令人联想起“玛瑙”、“宝石”一类的词语来。它是那  相似文献   

13.
"诚"就天地间--论中庸之道的核心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事物自有其存在发展规律,即为“中”、依“中”而行的用“中”之道,也就是中庸之道。中庸之道的核心指导思想是“诚”,其据“中”而动,包含不欺己之“忠”和不欺人之“恕”。诚之精神在人己互动中有化人化己之功,从而人可贯通天地,与天地参,使天地合在人之“一”上。  相似文献   

14.
阅读的目的在于“看懂”,看懂文字记录的思想、承载的意义。说散文阅读的能力强,意思就是看懂、鉴赏的能力强。“看懂”了的东西在读者脑子里,高考用答题的形式使之外化。检查你是不是真“懂”,即你写出的答案与文意是否相符。看懂得多,答对的多,水平就高,得分就多;看懂得少,答对的少,水平就低,得分就少。——高考就是用一篇散文与几道试题作尺子。区分考生头脑中那种“黑箱操作”的阅读文学作品的能力。[第一段]  相似文献   

15.
《游褒禅山记》中“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一句,课本对后一分句注释为“(是)因为他们探究,思考的深入而且广泛。”这里把“之”释为“的”,显然是把“深而无不在”当作这个表示原因分句的中心词谓语。笔者认为这个分句的中心词谓语是”求思”,不是“深而无不在”。“深而无不在”这个联合词组是用在中心词谓语“求思”之后作补语,以此来补充说明“求思”的程度。所以,这个“之”应是用在动补之间的结构助词补语的标志“得”。课本注释应改为“(是)因为他们探索、思考得深入而且广泛”为妥。“之”作“得”,非我而始。刘诚、王大年编著的《语法学》谈到“之”作结构助词用在动词和补语之间,作用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得”。林三松著  相似文献   

16.
马王堆出土帛书《老子·道篇》:“浴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之根。绵绵呵若存,用之不堇。”通行本和现存河上公本《老子》“浴”都写作“谷”。《帛书》本和古河上本等作“浴”,证明这里的“谷神”主要指溪谷之神。当溪谷注满了生命之水,进入了一种永恒境界之时,它就跟万物的生殖器官“玄牝”(原指女阴)合二为一,成了天地  相似文献   

17.
说“我的"     
“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这是苏轼对“我的”理解。  相似文献   

18.
【赏析】抒情成分较多的“序”,多半是为诗歌唱和的集子而作,李白的《春夜宴从弟桃李园序》便是如此。这种“序”的抒情,也都离不开议论和叙事。序文一下笔就对天地、人生作出了哲理思辩:天地、逆旅,光阴如梭。而人这个生命的个体“浮生若梦,为欢几何?”于是学古人“秉烛夜游”,文人雅士“会桃李之芳园”,畅叙“天伦之乐事”,摆设“琼筵”,借“飞羽  相似文献   

19.
最近孩子拿回几期滨州三中自己创办的《汇文》杂志,我看了看,感觉确实不错。里面所选的文章,大都对人生有所启迪和激励;其中还开办了学生自己的发表阵地,令人耳目一新。这种方式,既活跃了学生的学习气氛,又给孩子们一个表现自我的空间,很值得推广。常言说得好,“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读多了,知识丰富了,视野自然就开阔,写起文章来也就犹如神助一般。   ——地区中医院 王振国   自由读写,给孩子们创造了一个读书写作的自由天地。在这个天地里,孩子们可以展开翅膀自由飞翔。尤其是“自由读写室”的建立,更是别…  相似文献   

20.
<正> 前些年我国的通俗小说出现过前所来有的繁华景象。繁华使高雅文学难堪,繁华令文坛喧嚣。通俗小说却在一派繁华景象中,常常经受看冷落与热情、崛起与危机,困扰与兴奋、苦闷与激动的缠绕。这是通俗小说史上绝无仅有的文学现象。 通俗小说热兴起之初,武侠题材作品畅销一时,终因荒诞不经、简单幼稚、缺乏回味而让位于言情小说,一时又掀“琼瑶热”。琼瑶小说写尽了男女青年恋情百态,在一个小小的“舞台”上让那么多人去表演恋情,难免显得天地狭窄,给人有似曾相识之感。于是“琼瑶王国”的没落结束了言情小说热…… 武侠和言情题材的通俗小说相继跌落,暴露了通俗小说的严重缺陷和潜伏着的危机,也引起了通俗小说界的密切关注。正是在这一背景下,1986年夏举行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