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现代中国的历史充斥着战争和受殖民主义欺负的耻辱。中国人对现代性的探索,由于力求使一个古老的文明现代化并恢复其生机活力,并使国家走出贫困与落后,一直充满了焦虑和动力。因此,从一开始,中国现代性的话语就同西方的独立、自由、民主、平等、正义、个人本位、主体意识、总体性、认同感、中心主义、崇尚理性、追求真理、征服自然等这种现代性保持着距离;它更多地是关心民族的复兴和国力的壮大,而不是社会性的个体化、自由意志的形成、合法的宪政民主和自足独立的公民社会。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虽然没有明确对“现代性”概念作具体论述,但其“现代性”思想内蕴于其整个社会发展理论中,具有历史性、总体性和全面性的特征。文章试图从马克思社会发展视域出发,用资本逻辑、历史和全球性的观点来透视“现代性”的逻辑及流变,在分析、借鉴和反省西方现代性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基于马克思社会发展视域,建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性”,须立足于新时代中国发展实践,科学阐释当代中国“现代性”的历史超越,阐明其建构的问题意识和实践路径,从而探索和建构中国特色“新现代性”。  相似文献   

3.
哈耶克认为理性主义有两种类型:进化论理性主义和建构论理性主义.进化论理性主义认为社会的发展,文明的进步是自发的进化过程,而非人之主观设计的结果.进化论理性主义者认为人之理性是有限的,主张社会改革应是渐进的、尝试性的.而建构论理性主义的观点与此相反.哈耶克一生推崇进化论理性主义而反对建构论理性主义.  相似文献   

4.
多元现代性是一种与传统现代性理论相左的现代性理论,其核心在于强调不同历史文化在现代性建构中的作用.所谓多元现代性,实质上就是不同的历史文化作用于自身现代性的建构并产生不同于西方的现代性文明模式.多元现代性理论不仅重新阐发了文化与现代性结构维度之间的关系,同时对现代性本身也作了重新解释,因而拒斥了只存在单一的现代性、现代性就是西方化的神话.多元现代性理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代性建构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5.
政治宽容:国家与公民社会良性演进的理性诉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家与社会的关系在政治生活中最具根本性意义。中国传统国家与社会合二为一的关系表现出政治的本质特征是政治不宽容。国家与社会的适度分离,遵循政治宽容的原则分别建构自己的内在规则和价值,是现代性成长的必然。由中国进入现代生活的历史前提和现实境遇所决定,中国公民社会的成长需要依靠国家生活的主动“范导”,在宽容的基础上锻造中国特色的公民社会,国家与社会互相承认对方的合法性,互相支持与互相授权,国家与公民社会的关系不再是此消彼长而是和谐共进。  相似文献   

6.
现代历史大变局中的中国教育文明研究,要义在于建构一种国家教育文明的叙事与分析框架,进而在历史与现实、成就与趋势的多重尺度中认识中国教育文明的本质特征。现代历史大转型进程中,古代中国教育文明发生断裂,中国教育文明迈向现代化重塑新方向并迎来三大历史机遇,一是马克思主义作为教育行动纲领的科学确立,成为主导中国教育文明重塑的崭新理论动力与意识形态基础;二是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的双重教育基因延续、转化与重组,构成了中国教育文明重塑的内在历史动力;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百年伟大教育变革运动,成为中国教育文明重塑的根本实践动力。在此历史进程中,逐渐创新凝结出现代中国教育文明的基本方向,主要展现为服务国家、人民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相统一的国家教育价值秩序建构,现代道德知识为中心、多元知识形态交叠共生的国家教育知识秩序建构,疆域为坐标、多重空间开放融合的国家教育空间秩序建构。  相似文献   

7.
什么是现代性?现代性问题是什么?如何解决现代性问题?西方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列斐伏尔在其著名的《现代性导论》一书中为我们提供了以下回答:(1)“现代性不是本质,而是一种情境”。(2)“现代性起源于(马克思式的)总体性革命理想的失败”。(3)“现代性是对总体性革命的拙劣模仿与替代”。(4)总体性革命的不断失败导致了现代性不断发展与日常生活的不断危机,这反而使得总体性革命变得越来越成为迫切需要。(5)总体性革命不再可能发生于经典哲学意义上的历史必然性统一性过程中,但可以在日常生活的艺术化瞬间中成为可能。虽然列斐伏尔错误地否定了马克思现代性政治革命概念的经典意义,但对我们理解中国现代性问题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疯癫不是一般医学意义上的疾病,也不是一个永恒不变的实在,而是一种历史话语建构.由于文化不同,中西方疯癫认知观呈现了一定的差异.进入世界"现代性"进程的中国,其20世纪上半叶现代文学中的疯癫话语建构与西方现代社会疯癫观有着更密切的联系,但是,在中国独特的文化语境中,疯癫话语发生变异,它的出场及其变迁,与中国社会现代性进程的推进有关,与中国知识分子社会身份认同有关.  相似文献   

9.
民国的公民教育运动作为启蒙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演进过程反映了权威话语和民间话语共同压制知识分子话语的历史。公民教育必须坚持知识分子话语立场,明确其培养现代公民意识、建构现代公民社会的目标,并且注重公民行为习惯的训练。  相似文献   

10.
正统印度史学通过雅利安文明叙事建构了一个“传统性”的历史空间,而新印度史学通过以莫卧儿帝国为起点的新历史叙事建构了一个“现代性”的历史空间。以托马斯·梅特卡夫为代表的新印度史学家将正统印度史学解读为英印殖民统治的意识形态虚构。本文通过追溯正统印度史学产生的历史社会学脉络,表明正统印度史学的知识建构同18世纪中叶以后世界历史空间的现代转型和印度殖民地现代性的历史密切相关。正统印度史学建构的传统性历史空间本质上是殖民地现代性的发明和创造,而并非是对前现代印度历史的客观呈现。正统印度史学本身则构成了英印殖民主义国家治理术所依赖的知识工具之一,从而应被看作英印殖民统治历史的一部分:它是一项殖民主义知识工程。  相似文献   

11.
现代化必然催生现代化的文化,现代化的文化必然促进现代化的发展。发展文化经济,对于创新文化发展观念,推动文化强国、文化强省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战略意义。现在是大力发展文化经济的时候了。文化经济的繁荣,文化是源泉,创意是根本,开放是助力,规划是先导,政策是保障,市场是基础,人才是关键,消费是支撑,创新是动力,科技是引擎。  相似文献   

12.
拥有厚重的历史文化资源的河南,在实现中原崛起宏伟目标的过程中,必须确立科学的文化发展战略,大力发展现代文化。中原崛起是经济、政治、文化的全面崛起。文化是助推中原崛起的“软实力”。  相似文献   

13.
法律文化是在一定历史时期沉淀下来的支配法律实践活动的群体性法律价值观以及这种价值被社会化的过程或方法.法律文化的现代化是社会发展和进步的要求.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国法律的现代化,不仅是传统法律文化与现代化的冲突与交流、融合与发展的过程,而且也是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与西方法律文化的冲突与交流、融合与发展的过程.我们必须致力于在本土法律文化的发展中体现法律文化世界性潮流的方向与特征.  相似文献   

14.
法国是世界近代史上阶级斗争最激烈、政治发展最曲折的国家,其近代高等教育也随之潮起潮落,其中高等工程教育的发展和国家命运密不可分。文章以巴黎理工学校为例,从办学理念、历史沿革及教学成就三方面帮助了解法国近代高等工程教育的发展历程,试图阐释其取得骄人业绩的原因所在,以期为当代高等工程教育的发展提供他山之石。  相似文献   

15.
哈贝马斯对历史动力的重建,是其重建历史唯物主义最重要的一环。判断这种重建成功与否,要回到重建理论的本原上。马克思关于历史动力的判断,既不是阶级斗争,也不是生产力,而是作为历史活动总和的生产。依哈贝马斯本人之意,重建是把理论拆开以新的形式重新加以组合,新的形式可以视为重建的方法架构。哈贝马斯对历史唯物主义的重建,是多种新形式的综合,但是对历史动力重建的方法架构却是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他以这种方法架构对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历史动力进行了重新审视,认为马克思的历史动力仅仅局限在生产领域。为此,他进行了扩展,提出了他的历史动力——学习过程理论。  相似文献   

16.
近代西欧社会转型时期家庭组织与社会功能演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15、16世纪和17世纪上半叶,西欧社会化逐渐由中世纪向现代转型,家庭结构和婚姻制度亦在发生悄然的演变。本以英国和法国等主要西欧国家的家庭与婚姻关系为视角,探讨近代西欧社会转型时期家庭组织的变迁与社会功能的演进。  相似文献   

17.
两晋南朝时期的门阀谱牒,从历史文化的角度来看,其意义并非单纯地记录历史,而是建立起某种相对于现实的参考坐标。在这个过程中,对“先世”荣光的集体“追忆”成为一种精神上的溯源仪式,而将家族集体记忆中的“先世”故事变为和现实同构的某种象征。  相似文献   

18.
中华传统文化在其历史积淀中,形成的贤能治国的政治理念、追求公平公正的平均思想、崇尚功名的心理倾向以及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在科举考试的历史演化过程中,作为一种文化助推力,推动了科举考试的产生、完善,走向顶峰,使其在长达1300年的历史长河中,绵延不绝,具有顽强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9.
人的现代化作为整个社会现代化的核心与目的,既是一个历史的范畴,也是一个文化的概念。就文化而言,它是指人在精神上脱离和超越传统文化,并逐渐获得现代性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需要理性地廓清传统道德文化的内涵,具体地分析现代性的精神实质,正确地对待现代性与传统道德文化的异质冲突,积极寻求二者的结合点,为社会整体现代化提供精神源泉与动力。  相似文献   

20.
中国传统文化不仅是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渊源,而且对现代中国社会乃至世界的发展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分别从传统文化是增强民族自信心的基石,是构建良好民族心理的基础,是提升中国综合实力的精神资源,是建设现代文明的基本条件,是促进世界走向大融合的思想源泉等五个方面研究了对现实社会的积极影响,并就传统文化中"尊官贵长"的权威主义对现代社会民主、"人治传统"对现代法治、"重农抑商"对现代商品经济、因循守旧对现代革新创造精神等四个方面的负面影响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