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作为近代文明的发源地之一,海派文化一直有着巨大的社会影响力。重商主义、功利主义与市民化的文明新态日渐造就了近代上海的独特文化格局。它在推动海上文化向市场扩张的同时,也改变了传统艺术的思想观念,推动着近代海派文化的变革。受海派文化影响,近代报刊诗话也在转型发展,从不同层面反映出海派文化的社会图景。既有近代报刊诗话中的海派文化描绘,又有报刊诗话中的海派文明阐扬,也有报刊诗话中的海派文学使命。报刊诗话以其在转型中新的时代特质,造就了海派文化内涵的丰富性。  相似文献   

2.
报刊发表成为岭南近代小说的一种主要传播方式。是一种改变传统文学传播方式的具有现代意义的深刻转换。这种历史转换促进了岭南近代小说创作,带来了这一近代以来中国文学重要文体的迅速兴盛。中国近代文学诸文体的变革与兴盛,也与报刊传播有着密切关联。报刊传播与岭南近代小说兴起的密切关系从一个重要方面反映了中国文学的近代变迁。  相似文献   

3.
清代学术对诗学影响深远而广泛,因为清代是学不废文,文不废学,学术与文学相互融通的时代,学者参与诗话创作蔚为风气,形成了一个规模较大的学者型诗话家群体,大量质量上乘、学术价值较高的学者诗话流行于世。考察朴学家的诗话创作,可以揭示清代学术对诗话的繁荣所起的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宋代士人群聚之时,性喜讲摩,其间往往有文学技巧的竞技,文学观念的交流。经文人自觉记录下来,则成为论诗的文字记录,诗话显然是其中的重要类型。可见讲摩风气对于文学创作与文学评论具有多方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翻开历史,在中国近代著名的国学大师中,王国维是一个避开的核心人物,作为中国近代国学著名学者,从事国学学教数十载,是近代中国最旱运用西方哲学、关学、文学观点和方法剖析评论中国古典文学的开风气者,又是史学上将历史学与考古学相结合的开创者,确立了较系统的近代标准和方法.本文试探讨王国维的死因.  相似文献   

6.
李荣 《文教资料》2008,(20):4-5
隋代文学创作受政治影响很大.隋文帝时代由于统治者对文化缺乏足够的兴趣和了解以及文化建设中实用性观念占据主导地位,文学发展无法获得必要的社会文化支撑,同时也使得文人与政治的关系疏离,政治无法为文学发展提供必要的精神动力.隋炀帝时代在政治行为方面大大加强了对文化建设和文学创作的重视,此时的文学创作风气较为浓厚.但隋炀帝时代政治斗争中的南北之争和帝王个人的文化偏好使得南北文学的融合未能顺利实现,文学创作只发扬了南方文学中注重形式关和娱乐性的一面而缺乏北方文学传统中关怀国计民生的社会内容.  相似文献   

7.
近代中国新闻传播以报刊为主要形式.中国近代报刊的产生和发展具有如下特点:第一,中国最早出现的近代报刊,是伴随着西方列强的渗透和侵入由外国人创办的.中国封建社会出现的“邸报”和“京报”没有也不可能发展为适应资本主义要求的近代报刊.第二.“报”、“刊”不分.中国近代的所谓报,实际上既指报,也包括各种期刊.从形式上看,当时的  相似文献   

8.
朱彝尊的《静志居诗话》收录了大量明代诗人资料,对于研究明代文学有重要作用,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其一是对明代作家林俊的《见素集》中所提到的储巏的别号殖庵进行考证,从而对《静志居诗话》卷八的储巏一则进行补充,其二则是根据《全闽明诗传》等文献对《静志居诗话》十一卷的鳌峰十子文学唱和活动进行考述.  相似文献   

9.
从清末报刊评论的主要形式、稿件来源以及作者群可以看出,清末报刊评论在当时具有广泛的民意基础,承栽了清末社会转型时期纷繁复杂的政治理念.清末报刊评论的繁荣是近代文化发展的必然,是知识分子群体意识觉醒的表征之一,也是近代大众传媒日益民间化与普及化的重要表现.  相似文献   

10.
欧阳修的《六一诗话》和刘攽的《中山诗话》均为北宋较早出现的诗话著作,两人都于作品中粗略地表达了自己的诗学主张.论文从两者对诗歌创作的首要关注点、对待西昆浮艳风气的态度、关于诗歌与现实的关系以及关于诗歌之"病"等四点对两部诗话的诗论主张进行比较,以便洞悉欧阳修和刘攽的主要诗论侧重点所在;同时对两部诗话部分观点相似的现象作出一定的解释,从而增进对北宋初期诗话创作情况的了解.  相似文献   

11.
梁启超"诗界革命论"传入韩国后,在韩国近代诗坛引起了广泛关注。各大报刊杂志纷纷介绍梁氏诗作及其相关诗论,这对近代韩国诗坛产生了影响。其中,对申采浩提出的"东国诗界革命论"的影响最为深远。申采浩受到梁启超的"诗界革命"观影响之后,以此为基础提出了"东国诗界革命论",构建了自己的诗歌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80年代前期,文学报刊发表了一批紧贴社会实际,关注社会生活、婚姻、工作等各方面问题的小说作品,借此讨论了新时期相关社会问题。小说在表达时代热点时以刻画人物内心为支点,建构出独特的审美趣旨。以《文学报》为代表的一些专业报刊对问题小说创作现状进行讨论,因报刊定位、论述范围、论者身份等诸多原因的局限,讨论并没有深入下去,也造成了文学史对问题小说的忽视。对这一文学写作现象的研究不仅弥补了问题小说在新时期文学中的"缺席"现象,而且有助于认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知识分子身份建构的实质。  相似文献   

13.
在西学东渐的春风下,中国近代报刊积极关注世界先进科学技术,传播科技知识。1896年3月《万国公报》公布伦琴发现X射线后,近代报刊及时迅速地竞相追踪报道和传播X射线知识,其中包括X射线的用途、X射线技术的发展和X射线的原理及其危害,产生了强大的社会反响。近代报刊是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其对X射线知识传播的过程也充分反映出了报刊在传播科学文化知识中的社会教育功能。  相似文献   

14.
先秦孔子以"诗"为教,言修身当先学诗,强调诗的政治教化作用,即为"诗教". 后世推尊儒学,奉《诗》为经,"诗教"思想遂传承久远. 探其广传之根源,其一,"赋诗言志"[1]对春秋时期"诗教"思想的传播起到了极好的推介作用;其二,"独尊儒术"是"诗教"思想极盛于汉的重要原因;其三,封建科举取士制度是隋唐及此后"诗教"思想在士子阶层广为传承的根本原因;其四,宋元明清时期话,本小说、杂曲百戏等民众喜闻乐见的通俗文艺样式,也使"诗教"思想得以在市井细民之间广泛传承. 及至近代,虽因读经之衰落而致"诗教"思想沉寂良久,但今人若能在继承古之"诗教"传统基础上,假之现代科技之条件,丰富创新"诗教"之传播方式,必将有利于"诗教"思想之复兴,有助于"诗教"兴国之大业.  相似文献   

15.
近代报刊的大量创办成为传播外来学术思想的重要渠道 ,并在西化的整体文化氛围中促使文学观念变革和创作的多元化。借助报刊的力量结成不同文学社团 ,形成不同文学流派 ,从而各呈己见 ,有力地推动 2 0世纪前后文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陪都时期的重庆曾一度成为全国的文化中心,呈现出高校林立、报刊云集、学人荟萃、群贤毕至的局面。尽管抗战时期的中心工作是抗日救亡,但这并未妨碍众多深受中西文化洗礼的文学家、文学理论家们以跨文化的眼光探讨文学与艺术的各种问题。一时间,大量具有比较文学性质的文学批评、文学研究以及文艺研究的著述,发表于重庆的各大报刊或出版于重庆的各个出版社,使得陪都时期的重庆在比较文学研究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为今日重庆的比较文学界留下了一批丰厚的学术资源。  相似文献   

17.
语言文字的运用是一件大事,要做到正确和准确,就必须认真对待.这方面,报刊中存在的问题不少,主要有字形用别、表意欠准、知识出错和色彩有误等.尤其是大报名刊中这类失误屡屡出现,因而更需认真对待,找出根源并尽力减少失误.  相似文献   

18.
“通俗文学”是现代社会特有的文化现象,从创作到作品到读者接受都表现出了现代特征,其原因在于现代社会社会关系的商品化以及对个人世俗欲望的肯定,因此“通俗文学”是现代社会中以消遣娱乐为核心,以经济关系为本质的活动。与此相对比,前现代的世俗娱乐文学则与宗法社会关系相联系,它是一种前现代社会中以整合社会为核心,以文化传承为本质的活动。  相似文献   

19.
皮陆诗派是唐末吴中出现的以皮日休、陆龟蒙为主角,由下层士人组成的地区唱和群体。诗派成员过人的才气、共同的闲人身份和“未为尧舜用,且向烟霞托”的心态孕育了尚才自娱的诗歌唱和观;诗派成员在此 观下呈现出从内容层面到形式层面全方位追求逞才自娱的创作倾向;其中的“以为诗”、“以学问为诗”和自娱自嬉的种种表现,奠定了这一诗派在唐宋诗演变中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20.
从序文形式与内容两方面 ,辨说《诗品下·序》疑难问题。其中 ,专节辨明有关诗歌创作的自然声律理论 ,贯通古今作出综合考察与探索 ,有助于古文论的现代“转化”与钟嵘诗论的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