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斯丹达尔以创造者的胆识和勇气,突破了古典主义、消极浪漫主义的重围,树立了自己独特的朴实风格。斯丹达尔小说心理描写朴实风格的主要特点是:面向生活,揭示当代人的激情;写出人物性格的内在关系,表现心理状态的必然性;语言通俗简洁精微。形成斯丹达尔小说心理描写朴实风格的原因,一是明确文学的社会作用,二是深受18世纪启蒙主义者的影响,三是坚持现实主义的美学思想。  相似文献   

2.
斯丹达尔立足于复杂多样、变化异常的社会现实,以现实主义文艺观为指导,突破古典主义清规戒律,在人物描写方面开辟了新路,成功塑造了德·瑞那夫人等几个内涵丰富而性格各异的贵族妇女形象。其中对桑塞维利纳公爵夫人那种种复杂矛盾心理写得尤为细腻感人。斯丹达尔笔下的人物,虽性格复杂矛盾,但每个人物都贯串一个性格核心,主体性格和各性格因素关系和谐,是“杂多”的统一体  相似文献   

3.
斯丹达尔(1783—1842)是十九世纪法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先驱和代表作家.作为启蒙思想的信奉者,特别是拿破仑主义的崇拜者,斯丹达尔把自己的青春年华献给了如火如荼的资产阶级革命.他跟随拿破仑东征西讨,和殴洲封建君主结成的神圣同盟进行了殊死的斗争.毫无疑问,拿破仑一垮台,斯丹达尔就成了波旁复辟王朝甚至欧洲封建势力的众矢之地的.他被迫流亡意大利,七年后,回到巴黎,依然故  相似文献   

4.
独白是文学创作中塑造人物的一种技法,斯丹达尔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把戏剧中的独白广泛地运用到小说中来,成为他心理描写系统中的重要手法。他根据不同情势,恰当地运用独白,既合理又丰富多样,其技巧和方式显示出高度的灵活性。  相似文献   

5.
托尔斯泰独具匠心的心理描写,历来为人们所称道。车尔尼雪夫斯基对于这种新颖、独特的描写技巧,曾给以高度称道,赞誉为“心灵的辩证法”。我们仅从托尔斯泰的名著《安娜·卡列尼娜》和《复活》中,就能深深感触到这颗辩证心灵跳动的脉搏;听到这颗辩证心灵异常的心声。传统的心理描写,一般根据人的社会地位和生活环境去刻划人物性格,注重环境对人物心理的制约作用。例如,曾给青年托尔斯泰以巨大影响,被誉为心理描写大师的斯丹达尔认为,不同境遇中人的内心激情的变化,是文学所要表现的最美好的东西。他的这种美  相似文献   

6.
潘明珠 《小学时代》2011,(12):24-25
斯丹达尔和莫泊桑是19世纪法国两位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斯丹达尔是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他享誉世界的杰作《红与黑》的主人公于连成为个人奋斗者的典型;莫泊桑是19世纪后期的小说家,有"短篇小说巨匠"的美称。而他的长篇小说也是别开生面、颇有建树的。他的长篇小说中揭露性最强、社会意义最深刻的作品是  相似文献   

7.
心似双丝网 中有千千结——解读茨威格笔下的心灵激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茨威格的小说以心理描写著称,他善于将人物置于激情的把玩之中,表现人的心灵空间,再现人物在激情驱使下的遭际;既探寻这种激情的生成,也关照激情的宣泄及其给人带来的心理影响。心灵激情是我们体察茨威格心理描写的独特视角。  相似文献   

8.
在小说心理描写方面,斯丹达尔不仅继承了文学先辈的成就,而且另辟蹊径,深化和开拓了现实主义方法。在创作中,他着笔于心理内容,丰满人物性格;强化心理描写的社会性,含义深远;巧妙地运用多种心理描写手法,显示娴熟的艺术功力。  相似文献   

9.
谈谈《红与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十九世纪法国杰出的作家斯丹达尔的代表作《红与黑》,为西欧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创作开辟了广阔的道路。长篇小说的素材有现实根据,它是一个真实的恋爱悲剧。一八二七年,法国伊塞尔省勃格地方的一个年青的家庭教师,和女主人发生暖昧关系,由于女主人的信件阻碍他和一位富家小姐的  相似文献   

10.
刘芩 《文教资料》2012,(33):126-128
源于古希腊的“浪漫主义”随着历史的发展也呈现出与每个时代相应的形象.从最初带有贬义色彩的不切实际的“传奇”与“幻想”,到十八世纪的对于“理性亡国”破灭后的“浪漫化的”社会构想,直至十九世纪应对社会现实而表现出的“积极”与“消极”的人生态度,“浪漫主义”恰似一条汩汩幽深的河流,蔓延在文学社会发展的进程中。随后出现的“现卖主义”的巨浪,如狂澜汹涌,排山倒海而来,浸盖了几乎整个十九世纪中期的文学气象,并在之后的文学演变中依然占有不可小觑的地位与影响。对于这两大潮流的转变,后世之人自然无法忽视,并对其中的历变抱有极大的兴趣,于是,我们总会看到巴尔扎克与斯丹达尔,这两个如何也无法跳过的“独创者”,而斯丹达尔的现实主义的作品似乎独具“浪漫主义”的笔调。对于斯丹达尔的研究,最典型的观点在于他独特细腻的“心理刻画”手法的运用,或是由其生活经历所表现出的“意大利”情怀,其间著述成就自难胜数,笔者卑浅,实难续论,但吸引笔者的则是斯丹达尔作为一位赫赫有名的“现实主义”巨匠,何以往往与所谓“浪漫主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本文仅就《法尼娜·法尼尼》这篇作品窥看其中一二。  相似文献   

11.
法国资产阶级作家斯丹达尔(1783—1842)的批判现实主义小说《红与黑》,是一部阶级斗争的形象历史。多年来,围绕这部作品的评价问题,一直存在着两个阶级、两条路线的斗争。修正主义者对这部作品作了严重的歪曲,有意抽掉它所反映的政治内容,抹煞资产阶级革命后复辟和反复辟的斗争,攻击新兴资产阶级的代表人物拿破仑,  相似文献   

12.
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斯丹达尔的小说《红与黑》一百多年来,被译为多种文字广为流传。人们对书中主人公于连的评价至今众说纷法。于连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物形象。作为王政复辟时期的小资产阶级知识青年,于连身处被压迫者的地位。他所出身的小资产阶级曾同广大人民一起推翻了波旁王朝的封建统治。在雅各宾党人的领导下镇压了贵族和教会的反抗,建立了法兰西第一共和国。到了他的幼年时代,拿破仑的军队驰骋欧洲,当时用人唯才是举,小资产阶级的青年也能因军功和办事才能出人头地。然而到了他成人之时,波旁王朝复辟了,封建贵族和教会勾结…  相似文献   

13.
在近现代翻译史和中外文学关系研究领域,学界一般认为斯丹达尔被介绍入中国大约是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但根据近年来对民国文献的辑录整理发现,斯丹达尔在中国的最早译介应该是在"五四运动"之前,始于根据周作人1918年在北大授课讲义整理出版的《欧洲近代文学史》.之后的民国时期报刊和文学史著述,因为对外国作家作品的认识还欠全面,所以内容比较粗浅.这一时期的文学史著述将《红与黑》及其主人公于连形象置于启蒙、现实话语的整体框架中进行解读,其中于连"野心家"形象的表述最为普遍.这一表述亦成为汉语"外国文学史"对于连形象的经典解读.  相似文献   

14.
《红与黑》暗藏着主人公于连的生活道路,揭示了它的个人奋斗与现实环境的因果关系和尖锐的冲突,是作者斯丹达尔“描写当代历史社会”这一创作意图的充分展示.文章从历史和心理二个角度对《红与黑》书名进行了诠释.  相似文献   

15.
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方法,研讨式教学是一种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强调学生的主体性特征的教学模式。本文试图以斯丹达尔专题的教学为例,来分析在外国文学史课程教学中实践中,研讨式教学模式在培养与提高学生文学素养方面所具有的优势。  相似文献   

16.
奥地利作家斯蒂芬·茨威格,以其善于运用心理分析的方法剖析世人心灵而扬名于世,他笔下的人物往往因某种时间因素的驱使而激情澎湃以致出现心灵的变异.从时间契合的视角探析他的中短篇小说,可以感受其对心灵变异的准确把握与细腻敏感的艺术手法.  相似文献   

17.
一八三○年,在法国波旁复辟王朝行将复灭的前夕,斯丹达尔写出了长篇小说《红与黑》。作者指出,这部标有“十九世纪编年史”副题的作品,目的就在于描写“十九世纪最初三十年”的“社会风气”。十九世纪最初三十年的法国,可以明显地分为两个时期:前十五年,是拿破仑统治时期,这是资产阶级革命成果得到巩固和发展的时期;后十五年,则是被打倒的封建  相似文献   

18.
所谓语文课堂激情教学,就是语文老师在备课时掌握课文神髓,带着激情走进课堂,读诵问答、引喻、释义充满激情。此时学生被老师的激情引导、感染后,使自己置身于文学作品的意境中,与老师尤其是作品的人物产生心灵共鸣,从而将文学作品的内涵、主题,内化为自身的感悟和心灵的体验。那么,怎样才能上出富有激情的语文课呢?我认为应该做到以下几个方面:一、提高文学修养,积淀文化底蕴一个缺乏文化积淀、文学底蕴的老师,其课堂  相似文献   

19.
很多人问我,在最困难的关头,是什么力量支撑着我没有倒下,挺过去?我的答案是“心灵的骄傲”。——潘杰客潘杰客,一个需要很多修饰语才能准确概括的人物。初见潘杰客,无法猜出他的年龄。20岁的激情,30岁的容貌,40岁的果敢,50 岁的历练,在他身上一一体现。潘  相似文献   

20.
浅析《我弥留之际》的重要叙述者与主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拟分析《我弥留之际》中达尔作为叙述者的重要性,以及困扰他的诸多因素。通过这一人物,福克纳凸显了作品的人文主义主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