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实践性是义务教育阶段人工智能课程的重要特点,应以人工智能教学装备的体验和应用为基础,通过动脑思考和动手实践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和领会人工智能的原理、方法、技术和应用。实践表明,编程工具、机器人、开源硬件、人工智能教学平台等各类人工智能教学装备的建设与应用是开展好人工智能课程的重要基础。坚持问题导向,从解决当前人工智能教学装备与学科内容不匹配,“技术原理”和“实践应用”相脱节,“装备”与“课程”相分离等不足出发,按照通用教学装备、人工智能教学平台、人工智能实验装备三个模块,对小学和初中人工智能教学装备进行了体系化设计,并对各类装备的具体内容、配备建议和教学活动示例进行了说明,有利于学校根据自身需求进行装备建设,有利于教师优化教学设计,更好地完成人工智能教学活动。  相似文献   

2.
为促进人工智能技术在我国汉语教学中的应用,实现人工智能技术与汉语教学的深度融合,对相关技术进行梳理,并列举教学应用实例,分析人工智能技术在汉语教学中的应用现状,总结案例主要应用场景、功能与实际应用中的难题。在对人工智能汉语教育全面认识的基础上,构建人工智能汉语教学应用框架,并提出相关应用建议。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为我国教育教学领域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中学阶段是义务教育的重点阶段。在这一阶段中,教育教学工作不仅要对学生进行知识教学来满足学生进入高等学府的需求,同时也需要对学生进行能力的培养与提升,从而使学生在初中阶段的教育教学中充分学习知识。将人工智能应用于初中教育教学工作中,能够为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提供有力的助力,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促进初中师资团队的建设与提升。对人工智能应用于初中教学工作中进行充分分析,促进初中教育教学工作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人工智能时代,高职教育要更新发展理念与思路,在教学活动中深入推进教学改革,充分发挥网络学习系统价值;创新教学组织与方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升师资队伍水平,选择契合学科特征的教学资源。为进一步提高人工智能的应用水平,可在教学活动中增加交互设计,建立科学的考核方式,课前、课中、课后分段着手提升教学质量,有效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和高职院校的竞争力,为人工智能发展战略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5.
金政芝 《考试周刊》2015,(2):167-168
文章针对飞机装备教学的特点,介绍了虚拟现实技术的基本概念,研究了虚拟现实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方式,并以《飞机虚拟维修教学训练系统》为例,具体介绍了虚拟现实技术在装备教学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6.
案例教学法可有效提高装备教学的培训效益,加强学员分析创新、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分析案例教学法内涵特点、实施原则,提出案例教学法在装备教学中的教学组织实施,并对教学过程中应该把握的几个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蓬勃发展。中小学人工智能课程是一门具有实践性、综合性、发展性特点的技术类综合性课程。人工智能教育装备是开设人工智能课程的基础,人工智能教育装备的特色和水平决定了人工智能教育课程的教学效果。文中提出人工智能特色教育装备应包含智能软件或智能系统,智能编程工具和智能硬件三大基本部分,三者共同构成系统的人工智能体验和实践条件,为学生全面学习人工智能提供支撑。在此基础上,还对上述特色装备的基本要求设计原则进行了分析,对人工智能特色教育装备的配备和应用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8.
混合式教学是将线上与线下教学相结合,是一种计算机网络支持的信息化教学方法。人工智能在其中的应用具有较好的前景。本文探析人工智能在高校混合式教学中的应用,以促进我国高校智慧教学和教育信息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随着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人工智能早已应用到学校教育中。在大数据时代的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的培养目标、教学方式受到了很大的影响。人工智能渗透到小学语文教学中到底是利是弊,怎样正确看待人工智能带来的影响等等,都是当下不容忽视的问题。我们应学会利用人工智能开展有效的教学方式,在注重“育人”的同时,为人工智能时代社会的人才需求打下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发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有效应用好人工智能技术,将人工智能技术与高等数学教学相融合,全面打破学科壁垒,跨越专业界限,为国家、社会培养高素质、复合型的高科技人才。本篇文章主要分析了高等数学教学存在的问题,具体探讨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采取怎样的措施,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到高等数学教学的课堂中,挖掘学生的数学学习潜力,培养学生的数学学科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11.
人工智能自身的安全性已成为前沿的研究热点,并产生了巨大的人才需求,迫切需要建设相关课程。通过论证和研究“人工智能安全”课程建设,系统地探讨“人工智能安全”课程教学内容,并研究设计符合业界需求和多元化人才培养要求的新型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涵盖了不断涌现的人工智能安全的前沿研究内容;教学方法依据以学为中心、目标导向,教学与实践相结合,教学效果检验与持续改进,加强社会使命和人文情怀培养,以科研促教学。  相似文献   

12.
随着新一轮人工智能产业化研究热潮的到来,教育领域对于人工智能课程教学方法的研究与日俱增。超星泛雅等网络教学平台的搭建与应用为高校人工智能课程的线上开展提供了系统工具支持。在分析超星泛雅平台特征的前提下,讨论Seminar教学方法在人工智能课程教学过程中的具体应用办法,提出了人工智能Seminar研究课题选题的三项准则,致力于促进先进教学方法在高校人工智能课程中的灵活应用,提高人工智能课程的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3.
历次工业革命推动了课堂教学理论和实践的变革与超越,第四次工业革命人工智能技术如同历史上历次工业革命一样,必然成为课堂教学变革的重要推力。概率分析是人工智能计算思维的运行特性,互动交流是课堂教学生命灵性的实践特性,二者“相向”的特性决定了技术能够推动课堂教学的变革,但改变不了课堂教学的本质。人工智能时代,课堂教学需要坚守三个向度,即课堂教学目标具有多维复杂性、课堂教学本质具有生命互动性、课堂教学过程具有“不确定性”。未来可期,人工智能时代课堂教学需要在“教”与“学”之间的生命逻辑、“教”与“不教”之间的价值逻辑、“学”与“非学”之间的时间逻辑等三重逻辑框架下寻找存在的方式。  相似文献   

14.
为了提高"人工智能"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找到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从而加强对本门课程的掌握程度。本课题基于Python语言语法简单、使用便捷的特点,以人工智能领域中的机器学习为案例,结合Python中主流的人工智能算法库,实现了基于Python的机器学习。案例教学能让学生深入浅出地理解人工智能的本质,使学生对该课程有更加全面和深刻的认识,同时也能进一步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5.
人工智能赋能课堂教学评价改革与技术实现的框架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强大技术推动力的人工智能正引发着一场技术革命,推动社会步入智能时代。开展人工智能下的课堂教学评价,能够辅助智慧评价的高效开展、关注情感信息的动态变化、还原真实课堂的精准采集、实现师生成长的轨迹追踪。通过对象层、数据层、技术层和应用层四个层面的系统架构,搭建人工智能下课堂教学评价的实践路径,指向课堂语言分析、课堂行为分析、课堂情感分析与课堂教学评价体系四大应用场景。未来人工智能下课堂教学评价的深度发展与广泛应用还需探索专业化的评价指标构建、加强个性化的教师行为反馈、着眼发展性的未来教育挑战。  相似文献   

16.
人工智能作为打开人类“学习黑匣子”的重要工具,为教育教学的变革创造了无限可能。人工智能辅助和替代了教师的部分工作,拓展了学生的生活空间,使教师与学生摆脱了许多繁重的、低阶性的以及重复性的工作,极大地解放了教师和学生。但与此同时,对知识传授、教学方式转变以及教师专业发展带来诸多冲击,导致学生浅表学习、片面发展以及社会情感学习缺失等问题的出现,带来了教师生存与学生发展的现代性危机,即改变了传统教学思维的范式、滋生了师生思维钝化的可能、导致教学教育性功能的弱化以及加速人的工具理性回流。  相似文献   

17.
人工智能技术如何在教育教学中得以深入开展应用已经只是时间问题,本文旨在进行中小学课程研发上的人工智能技术应用进行一些可行的探索,目的在于寻求课程设计的模型建立标准,提出可能出现的问题并制定加以解决的机制。  相似文献   

18.
教育是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重要领域,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对教育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同时,也给教育伦理带来了一系列风险和挑战。人工智能在教育应用中导致的伦理困境和可能面临的伦理风险,主要表现在人工智能与教育主体的权利嬗变、算法推荐与学生个性的发展异化、人工情感与人机互动的情感危机、智能感知与教育数据的价值困境这四个方面。为了防范和消除这些伦理风险,“以人为本”“以德为先”“以法为界”是人工智能在教育应用中的理性选择,教育责任则是“可信赖的人工智能应该做什么”伦理准则的实践指向。  相似文献   

19.
人工智能是未来教育创新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遵循人本主义理念并形成人本人工智能教育新应用,将有力促成一种新型的研究与应用范式——教育人工智能(educational Artificial Intelligence,eAI)的形成。eAI注重以人为本的协作教育理念,在智能技术的支持下,以人和机器的交互、协作为研究对象,理解教育活动并揭示其发生的规律,从而促进人和机器智慧的共同成长。因此,在以人为本理念的引领下,eAI必将是人本人工智能的持续动力和新的研究范式,也是未来教育创新发展的新诉求。文章深度融合人本人工智能与教育,开展eAI的理论探究。首先,从人工智能、人在回路和奇点生态三方面阐释了人本人工智能的内涵,并解析eAI创新所需要的支持智能、增强智能和人机协同智能的一体化联动。在此基础上,剖析eAI的核心要素,构建了人本人工智能引领下eAI的研究框架,以人在旁路、人在回路和人在领路模式贯穿三大智能(支持智能、增强智能和人机协同智能)来透析eAI生态。最后,从基于混合智能的eAI环境、面向协同增智的eAI技术、底线思维引领下的eAI实践理性、面向设计思维的eAI创变力量、基于和谐共生的教育伦理等方面探寻了人本人工智能视域下eAI新范式,以期为构建人本人工智能视角下人机协同的eAI新生态提供设计思路和实践指导。  相似文献   

20.
人工智能应用始终无法逾越技术乐观主义、悲观主义、“转化”主义的藩篱,进而堕入了教育应用中的“盲区”“禁区”“误区”。因此,目前人工智能教育应用的三种错误取向还需从批判的视角审视,进而人们应充分认识工具的意向结构,极力抵制坠入历史的虚无之中,拒绝陷入随意转化的虚假幻想。对人工智能教育应用的三点批判体现在忽视了师生的真实需求,漠视了培养完整的人的意义,轻视了人的存在价值。人工智能人文观是以辩证唯物主义为基础提出的教育主张。由此,人工智能教育的相关者必须要认识到人文主义的合理性论点,将人始终视为教育活动中的核心所在,继承“天人合一”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才能以智识的人文精神气质在教育活动中应用人工智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