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章对本科院校、高职院校、企业三方联合培养机械工程(职师)专业高端应用型本科人才工作进行研究。从人才培养方案、培养模式、师资队伍、学生管理、培养效果等方面进行探索,提出构建与之相适应的校—校—企育人新模式,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更多机械类技术技能人才,实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  相似文献   

2.
以中东部高职院校和东部企业合作培养模具专业人才为案例,分析校-校-企联合人才培养的可行性,并对合作已取得的成果以及合作过程中存在的不足进行了较深入的分析,探讨了校-校-企人才联合培养协调机制。  相似文献   

3.
针对我国工程教育普遍存在的创新实践能力薄弱不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现状,德州学院通过企校协同育人,创新211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全过程、三层次、六模块”的实践育人教学体系,以能力为主线,理论和实践并重,实施课程体系模块化、师资队伍多元化、项目教学系列化、学习评价多样化、科技活动普及化,人才培养过程中注重学生社会责任、专业核心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创业创新能力及大学生个性培养,有效地提高了工程技术人才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4.
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是保障职业教育正常运行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元素。鉴于对“双师型”教师内涵认知模糊、培养针对性不强、对高端人才缺乏吸引力,而最终导致我国“双师型”教师能力不足、培养针对性不强且高端人才缺乏。理清“双师型”教师的内在涵义、构建“政行企校”协同的“双师型”教师培养体系,形成以政府主导、行业引领、校企融通的“多元参与共管、共建共享共赢”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机制,是提升“双师型”教师能力与素质的有效选择。  相似文献   

5.
职教师资人才培养既要求师范性,又强调专业性,因此,对其课程体系的构建提出了更高更复杂的要求。文章在分析了基于校—企—校开放教育平台的课程体系主体角色定位的基础上,构建了基于校—企—校开放教育平台的职教师资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即"平台+模块"式"校—企—校"理实一体化课程体系,进而提出了保障其顺利运行的措施。  相似文献   

6.
杨东英 《考试周刊》2012,(31):133-134
作者对103家企事业单位对于生物技术毕业生的要求进行调研,发现团队协作精神、职业道德素质、吃苦耐劳精神、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专业操作能力、计算机操作能力、创业能力、企业管理能力、科研能力、英语运用能力等11项能力的要求中,团队协作精神、职业道德素质、吃苦耐劳精神、实践能力四种能力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位居最重要地位,其重要性都在80%以上。为适应这种人才规格的要求,作者提出企校合作培养生物技术人才的新模式,为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和社会贡献的提高提供强有力的保证。  相似文献   

7.
政校行企"协同育人"是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政府、高职院校、行业、企业"协同育人"有着内在的需求和动力,各自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在政府制定的激励政策及各自的利益诉求被充分尊重和满足的条件下,可实现政校行企协同创新高职育人模式,共同服务于区域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在广东省对外贸易发展方式转型背景下,外贸英语技能型人才供给错位与失衡问题日趋严重。究其原因在于校企合作中存在利益不协同、功能不协同和资源不协同的制约。为此,政府应该简政放权,以行业协会为媒介构建校行企外贸英语技能型人才协同培养机制,以破除校企合作的利益壁垒,确保校企在人才供应链上的功能合理配置,促进校企资源的开放共享和互利交换,最终实现外贸英语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社会化。  相似文献   

9.
校企联合培养基地的建设对于提升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具有重要意义。为实现培养模式改革创新及“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本研究以“宁波大学—天台县”实践模式为例,通过企业搭建培养基地,高校提供创新人才与技术,政府提供政策支持,探索“校—县—企合作”模式下研究生培养机制。最终,该模式初步实现了高校、县域政府、企业与研究生培养的多赢目标,为工程类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与就业能力提升以及联合培养基地建设提供了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0.
校企合作,政府必须成为强大的推动力量,政府和行业做为推手,为高职院校寻求在区域内同行业企业合作提供有力的保障。而集团化的合作,更是搭建了校企合作的宽广平台,使集团的所有成员成为利益共同体,校企、校校之间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相支持、共谋发展,从而形成资源共享、责任共担、过程共管、互利共赢四方育人机制,实现学生、企业、产业、学校四方共赢。  相似文献   

11.
《现代企业教育》2011,(3):77-77
临沂大学,以学生就业为导向,让学生“学有所用、学有所值”,进行课程体系改革,把课程设置与“企业需求”紧密联系起来,加强与企业在专业、课程及产学研等方面的合作,构建起“以企业需求为导向,以企校合作为平台,以应用能力培养为重点”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了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有效对接。  相似文献   

12.
该校通过构建"医校协同"的人才培养模式,充分利用医院及学校双方优势共同培养医学影像技术人才,有效解决"医学影像技术人才培养需依托大型影像设备支持,对实践条件要求很高"这一难题,为医学影像技术人才培养提供丰富且优质的教学资源及保障.该文围绕制定方案、教学建设、思想建设三方面,论述"医校协同"医学影像技术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相似文献   

13.
校地协同创新,是提高经管类人才培养质量、建设高水平大学的重要途径。以金融学专业为例,分析了目前金融学专业校地协同创新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构建了"三体系、三平台、多模块"的金融学专业校地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从协同拟定教学内容、共建实习实训实践基地、联合培养创新型人才、专业人员与教师交流互访四个方面,构建校地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从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创新本科生导师制三个方面,提出校地协同创新人才培养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14.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强调高职院校应以“双师型”教师为重点,加强职业院校教师队伍建设.本文基于相关概念的厘定,调查江苏地区4所高职院校“校-企互动‘双师型’ESP师资”现状,分析了目前各高职院校的‘双师型’ESP师资建设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针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中存在的共性问题,通过对芜湖职业技术学院"点、线、面、体"人才培养机制、分析,研究高职院校"政行企校"联合培养人才机制的构建。高职院校要在准确自我定位的基础上,完善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同步发展的动态调节机制;平衡人才培养的"滞后性""同步性"和"未来性";将高职院校、政府、行业和企业有效对接并融为一体,形成知识领域、行政领域和产业领域的多力合一和有效同步,服务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和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本科教学的培养模式,对人才培养质量有着重要影响。电子信息类专业,各类学校都有设置,在大众教育的背景下,本文研究了基于"一企一证一赛"培养模式及实践,介绍了该培养模式的实现细节,展示了各个环节的摸索与思考,旨在相互交流。  相似文献   

17.
项目以“互联网+”为平台,创业扶贫为载体,在高校“三全”育人、促进师生成长方面做出积极探索和实践。在“互联网+”的背景下建设与企业创建“万讯七子”镇安致富中心电商扶贫购物平台,并在镇安村设立电商平台线下致富中心超市,依托学校的电子商务、创新创业推进项目。  相似文献   

18.
太原市杏花岭区教育局以观念为先导,从思想上走进新课程;以科研为核心,从方法上落实新课程。在不断调整和修正中形成了"区—组—校—师"脉络分明的教科研核心思路,采取"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相结合的办法,构建了"以校为本、以组为体、区域推进"的教科研运行机制,完善了多层面、立体化的专业引领体系,对课题研究的全过程实施系统化管理,呈现出人人有课题、全员搞科研的局面,使教科研工作由盲目走向清晰、由随意走向有序、由偶然走向常态、由片段走向连续,教师由被动观望者成为主动参与者,更重要的是学生成为真正受益者。  相似文献   

19.
随着职业教育发展变化的新形势、新需求,为地方高师自动化专业的发展与建设提供了新的机遇。本文通过分析当前地方高师自动化专业的生存与就业现状,将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作为自动化专业转型的契机,提出新形势下自动化专业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定位,并给出自动化专业建设的若干思考。  相似文献   

20.
“服务需求、突出特色、创新模式、严格标准”是对服务国家特殊需求博士项目的总要求。湖南工业大学实施的“绿色包装与安全”特需博士项目服务于“包装强国”战略,实行政校行企“四位一体”协同,促进人才培养在目标、行动、保障和评价体系上实现整链条、结构化的改革创新,促进教育链、人才链紧密嵌入产业链与创新链。该项目的特点为:以全面系统创新为支撑、以组织管理创新为外驱力、以建成学术创新文化为内动力,以期为行业背景高校进行人才培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借鉴,为培养社会急需的高层次创新型人才、为大学建设创新文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