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姓赵氏及生,名为政,姓赵氏(223).《索隐》:《系本》作“政”,又生于赵,故日起政。一口素与赵同祖,以赵诚为荣,故姓赵氏(224)。《考证》:顾炎武自:“姓氏之称,太史公始松而为一。故本纪于秦始皇则日‘姓赵氏’,于汉高祖则日‘姓刘氏’。”愚按:《秦纪》曰:周军王以赵诚封造父,造父族由此为赵氏。是秦之所以氏赵。《淮南·人间训》:“秦王赵政兼吞天下而亡。”高诱注:“始是生于赵,放日起政。”与《索隐前说皆非》(155上)。逃案:于“姓赵氏”之语,《索德》列举两说作出解释.成川资言否定其“生于赵”的前一说,是…  相似文献   

2.
鲁迅先生的两大经典叙事文本《祝福》和《阿Q正传》写的是旧中国“奴隶”的悲剧,分别叙述了劳动妇女祥林嫂和农民阿Q的悲剧命运,祥林嫂与阿Q性别不同,但身份和遭遇却极为相似,两个人同属于社会的最弱势群体,几乎面临着人生一切的不幸和痛苦。无姓的“玩偶”。姓氏是对一个人身份的确认,但我注意到小说里的祥林嫂与阿Q都似乎没有属于自己的确切的姓氏,祥林嫂“大家都叫她祥林嫂……大概也就姓卫”;而阿Q“有一回,他似乎是姓赵,但第二日便模糊了”,因为被赵太爷一个嘴巴给打掉了:“你怎么会姓赵——你那里配姓赵”,在统治者眼里,奴隶是不配…  相似文献   

3.
姓氏”,《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表明家族的字”。其实,“姓”与“氏”的内涵是有区别的。 一、“姓”是一种族号,用以表明家族系统;“氏”是“姓”的分支,用以区别子孙之所由出生的。古代“姓”和“氏”分用:“姓”是总源,“氏”是分支。所以,“姓”与“氏”既有差别,又有联系。后代“姓”与“氏”不分了,如“张氏”、“王氏”,即“姓张”、“姓王”。 二、在夏、商、周三代之前,贵族中男子称“氏”,女子称“姓”。后来,“氏”又用来区别贵贱了。如:对显贵之家称“氏”,而低贱之家则有“名”无“氏”。在婚姻方面,“氏…  相似文献   

4.
遣≠休     
“焦仲卿妻刘氏,为仲卿母所遣。”(见《孔雀东南飞》)课本对这个“遣”字是这样注释的:“‘遣’,休。女子被夫家赶回娘家。”这个注释以第一个句号为界,后面是对的,前面是错的。刘兰芝确实是“被夫家赶回娘家”的,但她决不是被“休”的。任何一本  相似文献   

5.
鲁迅的著名小说《阿Q正传》中有这样一个情节:有一天,阿Q喝了两碗黄酒,手舞足蹈地说自己是赵太爷本家,结果被赵太爷痛骂一顿,还挨了一记耳光。小说中的赵太爷,是一位势力者,在他看来,像阿Q这样的“浑小子”不会姓赵,也不配姓赵,根本不可能和自己是本家。未庄上的人都认为阿Q不一定姓赵。赵太爷为什么认为阿Q不配姓赵?村里的人根据什么认为阿Q不一定姓赵?要弄清这个问题,必须从中国“姓”的传统说起。在古代,“姓”是一种徽号。同一个姓,代表着一个血统的强大民族。从字形上分析,“姓”是“女”和“生”构成的合体字,它最初的意思是为某女…  相似文献   

6.
你知道吗 ?在中国古代 ,姓和氏与今天是不同的。在现代汉语中 ,“姓氏”已经成为一个双音节词 ,姓和氏再没有什么区别。而在古代 ,姓和氏是分开的 ,代表了两个概念。带着问题 ,我们去探源。从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长河来看 ,氏要早于姓而产生 ,早期的氏实际上与族同义 ,因为部落的形成要早于家族 ,在氏族社会 ,同一部落就是同一血亲 ,有一个共同的氏名 ,而在同一部落中 ,又有若干家庭 ,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标记 ,这就是姓。例《国语晋语四》云 :“司空季子曰 :……凡黄帝子 ,二十五宗 ,其得姓者十四人为十二姓 ,姬、西、祁、己、滕、简、任、荀…  相似文献   

7.
从触龙的“徐趋”说到古代的趋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战国策·赵策四》里讲了一个“触龙说赵太后”的故事。赵太后的丈夫赵惠文王死了,他的儿子赵孝成王继位。但孝成王还年幼,所以赵太后就临时掌管朝政了。而在她刚刚当权的时候,秦国就趁赵国还在办丧事的当口加紧了对赵国的进攻。赵太后就向齐国求救兵,齐国却提出了要赵太后的小儿子长安君做人质的要求,太后不肯。所有的大臣都极力地劝谏,太后还是不肯。事情正僵持着的时候,来了一个老臣叫触龙,说是要见太后。文章写太后怒气冲冲地等着触龙来劝谏,写触龙上殿之后慢腾腾地走,化了很长时间才走到太后的面前。文中就用了一个“徐趋”来描写触龙上殿以后行走的样子。  相似文献   

8.
《邯郸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刊登的李学勤先生的《赵文化的兴起及其历史意义》一文被《北京大学学报》2006年第2期“全国高校社科学报概览”摘编论点:邯郸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李学勤:《赵文化的兴起及其历史意义》指出赵文化的兴起与草原文化有关。在古代,赵氏作为一个宗族,其活动的地点始终与草原上的戎狄联系在一起。正是华夏文化和草原文化这  相似文献   

9.
《百家姓》过去是启蒙读本,在民间一直流传至今。然而,很少有人会想到《百家姓》中的前两句为什么按“赵钱孙李,周吴郑王”顺序来排列。其实,这八个姓的排列顺序还大有奥妙呢!民间有所谓“张王李赵遍地刘”的说法,意思是姓“张、王、李、赵、刘”这五个姓的人最多。《百家姓》的开头却是“赵钱孙李”,显然不是按某一姓氏人数的多少为序排列的。《百家姓》的作者姓名虽然已经无从考证了,但已知他是五代十国的吴越钱氏的子民。吴越的开国皇帝是武肃王钱鎏,公元932年他临终时告诫子孙们说:“子孙善事中国,勿以易姓废事大之初。”意思是要子孙们…  相似文献   

10.
《触龙说赵太后》出自《战国策·赵策》,这是一篇颇为著名的散文。文章的故事大约发生在赵孝成王元年(公元前265年),当时赵惠文王去世,孝成王即位,因当时孝成王年纪小,所以由赵太后执政。故事中的赵太后,《战国策》里也称“威后”,也就是惠文王的王后,孝成王的母亲。赵国正处在新旧交替之际,赵太后刚执政,国内动荡不安。秦国认为有机可乘,便发兵东下,一举占领赵国三座城池。赵国危在旦夕,  相似文献   

11.
《触龙说赵太后》开篇以“新”、“急”二字,恰如其分地写出了赵国面临的危机。公元前206年,赵惠文王殁。新君赵孝成王年幼,其母赵太后(即赵威后)垂帘听政。秦国乘赵之危,聚兵来犯,赵国无奈向盟国齐求救。齐王却按当时外交惯例提出:“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长安君乃赵孝成王弟弟,赵太后最小的儿子。太后对幼子过于溺爱,执意不肯让他去,甚至蛮不讲理地扬言:“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两个“必”字,活画出这对人为的矛盾几乎达到无法调和的地步。面对如此处境、如此心态的太后,要想向她进谏,委实困难重重,要想说谏成功,必须…  相似文献   

12.
阿Q的姓,不用说,自然是“赵”了,虽然他没有姓成。然而,要是问一句:鲁迅先生为什么要让阿Q姓赵而不让他姓别的,而且又让他姓不成呢? 读读《呐喊》《徬徨》两本集子,很有趣。里面有不少人物都姓“赵”。《阿Q正传》中的那个未庄封建势力的代表人物赵太爷和他的“真正的本家”赵司晨、赵白眼:《狂人日记》中的那个“青面獠牙”的赵贵翁,还有一条狗也是“赵家的”,《风波》中那个又矮又胖的地方一霸赵七爷等等。  相似文献   

13.
<正>一、探寻“氏”字起源,感受氏族文化1.指名读题,说说题目的意思。结合字源理解“氏”:从战国时期的文字看,“氏”像一根木杆,上面有样子怪诞的龙蛇状图腾,这是一个宗族的标志。“氏”字的本义是宗族的称号,这种称号在古时只有贵族才有,是宗族系统的符号,为姓的支系。古代女子称“姓”,男子称“氏”,姓氏是标示家族血缘的符号。  相似文献   

14.
王先林 《阅读与鉴赏》2007,(12):55-55,76
赏读《触龙说赵太后》,很容易为赵太后的“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一语所惊诧。“惊”的是赵太后怎说出这等市井话语,“诧”的是她身在其位,不谋其政。教参也就此界定她是一个顽固、专横的国君。教参归教参,试问一句,赵太后为什么要“唾”那些为国强谏的大臣,为自己招来骂名?走进文本,深入到赵太后的背后,会是怎样呢?  相似文献   

15.
姓氏是个人在社会生活中代表自身和家族的符号。在姓氏大国中国,见于文献的姓氏有5662个,可谓源远流长,内容丰富。其中最为奇特的是,“姓”和“氏”这两个字本身也各为姓氏。对于“姓”姓,清朝张澍《姓氏寻源》:“其人本无姓氏,因即以姓为姓。又或蔡公孙姓、射姓、丁姓之后,以名为氏。”南朝宋朝何承天  相似文献   

16.
古代姓氏谈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这是《屈原列传》开头的一句话.为什么屈原与楚同姓呢?上古有姓有氏,姓是族号,氏是姓的分支.《通鉴·外纪》说,“姓者统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就说明了这种情况.先秦时期,平民百姓是无姓的,只有贵族才有姓。战国以后,人们以氏为姓,姓氏合而为一.汉以后天子庶人都有姓了.如:《柳敬亭传》中,有“如优孟摇头而歌”一句.优孟是春秋楚人,“优”不是  相似文献   

17.
又如舜的家族姓妫,其后人封于陈国,因此以陈为氏,陈氏的一支又到了齐国,把陈写作“田”(陈、田在古代同音),又为田氏.齐国君主原是姓姜(姜太公之后).田氏篡夺了,从此齐国又被称为“田齐”,田齐君主后来称王,其子孙又以“王”或“王孙”为氏.由此可见,姓是固定不变的,而氏可以因时、因地、因官爵而改变.  相似文献   

18.
宋代是我国古代蒙学教育发展的新阶段 ,非常重视识字教学。宋代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 ,仍然采取集中识字的办法 ,沿用了前代的《千字文》 ,还编写了不少新的集中识字教材。在众多的识字教材中 ,以《百家姓》、《三字经》最为著名。《百家姓》是北宋初年流传开的。南宋王明清在详细考证了《百家姓》以后说 :编撰者“似是两浙钱氏有国(吴越国)时小民所著”。因为篇首的“赵、钱孙、李 ,周、吴、郑、王”等姓 ,都是宋初几个有关王室的姓。其中 ,“赵”姓居前位 ,是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的姓 ,是国姓 ;“钱”是刚刚归顺宋朝的吴越王钱氏 ;“孙”为…  相似文献   

19.
《百家姓》为什么“赵钱孙李”打头?《百家姓》是中国汉族姓氏总集,载有四百零八个单姓,七十六个复姓。为什么偏要把“赵钱孙李”放在前边呢?原来,《百家姓》是宋朝初年钱塘一个老儒编的。宋朝皇帝姓“赵”,“赵”姓便为国姓。钱塘属江浙,当时占据江浙一带的是吴越王钱俶,孙是他的正妃的姓。李是南唐后主的姓。于是,“赵钱孙李”便为头一句。后边的“周吴郑王,冯陈褚  相似文献   

20.
“丈夫”、“夫人”、“婚姻”在今天都是使用频率很高的词,意思也比较明了,但在古代汉语里,这些词的意思与现代汉语是有一些区别的。“丈夫”古代一般是指成年男子,如《触龙说赵太后》中的“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但有时“丈夫”也指还没有结婚的男子,如《越王勾践》中“丈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