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波 《语文知识》2003,(6):27-28
《风筝》是鲁迅在1925年写的一篇散文,收在散文诗集《野草》里。初读这篇文章的人,可能会有一种感觉,作者在文章中表现出来的沉重心情是不是有点渲染过分了?  相似文献   

2.
鲁迅《风筝》一文的主题是:反映了作者对亲情的淡漠乃至更广的人际关系的冷漠的绝望心理,反映了个体孤独的普遍性,作者由此表达出自己要在绝望和孤独中斗争的勇气。这一解读对理解鲁迅作品真实价值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①但我是向来不爱放风筝的,不但不爱,并且嫌恶他,因为我以为这是没出息孩子所做的玩艺。和我相反的是我的小兄弟,他那时大概十岁内外罢,多病,瘦得不堪,然而最喜欢风筝,自己买不起,我又不许放,他只得张着小嘴,呆看着空中出神,有时至于小半日。远处  相似文献   

4.
陈玉中 《现代语文》2003,(11):26-26
《风筝》是鲁迅先生写于上个世纪二十年代的一篇散文,它所闪现的“儿童教育”、“自我解剖”、“亲情温馨”及对“美好事物追求”等思想光芒,即使在今天仍不失其深刻的教育意义。文中的映衬艺术,也是匠心独运,值得细细品味。以“寒威”与“温和”相映衬。在文章开头的第一、二小节中,“我”由眼前“四面都还是严冬的肃杀,而出现于远处天空中一、二风筝的浮动,”联想到“故乡风筝时节”春光明媚的图画:天空,抬眼看见的是淡墨色的蟹风筝或嫩蓝色的蜈蚣风筝,耳边听见的是沙沙的风轮声;地上,杨柳已经吐芽,山桃也多吐蕾。这就使现实中严冬的“寒…  相似文献   

5.
北京的冬季,地上还有积雪,灰黑色的秃树枝丫权于晴朗的天空中,而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  相似文献   

6.
杨增华 《学语文》2004,(1):10-10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提问学生是否读过鲁迅的作品,然后请同学们欣赏文中的插图,并说说这个画面的内容(让学生自由发挥)。师:画面中有个小孩手拿着书,背对着热闹的场面,似乎对放风筝不感兴趣,这是为什么?带着这个问题我们来朗读课文。(板书课题)二、朗读练习,熟悉课文请同学们  相似文献   

7.
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课本选人了鲁迅的《风筝》这篇文章,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要理解它所蕴涵的深刻的思想意蕴,实非易事。众所周知,鲁迅的思想是极为深刻而复杂的。他的散文集《野草》中的所有篇目.可以说集中了鲁迅深邃而复杂的全部哲学思想,的确不易被人理解。因此,后世不少学  相似文献   

8.
从《我的兄弟》和《风筝》的文本异同中可探究《风筝》的创作真意 ,并联系兄弟失和一事以及厨川白村理论对鲁迅的影响 ,可以看出《风筝》的真意其实并非如李天明所说鲁迅对兄弟的“忏悔” ,而是曲折表达了他对周作人的怨恨之情  相似文献   

9.
曹津源 《现代语文》2003,(12):24-24
“军书十二卷”、“策勋十二转”、“同行十二年”与“壮士十年归”———这四句中的三个“十二”与一个“十”字都是虚数。习惯上这类数字都表示多的意思。“同行十二年”与“壮士十年归”两句中的“十二年”与“十年”都是说十多年的意思,如作实数理解,前后便矛盾不可解了。“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旨在强调木兰的父亲这次非出征不可;“策勋十二转”只是言木兰记功次数之多,也不能理解为木兰被提升了十二次。清人汪中作了一篇《释三九》,提出了三、九等虚数的用法法则,把前人有关数字问题的考证与争论都搞清楚了。古汉语中不但有“虚数…  相似文献   

10.
《风筝》是七年级上册中比较特别的一篇文章,由于其思想的深刻性和独特的意蕴,再加上时代的隔膜,学生理解接受起来有一定的难度。然而这篇文章因为包含着亲情的主题,而被编入了第五单元“亲情”单元当中。  相似文献   

11.
人教版小学语教材第七册第三单元是关于秋天的。导语是这样的:现在正是金秋时节。我们已经看到了她缤纷的色彩.听见了她美妙的声音,分享了她带给我们的欢乐。让我们随着课的学习,进一步发现她的美丽。感受她的美好,并用手中的笔,描绘我们心中的秋天。本单元共包括四篇课:9《古诗两首》10课《风筝》11《秋天的雨》12《听听,秋的声音》。[第一段]  相似文献   

12.
《追风筝的人》是21世纪最具影响力的阿富汗裔美籍作家卡勒德·胡赛尼的代表作。作品通过描写身处美国的阿富汗移民阿米尔的童年往事及其成年后对儿时过错的心灵救赎过程,揭示了阿富汗人民的真实生存状况及其精神世界的变化。本文从精神生态学的角度出发,解析阿米尔的精神生态困境及其根源,探讨阿米尔走出精神困境、重建精神家园的出路所在,从而挖掘出其深刻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一、教材分析 <风筝>是鲁迅先生的散文诗集,<野草>中的篇章之一.文章以风筝为线索,通过对风筝事件的叙述.深深地批判了封建旧式教育,作者对粗暴对待小兄弟的言行.作了深刻的反思,内心充满了深深的内疚.这是学生进入中学首次接触鲁迅的作品,作文的时间距今有些久远,对于学生们认识当时的社会,了解鲁迅,认识封建教育制度,是有难度的.  相似文献   

14.
《风筝》是鲁迅散文诗集《野草》中的一篇,从50年代开始,它就不断地被选入中学语文教材中,大概是因为鲁迅在其中宣扬的“儿童中心”的观点起了很大的作用,但从文化学解读理论的角度来讲,它也蕴含了“长者本位”、“长兄如父”等中国独特的文化因素。当然,这些文化因素中既有精华也有糟粕,应区另q对待。  相似文献   

15.
王莹 《山东教育》2005,(19):71-71
《纸船和风筝》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上册的一篇阅读课文。课文讲了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  相似文献   

16.
人教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凝聚了编的心血和智慧,是一套以全新理念打造成的深入贯彻素质教育的好教材。但是笔在使用七年级《语》上册教学的过程中,发现了一些疑点和错误,现录并分析如下,与诸同仁共同探讨,不妥之处还望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17.
教学内容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22课。  相似文献   

18.
教学内容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0课。 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19.
教学《风筝》一课,总能让人陷入无尽的迷惑与怀疑之中。鲁迅先生用冷峻的笔调,刻画出一幅让人窒息的画面,悲哀、肃杀、寒威、冷气。完全没有表现出兄弟亲情的那份温暖与安宁。学生们也因此会陷入这样的不解之中:毁坏一只风筝,至于如此愧疚吗?弟弟为什么不直接原谅他呢?  相似文献   

20.
风筝     
北京的冬季,地上还有积雪,灰黑色的秃树枝丫叉于晴朗的天空中,而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