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逆伦理称谓是极具表现力的称谓之一。属于语言应用中“得体”的范畴。这种称谓是为了表达强烈的憎恶、无奈、痛心、溺爱、尊敬或是某种复杂的感情而采用的违反人类通常的伦理的称谓。例如:  相似文献   

2.
人教版新课标五年级下册《松鼠》一文中出现了“驯良”一词,“驯”注音为第四声,可我们查找了1981、1985两个版本的《现代汉语词典》发现,该字读音为第二声,而且也没有注明该字有多音的情况。学生使用的《小学生多功能词典》中注音为第四声。在正音教学中我们年级组的老师们都是以《现代汉语词典》为依据,可课本上出现的这个字音不知道是不是有误?  相似文献   

3.
2012年《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中旬刊)第九期刊登了刘明辉先生的一篇文章《“指其一端”课文注解指瑕》。刘先生认为课文把“指其一端”中“一”解释为数字“一”是不确切的,应该理解为“全部、整个、所有”,这样才符合文章意、作者意。刘先生的主要理由:  相似文献   

4.
对《木兰诗》中的“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很多人把握不好“裳”字的读音,不知道读“cháng”,还是“shang”。我认为读“cháng”更妥当.  相似文献   

5.
吕内巧 《现代语文》2006,(2):108-108
泊船瓜洲。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相似文献   

6.
王文炎 《现代语文》2006,(3):113-113
林嗣环《口技》用简练精确的语言,绘声绘形,惟妙惟肖地记叙了一场精彩的口技,让人仿佛身临其境。作巧妙地用一“善”字作为“眼”,一字立骨,提纲挈领,使口技表演的“绝世奇技”得到了充分彰显。  相似文献   

7.
关于<泊船瓜洲>诗中"间"字的读音,有的认为当读阴平,有的认为当读去声.两种意见,各执一词,莫衷一是.认为读平声的,主要从诗的格律方面据理力争:而认为读去声的则主要是从意义的理解方面据理力争.  相似文献   

8.
9.
《学语文》2001年第6期所刊赵作俊《“江南草长”的“长”怎么读》一文(下称“赵文”),认为应读Zhang,并提出两点理由:“首先,读zhang,作动词用,取勃发生长意,具有动态感……读作chang,则为形容词,与‘短’相对,描写的只是一种静止不动、有形无神的景物,语意呆板乏味,表达效果就  相似文献   

10.
历岗 《小学语文》2009,(3):57-57
问:“布置好青布幔子和草把子”(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19课《草船借箭》),这句话中“草把子”应读“草把(bà)子”还是“草把(bǎ)子”?  相似文献   

11.
鲁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课本有节选自《淮南子·人间训》的一篇寓言,编者拟其题目为《塞翁失马》。节选的文段为:  相似文献   

12.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有一篇课文《木兰诗》文中有一个注释“胡骑”,解释为“胡人的战马”。并特别注音为“J&#236;”。  相似文献   

13.
在《口技》一文中,对“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句中的“惊觉”的注释,语文版注释为:惊觉(jiào),因惊吓而醒。苏教版教参注释为:惊觉(jiào),惊醒。觉(jiào),睡醒。人教版教材和教参均没有注释,只在参考译文中译为“被惊醒”。我认为读“jiào”不妥,和“觉”的意思不一致。因为,如果读“jiào”,即是指“从入睡到睡醒的过程”,“觉”属名词,如“睡了一觉”或“睡觉”,但这样翻译不符合原文的意思;根据文意“,犬吠”使得“妇人惊觉”,意为妇人因受惊而醒来,所以应读“jué”,“醒”的意思,觉”属动词。这样读音和意思就相通了。…  相似文献   

14.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二册中的<兰亭集序>,给"曾不知老之将至"的"曾"注音为z(e)ng时,一是指中间隔两代的亲属关系,如曾祖、曾孙;二是指人的姓.  相似文献   

15.
李汉荣先生的散文《山中访友》(人教版七年级上册)以构思新奇、想象力丰富见长,是一篇充满童心童趣、富有浪漫色彩的优美散文。 在这篇散文中,“我”“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走进山林,走到涧边,探访山中的众朋友,与大自然中的古桥、树木为友,与他们互诉心声,展现了一个如诗如画的童话世界。  相似文献   

16.
《小学语文》2010,(10):55-55
问:《老人与海鸥》(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21课)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话:“他背已经驼了,穿一身褪色的过时布衣,背一个褪色的蓝布包,  相似文献   

17.
历岗 《小学语文》2007,(3):43-43
问:《古诗两首》(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17课)中的《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诗中“疑是银河落九天”的“疑”,有的老师说是“怀疑”的意思,还有的说是“好像”的意思。究竞应该如何解释?  相似文献   

18.
19.
张刚 《文学教育(上)》2010,(12):103-103
清朝林嗣环的《口技》是一篇绝妙的记叙文,多年来一至为人们所推崇,究其原因是它具有异彩绽放的三美。  相似文献   

20.
华皖平 《学语文》2013,(6):65-65
2012年秋学期,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课本中出现了一些变动。其中第四单元的《化石吟》中增加了对“肉体虽早已腐朽化为乌有”一句中“乌有”的解释,并将“乌”字解释为“同‘无”’。同时,本单元中选自蒲松龄《聊斋志异》的《山市》一文中,将“既而风定天清,一切乌有”中的“乌”字注释删去,换成了“既而”的注释。而此前的注释也是将“一切乌有”中的“乌”解释为“同‘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