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通过分析鲁迅小说中的故乡意象来简单地探讨鲁迅的故乡情结。鲁迅对故乡没有什么好感,但是又割舍不下的故乡情,最终产生了生存的不定感和孤独感。本文就以此来分析鲁迅的这种剪不断理还乱的复杂的故乡情结。  相似文献   

2.
比较鲁迅和契诃夫小说中的“忧郁情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鲁迅和契诃夫的小说创作在环境、人物、终极指向等方面都表现出较浓烈的“忧郁情结”。由于外在与内在的差别,他们的“忧郁情结”的程度有强有弱。“忧郁情结”与作家主体同客体的反差有关,优秀作家大多具有“忧郁情结”,它是世界学中的一个独特现象。  相似文献   

3.
王飞 《文教资料》2007,(17):72-74
鲁迅小说有着浓厚的“寻路情结”,透过各式各样的人生道路的展示,寄寓着浓厚的人道主义情怀。正是由于拥有多层面的“寻路情结”和多角度的“心路叩问”,鲁迅的小说才有可能穿越时空,成为全人类共有的文化传承。  相似文献   

4.
鲁迅乡土小说的民间文化情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鲁迅乡土小说的民间文化情结不仅体现在他对国民性批判的视角与指向上,同时也体现在他对民间文化中的民主性、原发性因素的挖掘与发扬上.批判与眷恋、决裂与回归等复杂情绪都从他对农民形象的深度刻画、对乡村纯朴人伦关系的诗意描绘与对童年的深情回忆之中表露出来.  相似文献   

5.
华夏传统文化追求纵情山水、放歌万物的"天人合一"的生命境界,实质上就是尊崇人类本体的自由、澹泊、恬适的愉悦感悟。然则鲁迅小说之所以具有鲜明的民族文化特色正是与其散见于文艺作品中的大量的民俗描摹的点睛之笔密切关联,从而始终洋溢着温馨、浑厚、凝重、典雅的富有时空震撼魅力的审美韵味。  相似文献   

6.
意识流手法是鲁迅小说中又一种技巧,鲁迅运用的这种技巧来源于俄国现实主义,而非传统意义上的西欧的意识流.鲁迅小说中的意识流很有自己的特色,它跟中国传统现实主义写作手法很好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了独具持色的"鲁迅式的意识流".  相似文献   

7.
看客是鲁迅小说中独特的形象,鲁迅通过对看客的描写与刻画,暴露了国民的病态,揭示了国民病根之所在。文章用扫描的方式研究和探讨了它的存在方式,外在特征和精神特征,从而揭示出看客存在的历史根源和深刻的悲剧意蕴。  相似文献   

8.
有许多的中学生朋友来信询问,“鲁迅小说中的我是不是就是鲁迅自己?”这个问题我们不能简单地回答是或不是。鲁迅小说中的“我”有些有他自己的故事,有些则未必,而有的并非以“我”出现的人物则又有鲁迅的影子,但无论哪类作品,鲁迅的小说都有他自己鲜明的个性、特色。下面就从叙述、故事、“意思”(鲁迅语)三个方面加以说明。[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蔡奋琪 《甘肃教育》2009,(17):61-61
在鲁迅小说的人物画廊里,作者浓墨重彩地描绘的主要人物,使读者终身难忘,然而,读者却容易忽略那些简笔勾勒、在作品中居于次要地位的“配角”。其实,鲁迅对待配角的态度和塑造配角的手法给我们提供了创作的宝贵经验。当然,配角在作品中是处于次要地位的。但这并不意味着作家对配角不重视。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诗人海涅说:“在一切大作家的作品里根本无所谓配角,每一个人物在他的地位上都是主角。”  相似文献   

10.
鲁迅小说世界中的家族文化情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鲁迅的小说集<呐喊>、<彷徨>中流露出的家族文化情结是矛盾的,具体表现在他塑造的诸多经典人物形象身上,充满了情理对立的悖论式存在:即对家族既依恋又背叛;既寄予希望又绝望;既出走又回乡.正是由于鲁迅独特的家族文化情结,透视出作家反思批判家族文化的复杂意绪,形成其小说世界的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11.
杜国进 《学语文》2006,(3):16-16
鲁迅的小说创作为中国现代文学树起了一块里程碑。其里程碑的意义源于小说对国民弱点的揭示和强烈的反封建的意识,当然也包括他那纯熟而多样的艺术表现手法。对于鲁迅小说的艺术手法,人们津津乐道于他的现实主义手法,而往往忽视了他的浪漫主义手法和象征主义手法。这里,我想谈谈鲁迅小说中的象征主义。  相似文献   

12.
意识流手法是鲁迅小说中又一种技巧,鲁迅运用的这种技巧不源于俄国现实主义,而非传统意义上西欧的意识流。鲁迅小说中的意识流很有自己的特色,它跟中国传统现实主义写作很好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了独具持色的“鲁迅式的意识流”。  相似文献   

13.
鲁迅倡导用新文化运动的时代精神,用"民主与科学"的思想教育民众,提高民众的觉悟。鲁迅的鞭笞国民性的小说,色调灰暗,格调低沉,冷眼看世界,流露末日情绪,他的取材特点,"取自病态社会,揭出病痛,引起疗救的注意"。本文就鲁迅小说中的"国民性问题"做了相关探讨。  相似文献   

14.
本文作者实践钱理群教授“投入式”阅读的先进理念,在鲁迅小说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走进小说文本,让鲁迅小说中的形象融入学生的生命体验。文章从四个方面阐述“投入式”阅读教学的探索成果:一、在文本诵读中感知小说的时代氛围;二、在细节品味中鉴赏小说的人物形象;三、在人物比较中把握作者的立场态度;四、在多种关联中加深理解小说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鲁迅的小说具有十分浓郁的民俗色彩,他在乡土小说中着力描述浙东的具有普遍性和重要性的社会民俗现象,他的乡土小说具有浓郁的民俗色彩和乡土气息。无论是小说中的人物的起名、人物的服饰打扮,还是小说申描写的婚葬习俗、节日庆典礼仪等都具有浓郁的乡土和民俗气息。  相似文献   

16.
鲁迅小说中的月亮,是鲁迅创作的又一具有稳定意义的意象。月亮作为自然景物,鲁迅将它寄托了深刻的含义。月亮出现在黑夜,他将美好的月亮与黑暗的社会环境写在一起,形成鲜明的对比,经过独自长期苦闷的探索,将久久的积蓄喷发出来,化成一条岩浆长河,隐藏着鲁迅灵魂深处的秘密,蕴涵着独特的美学内涵和艺术作用。  相似文献   

17.
鲁迅是现代“隔膜”主题小说的开创者,其基本含义大体有三个层次:一是表现人们之间的“情意不相通,彼此不了解”;二是由情意不相通,不了解所引起的冷漠、冷淡等人与人之间的缺乏基本的关爱同情;三是它进一步发展所表现出的漠然视之、无动于衷或麻木不仁的冷酷和残忍等,在揭示“隔膜”杀人的同时,主要在于构建人与人之间情感相通,真情互爱,和谐共生的社会生活环境,这也是鲁迅“隔膜”主题小说给我们当下的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8.
鲁迅作品对于浙东民俗的描写的特点是横截面剖析与整体观照相结合;独特的地方风味与深刻广泛的历史文化批判相结合;民俗中心意象与典型的民俗生活场景的结合.这些特点决定了鲁迅小说的民俗描写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并产生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9.
鲁迅小说中所塑造的狂人母亲、祥林嫂、单四嫂子、夏四奶奶、华大妈、女娲始母等一系列母亲形象建构了独特的母亲意象群落。此意象不仅涵融了深广的历史化内蕴,又浸透了创作主体深层内心的复杂意识,表现了鲁迅小说创作的几个重要母题。  相似文献   

20.
鲁迅小说形式多样,富有创新精神。茅盾曾盛赞鲁迅:“《呐喊》里的十多篇小说,几乎一篇有一篇的新形式。”譬如,“重复”这一修辞格,在数量不多的鲁迅小说中,却屡见不鲜,而且在有的短篇中,某一句话,或某一个细节,竟几次重复。如《狂人日记》:“这是他们娘老子教的!”“这一定是他娘老子先教的。”这两句重复,旨在揭示封建礼教这个病毒已蔓延、渗透到整个社会的机体!“你们可以改了,从真心改起!要晓得将来容不得吃人的人,……”。这两句可算是反封建宣言,是“文眼”,重复是起强化、渲染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