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篇作文好的结尾,要么快刀斩乱麻,干脆利落;要么情深意旷,余味绵长,要么激情励志,士气高涨。总之,要言简意赅,能让读者掩卷沉思,频频颔首。我们在此以课文为例,谈谈一些文章的结尾形式,或许于我们写作文时如何结好尾有所裨益。 1.议论抒情式。即结尾对文中所叙人物或事件发表作者的看法,抒发作者的情怀,让读者产生情感共鸣和切肤之体验。这种结尾往往是全文的点睛之笔。如《一件珍贵的衬衫》,其结尾  相似文献   

2.
结尾是文章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文章的内容、结构有着密切的联系。好的结尾既能适时收束全文,又能深化主题,给读者以强烈的感受,无穷的回味。虽然文章结尾方法多种多样,但仍然可以引导学生从课文中学习几种常见的结尾方法。一、自然式结尾。就是事情记叙完了,文章随之结束,不必另写结尾。如《董荐瑞舍身炸暗堡》,这篇课文记叙了我军解放隆化时的一个战斗场面,由于敌人的暗堡封锁了我军前进的道路,能否顺利解放隆化,取决于能否炸掉暗堡。课文围绕这个中心,在详细描写董荐瑞如何炸暗堡后,这样结束:“巨大的响声震得地动山摇,前进…  相似文献   

3.
赵红 《现代语文》2010,(12):53-55
在现行初高中语文教材中,略读课文大约占了所有篇目的1/3,数量是相当大的。但是,略读课文的教学却往往出现问题。一些教师要么像处理精读课文那样滔滔不绝,口若悬河,灌输“有方”;要么如蜻蜓点水一般只点课文要点,让学生知道内容大略;要么布置一些练习题、思考题让学生自行解决了事;更有甚者,直接将略读课文弃之课外。  相似文献   

4.
《乡下人家》(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是一篇如诗如画的优美散文,全文共7个自然段,前6个自然段各写了一幅迷人的风景画,相互之间在内容上以并列为主,难以进行合并归属。许多教师教学时便抓住课文结尾中总结性的话来演绎前面的内容,结果,要么平均用力,要么显得零乱。细读文本,可以发现课文第2自然段有与众不同之处,在这个自然段中,两个“还”的出现值得注意。  相似文献   

5.
陈洁 《中小学电教》2010,(2):125-125
<正>一、忌开头结尾过繁或过简许多考生未认真审题也不列提纲或打好腹稿,结果仓促提笔成文。这样,要么离题万里,要么多重角度切入造成叠床架屋,开头结尾十余行乃至几十行,或者不点题旨地一  相似文献   

6.
郭启惠 《今日教育》2007,(1S):43-44
笔者经常到学校听课.发现很多小学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都不重视课文的思考练习题(包括课文后的思考练习题和课文中“学习伙伴”提出的问题)。他们对思考练习题的态度是:要么备课上课置之不理.要么只选用一两道题.要么就作为课后作业来处理。这样一来,教材编写者精心设计的思考练习题就失去了价值。如何充分运用思考练习题.是当前阅读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正>叶圣陶先生说:"文章结尾最忌的是真个完了。须要文字虽完了而意义还没有尽,使读者像咀嚼橄榄,已经咽下去而嘴里还有余味,又好像听音乐,已经到了末拍,而耳朵里还有余音,那才是好的结尾。  相似文献   

8.
很多语文教师没有教材处理的能力与习惯,课堂教学中的典型状况是:从课文开头问到、讲到课文的结尾. 这样的教学,平均用力,处处解读,肯定是低效的教学. 所谓“教材处理”,就是对课文教学内容的“处理”;即对课文教学内容与部位的选择与利用.所谓“教材处理”,就是安排什么样的内容来进行教学,就是最好安排什么样的内容作为教学的抓手.  相似文献   

9.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如果说多样化式的“导入”是成功的一半,那么,充满情趣、耐人寻味的结尾,必使一节课得到升华,结尾部分的教学,重在归纳、深化新授知识,贵在知识的延伸和运用。抓住教材特点,巧妙地处理课堂结尾,可使学生对课文学习乐而不疲,课堂教学也能达到“课虽终、趣不尽”的境界。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小学语文教材的特点和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小学语文课大致有如下几种结尾方式。  相似文献   

10.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如果说多样化式的“导入”是成功的一半,那么,充满情趣、耐人寻味的结尾,必使一节课得到升华,结尾部分的教学,重在归纳、深化新授知识,贵在知识的延伸和运用。抓住教材特点,巧妙地处理课堂结尾,可使学生对课文学习乐而不疲,课堂教学也能达到“课虽终、趣不尽”的境界。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小学语文教材的特点和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小学语文课大致有如下几种结尾方式。  相似文献   

11.
文章的结尾和开头一样,没有固定的格式。但结尾的方法,并非是不可捉摸的。下面几种结尾的经验和方法值得同学借鉴。一、概括全文。如课文《美丽的小兴安岭》,用“小兴安岭是一座巨大的宝库,也是一座美丽的大花园”结尾。这个结尾概括了全文内容,给读者留下了鲜明的印象。二、交代结果。如课文《飞夺泸定桥》的结尾:“红军的主力渡过了天险大渡河,浩浩荡荡地奔赴抗日的最前线。”这就交代了事情的结果,从而结束全文。三、写出感受。如课文《马》,作者在记叙了他和弟弟一起赶着一匹拉着重载的马,在雨夜泥泞中赶夜路的经过后,在结尾时写道:“我…  相似文献   

12.
记事记叙文的结尾1.自然式结尾。事情记叙完了,结果也出来了,文章也就结束了,这就是自然式结尾。如《游笔架山》的结尾:太阳偏西了,我们也有点累了,便一起乘车,带着在笔架山游玩的快乐,踏入归途……2.总结式结尾。事情记叙完了,总结一下收获,常用递进关系的复句来说说自己的收获或感受。比如《记一次有趣的蛋壳实验》的结尾:这  相似文献   

13.
好的文章结尾能揭示主题,让人回味无穷,引人深思,增强艺术魅力。小学语文课本中的许多课文在结尾的处理上很有特色,值得品味。根据课文的结构特点,可归纳为以下几种类型。一、总结式这种结尾的形式较为常见,作者在叙述完事情后,加以归纳、总结,给人以一种完整的印象。如《伟大的友谊》的结尾,作者写了马克思和恩格斯在生活和工作上建立了伟大的友谊,最后着重提示了一下,在这种基础上,他们创立了伟大的马克思主义,突出了课文的中心。二、号召式这种形式在议论文中经常出现,如课文《为人民服务》的结尾:“……村上的人死了,开个追悼会,用这样…  相似文献   

14.
实施《课程标准》后的小学语文教材,每个年级均编排有介绍自然现象、科学技术、生活知识等方面的课文,让小学生了解这些基本常识,毋庸置疑是必不可少的。这类课文常识性课文,要么是人物化,要么是散文,要么是童话……应该说,可读性还是比较强的。然而,时至今日,很多教师在教这些常识性课文时,还是简单地上成了常识课,仅仅停留在知识的层面,失去了语文教学的味道,这显然与编者的初衷是背道而驰的。如何避免把这种现象,让常识性课文绽放出语文教学风采呢?下面,以语文出版社S 版二年级上册的课文为例,谈谈如何把常识性课文上成洋溢着浓厚语文味的一些见解。  相似文献   

15.
课后练习题是教材编者针对课文自身特点设置的知识、能力训练点和教学的重难点,是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对课后题的教学处理却不尽如人意。要么题题落实,浪费时间;要么略讲一二,一笔带过,课后题无形中成了课文的尾巴甚至累赘,失去了其让学生思索、领悟的独特价值。  相似文献   

16.
<正>初中语文统编版教材每个单元都安排了一两篇自读课文,教材这样编排旨在让学生把教读课文习得的方法用于自读课文的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语文素养。但在语文教学中,不少教师并没有认清自读课文的作用,要么像教读课文那样详细分析,要么让学生随便读读不作任何要求。这背离了编者意图,我们必须处理好自读课文的教学。一、掌握自读特点,正确处理关系自读课文是教读课文的延伸,是对教读课文所掌握方法的实践和巩固。二者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关系,不能小觑自读课文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许多老师只重视精读课文的教学,对略读课文的教学研究甚少,不能很好地把握它的特点。在实际的教学中,往往出现两种倾向,要么与精读课文的教学没有什么区别,字词句段、篇童结构,面面俱到、精雕细琢;要么就轻描淡写、囫囵吞枣,一读带过,学生根本没有留下什么印象。那么,略读课文教学的目标究竟是什么?教学中又如何体现它的教学特点呢?下面谈谈对略读课文教学的一些认识。  相似文献   

18.
结尾是文章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人强调文章“起要美丽,中要浩荡,结要响亮”,叶圣陶先生也曾经说过:“结尾是文章完了的地方,但最忌的却是真的完了。也就是说:好的结尾应该如撞钟,虽然已经戛然而止,但文章那美好的意境、感人的细节、别致的写法、优美的语言,却深深地印人读者的脑海中,令其回味无穷。同开头一样,好的结尾可以使你的文章达到“回眸一笑百媚生”的奇效。近代文学家、翻译家林纾说:“为人重晚节,行文看结穴。”可见文章结尾用“画龙点睛”来形容不足为过。如何使自己文章的结尾为自己的文章添彩?  相似文献   

19.
长久以来,由于略读课文不列入考试范围,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许多教师只重视精读课文的教学,对略读课文的教学研究甚少,因而不能很好地把握它的特点。在实际的教学中,往往出现两种倾向,要么与精读课文的教学没有什么区别,字词句段、篇章结构,面面俱到、精雕细琢;要么就轻描淡写、囫囵吞枣,一读带过,学生根本没有留下什么  相似文献   

20.
根据事物和人物的特征或与其相联系的因素来命名,是一种趣味性很强的语文活动。命名表达,要么直叙特征、要么曲语寓趣,要么引经据典、要么运用修辞等,要求语言简洁充实,有力严谨。在命名过程中,可以看出一个人观察思维、概括思维、想象思维、创新思维的能力和鉴赏审美的水平,或者说可以看出一个人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和输出信息的综合能力。由此,我尝试运用了“命名”方式进行阅读教学。1、给课文景点命名在教学以景物为题材的课文时,我引导学生改造课文结构,加工整理内容,通过给景物命名,深入领悟景物的特点。如教学柳宗元的《小石潭记》,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