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九、本质分析一篇文章,如果不仅能帮助人们认识某种事物或某些事物的具体情形,而且还能告诉人们该事物为什么会是这样的根本原因,那么,就应该说这是篇高质量的文章。如果一篇文章只停留于记录或罗列现象,而不去说明和解释现象;只限于帮助人们“知其然”,而不能帮助人们“知其所以然”,那它就不能被看作是高质量的。因为决定文章质量的高低,关键在于是否揭示出事物的本质,能否给人以深刻的认识。  相似文献   

2.
实质即本质,现代汉语词典对其这样解释:“指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决定事物性质、面貌和发展的根本属性。事物的本质是隐蔽的,是通过现象表现的,不能用简单的直观去认识,必须透过现象掌握本质。”历史现象纷繁芜杂,有真象也有假象,透过现象看本质并不是很容易的事,因此,许多学生遇到“实质”问题往往会出错。笔者就关于实质的三种设计与解答方法,提出己见,以抛砖引玉。关于“实质”的设计有三个层次,第一种是直接设问,即实质“是什么”。这种问题的解答难度相对较小,可用逻辑思维方法去做。例如:欧共体的实质是A.资本主义自由竞…  相似文献   

3.
陈酿源 《海南教育》2008,(6):145-145
本文就如何进行概念教学谈一点肤浅之见。 一、必须重视物理概念教学概念是人类思维的一种形式,人们借助于这种形式认识客观现实的各种事物、现象的一般的、本质的特征。概念是以表象为基础。概念是一种思维形式的“集合”,是反映一定范围内的现象,将随着人类认识的发展,而不断深化、充实。  相似文献   

4.
王庆 《现代语文》2006,(4):35-35
在语文教学中存在这么一种现象:由于受传统观念的束缚,教师在引导学生赏析文学作品时往往存在着片面性。特别是感知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时。有时不能结合作品创造的典型环境去认识人物形象,更不能从多侧面去理解人物,而只是简单机械地把人物分为“好的”和“坏的”两大类。这样就难免会陷入肤浅、不能客观分析人物形象的误区。  相似文献   

5.
本文就如何进行概念教学谈一点肤浅之见。 一、必须重视物理概念教学概念是人类思维的一种形式,人们借助于这种形式认识客观现实的各种事物、现象的一般的、本质的特征。概念是以表象为基础。概念是一种思维形式的“集合”,是反映一定范围内的现象,将随着人类认识的发展,而不断深化、充实。  相似文献   

6.
“相互作用”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范畴。恩格斯指出:相互作用是我们从现代科学的观点考察整个世界时首先遇到的现象,“当我们深思熟虑地考察自然界或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相互作用不仅是一种现象,而且是一切事物和现象产生与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恩格斯引用黑格尔的话说:“相互作用是事物的真正的终极原因。我们不能追溯到比这个相互作用的认识更远的地方,因为正是在它背后没有什么要认识的了  相似文献   

7.
词义和概念的关系“词义”是说话人和听话人对于现实中的事物、现象或事物、现象间的关系共同理解的词的内容。如果从逻辑的角度说,就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现象或这些事物、现象间的关系,经过多次观察和体验,对它们的本质属性逐渐有了明确的认识,在头脑中建立起对该事物、现象或关系的“概念”。这“概念”必须用词固定下来或表现出来。由此可知,所谓“词义”也就是指词(或词组)  相似文献   

8.
地理学的突出特点是区域性和综合性。现行的初中地理教材,区域地理是最基本的内容,在讲述区域的地理环境或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时,常出现罗列地理事物,堆砌地名的现象,重“地”不重“理”即使讲“地”,也常常孤立地讲一些地理现象或地理事物,忽视了地理现象地理事物之间的综合联系,不注重认识综合联系所表现出的规律。这样便难于引导学生建立地理知识的整体结构,不利于发展学生的智力,学生不能举一反三,闻一知十,只能靠死记硬背来完成学习任务。要改变这种状况,就必须充分认识地理学的综合性特点,注重引导学生建  相似文献   

9.
专家研究发现:儿童所认识的周围世界不是以学科的形式出现,而是综合的、整体的自然事物或社会现象。小学是儿童由原始地认识世界向科学地认识世界过渡的起步阶段.课程适度综合更符合儿童认识事物的特点,更有利于儿童认识能力的渐次发展。小学科学课作为综合性课程的“典型代表”,学科学习必然走向综合化。  相似文献   

10.
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我们可以看到这样一个普通的现象:很多学生对着作文命题无话可写;即使是自由命题,写起来也大多内容空洞,或文不切题。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而且长期以来又得不到根本解决呢?归根结底,小学生还是缺乏认识事物的能力,对应该写什么,什么内容可以写的问题没有弄清楚。所以他们对周围发生的诸多事物“看不见”,  相似文献   

11.
所谓思辨能力,指一个人对事物的思考辨析能力。目前学生审题能力不强,认识事物片面肤浅,而高考作文要求却有所提高。下面我想结合《考试大纲》写作部分中的三项要求——“符合题意”、“深刻”,“有创新”,谈谈个人的看法。  相似文献   

12.
乌申斯基曾经说过:“比较是一切理想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比较是人们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基本思维形式。是人们认识、鉴别事物的一种方法。它能够反映事物的本质属性,揭示事物的相互关系和差别。不管是自觉还是不自觉,只要处于思考状态。都会与比较有缘。概括起来说,“比较”有两层意思:一是“比”。即要将两种事物或材料放在一起;二是“较”,它有“相竞”、“比照”之意。通过比较,求同存异。鉴别选择。  相似文献   

13.
在很多形式逻辑教材中,都有专门的章节讲假说。显然,人们注意到了这种思维形式在科学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认识是一个逐步深化的过程。这种认识总是受着实践水平、占有材料、思维能力、研究方法的限制,因而往往难以一下子就认清事物的本来面目。特别是事物的规律性和因果联系,不是凭着人的感官能够直接认识的。在社会实践中,对于一些未能解释的现象或者一时不能解决的问题,就会产生疑问,想知道“为什么”,因此往往去搜求种种理由来试图说明某一现象或某一问题。这个时候的想法是很初  相似文献   

14.
一、训练项目推进思维二、训练导论客观世界是不断变化发展的,做为客观世界认识主体的人类,对于客观世界的认识,也要经过一个由肤浅到深刻、由现象到本质的发展过程。但是,由于受到时间、地域或主观意识、文化素养等方面的局限,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难免会有很多肤浅、不足甚至失误的地方,所谓“推进思维”,就是指在前人或自己对客观事物初步认识的基础上,做进一步深入、独到的分析与思辨,求得更加接近问题实质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一般分两种情况:一是人们在对客观事物已经具有了一般的认识,或产生了某种印象或确定了认识和解决问题的大致方向之后,深入到认识客体的内部,进行更深一层的“特殊化”的分析,尽量做到使某一  相似文献   

15.
教育叙事:数三角形的认识封闭及其突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如果认为某些知识(或某种方法)不能用来解决当前的问题,而实际上却是可以解决的,那么我们就把这种现象称为认识封闭现象,又将这种“把不会当不能”的认识称为封闭认识.下面,我们来具体分析一个认识封闭现象.  相似文献   

16.
考试大纲对高考作文发展等级中的“深刻”作了界定,即“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观点具有启发作用”。依笔者浅见,关于“深刻”的具体内涵分别指向认识对象本身、认识对象与其他对象的关系、认识对象的发展走向。“透过现象深入本质”就是要求我们拨开假象的迷雾,穿透表象的藩篱,用思想之手挖掘潜藏在纷乱现象背后的事物的本质属性和特点。“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则要求我们研究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  相似文献   

17.
说“两句话”,用“两手抓”──略论邓小平思想方法的全面性蒋文彬任何事物和过程都是矛盾的统一体。人们认识事物,就是去分析事物的矛盾。列宁说:“事物(现象等)是对立面的总和统一。”①“统一物之分为两个部分以及对它的矛盾着的部分的认识,是辩证法的实质。”②...  相似文献   

18.
刑罚的本质     
事物的本质是内在的,具有隐蔽性,需要透过现象来认识。同时,现象又是复杂多变的,既有反映事物本质的真象也有不能反映事物本质的假象。这就势必导致人们对事物本质认识出现误差或多样化,但是事物的本质只有一个。因此刑罚的变化必然引起学者们对“刑罚本质”的不同看法,本文试图通过对目前关于刑罚本质的几种观点进行阐述、比较、分析,从而得出笔者认为较为科学、合理的刑罚本质观。  相似文献   

19.
“眼睛是心灵的窗口”。科学研究表明:人们所获得的信息约80%是通过眼睛获得的。盲生由于视觉障碍,对于事物的本质属性往往缺乏足够的认识,对事物概念的形成基本上滞留在感知阶段,对事物的认识常常表现出强烈的行为障碍性,表现出知之不深、知之不真的“盲人摸象”现象。  相似文献   

20.
<正>量感,就是在脱离测量工具的环境中,仍能对事物属性的计量作出合理判断的能力。量感的核心内涵,可以解读为三个关键词:1.直观感知:“对事物的可测量属性及大小关系的直观感知”;2.选择:“针对真实情境选择合适的度量单位进行度量”;3.估计:“合理得到或估计度量的结果”。认识事物是从认识事物的属性开始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