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抠门儿”,《汉语大词典》释为“方言,吝啬”,《现代汉语词典》释为“(方)吝啬”,《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释为“【济南】吝啬”。“抠门儿”为什么会有“吝啬”的意思呢?这要从“抠门儿”的“门儿”谈起。  相似文献   

2.
读罢《语文教学之友》2008年第1期刘建平老师的《“万顷”之湖怎有“静影沉璧”》一文后(以下简称“刘文”),对文章观点归纳有三:1.“因受风力、水流、船只等外界因素的影响,即使在无风的时候,湖面上也总是碧波荡漾”,“洞庭湖的湖面上永远也照不出一个完整的月亮”。  相似文献   

3.
汤广文 《学语文》2006,(4):44-44
近日笔者在阅读《名作欣赏》(2003年第8期)时,其中有一篇分析《陈情表》艺术的文章《感天动地赤子情》,作者把《陈情表》中“舅”释为“母亲的兄弟”或“妻子的弟兄”不一样,“舅”能否释为“外公”?  相似文献   

4.
陈丽君 《语文知识》2006,(11):32-32
“觊觎”,《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释为“希望得到(不应该得到的东西)”。王力《古汉语词典》释为“非分的希望或企图”。所引例子为:“是以民服事其上.而下无觊觎。”(《左传·桓公二年》)“群凶觊觎,分裂诸夏,率土之民,朕无获焉。”(《三国志·魏书·武帝纪》)可见,“觊觎”是一个贬义词。  相似文献   

5.
<正>"静影沉璧"一词出自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教材《二泉映月》,学生在阅读时较难理解。王文丽、王崧舟、薛法根三位名师依据学情,运用多种方式解词,使"静影沉璧"成为学生心中诗意、醇美的独特风景。【片段一】(王文丽)师:对于"静影沉璧",你是怎样理解的呢?  相似文献   

6.
人教版语文课本八年级上册收录了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教师用书》(人教版)将“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译为: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戴跟桃源外面的人完全一样。显然,将句子中“如”释为动词“像……一样”。笔者认为这样理解不妥,有待商榷。  相似文献   

7.
《鸿门宴》中“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中的“胜”字,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将其注音为第一声sheng,释为“不胜,禁不住,禁不起”。然查阅《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发现“胜”字分列三条目以释意,  相似文献   

8.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五册《阿房宫赋》有一句“钉头磷磷”,编者在课本222页注释为:“[磷磷]水中石头突立的样子。这里形容突出的钉头。”该注的依据,大概是来自刘桢《赠从弟三首》:“泛泛东流水,磷磷水中石。”《辞海》注:磷磷,水中见石貌。音为阳平(línlín)。课本注者以为是石头突立水面之貌。其实,“水中见石”是言水澄澈,石可见,不是水中石头突立的样子。刘诗亦有所本,《文选》此句李善引《毛诗》曰:“杨之水,白头磷磷。”毛苌传曰:“清澈也。”由此可见,把“磷磷”释为“水中石头突立的样子”似不妥。“磷磷”…  相似文献   

9.
《赤壁赋》一中有“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一句,在人教版高中《语》第四册《教师教学用书》中译为:“只是像蜉蝣一样寄生在天地之间,渺小得像大海中的一颗谷粒。”很显然,这里编将“粟”释为“谷粒”。我们若细加分析,就不难发现该解释有些欠妥:大海中怎么会有谷粒呢?这样翻译不大合乎情理。[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吕秋艳 《语文知识》2006,(12):25-25
《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将“明目张胆”释为“形容公开地大胆地做坏事”.明显含贬义;《辞海》将其释为“谓有胆有识,敢作敢为”.则又明显含褒义。可见这个成语的感情色彩从古到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相似文献   

11.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于是中国古典诗词中水的形象无处不在:“一夕小敷山下梦,水如环佩月如襟”(杜牧《沈下贤》),“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自居易《暮江吟》),“三山半落青山外,一水中分白鹭洲”(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干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颇州”(温庭筠《梦江南》),“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韦庄《菩萨蛮》),“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冯延已《谒金门》),  相似文献   

12.
张琼 《文学教育(上)》2009,(12):148-148
《孟子·梁惠王上》中“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的“检”,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寡人之于国也》)释为“检,约束”。据此义注释本还有:  相似文献   

13.
人教版新编高中《语》第四册《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中有“奉十斋”的说法.编释为“尊奉佛教的十条戒律,其中包括不说谎。这里指信佛吃素”(见课本第104页注解④)。将“十斋”释为“十条戒律”,我们以为不妥。  相似文献   

14.
沈文田 《语文知识》2005,(10):31-31
张溥的《五人墓碑记》一中有这样一句:“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日颜佩韦、杨念如、马杰、沈扬、周元.即今之倮然在墓也、”对句中的“僳然”一词.人教版高中《语》第二册释为“聚集的样子”,朱东润主编的《中国历代学作品选》释为“相并相集貌”,阴法鲁主编的《古观止译注》释为“堆积的样子”?结合全来看,笔认为这些解释都不够贴切.  相似文献   

15.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隆中对》中有这样两句话:(1)“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2)“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对这两个句子,《教师教学用书》是这样翻译的:(1)“诸葛孔明,是卧龙,将军难道不愿意见他吗?”(2)“这大概是天拿它来资助将军的,难道将军没有夺取它的意图吗?”这里,显然译者是将“岂”字译作“难道”或“难道不”、“难道没有”了,  相似文献   

16.
再说,即便干脆将“时时”解作“有时候”,也还是不妥。“时时而间进”译成“有时候偶然进谏”显得重复累赘。既然“时时”释为“不时”或“有时候”均有问题,当别求别解。《辞海》和郭锡良等编写的《古代汉语》都认为“时”可通“伺”,是“伺候、等待”之意。《论语·阳货》:“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庄子·人世间》:“(养虎)时  相似文献   

17.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人民教育出版社《语文》八年级上册)一文中有一句“遂迷,不复得路”。其中的“遂”字。教科书上解释为“终于”。而与之相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中对这句话的翻译为“竟然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显然,在这里是把“遂”解释为“竟。竟然”了。“终于”与“竟然”意思截然不同。那这里的“遂”到底该作何解呢?  相似文献   

18.
王晓维 《学语文》2006,(4):48-48
苏洵《六国论》中有“: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句,教材注为:“语见《史记·魏世家》和《战国策·魏策》。”课文注释并未对这句话作具体的解释《,教师教学用书》将这句话译为:“古人说‘:用土地侍奉秦国,好像抱着柴去救火,柴不烧完,火不会熄灭。”很显然,它是把“抱薪救火”之“抱”理解为“抱着”。这是不恰当的。有些工具书对“抱薪救火”的解释也是不恰当的。《中国成语大辞典》释为:“薪:柴草。抱着柴草救火。比喻以错误的做法消除患害,结果反而使患害扩大。《”辞海》释为“:亦作‘负薪救火’。比喻想消灭灾害…  相似文献   

19.
高颂民 《现代语文》2008,(2):110-110
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天街小雨润如酥”句中的“酥”,苏教版七年级上册教材、教参均释其为“酥油,从牛羊奶中提取的脂肪”(人教版所释同上)未妥。这种解释当然是有所本的,《辞海》和《汉语大字典》等工具书即均将该句中的“酥”释为“酥油”。但并不能因此就证明韩诗中“酥”就是酥油的意思。上述工具书中,“酥”除有“酥油”(名词)这一义项外,还有“酥软”等形容词词义。从全诗的意境上看,“天街小雨润如酥”中的“酥”当是“酥软”的意思。该句作者意在表现京都大地在早春连绵细雨的润泽之下,原干燥的土地松软得发酥了,作者用一“酥”字是想表现诗人寻春时脚下对春天的感受。如果将“天街小雨润如酥”中的“酥”理解为酥油,该句当译为“天街经过春雨的润泽变得像酥油一样了。”如果满街都像酥油,岂不要滑倒许多人吗?从全诗看,“天街小雨润如酥”是一个比喻句,“如”是喻词,“酥”是喻体。通常情况下,人们作比都是用比较熟悉的事物来比生疏的事物,  相似文献   

20.
北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课《隋的统一与大运河》配了一幅图片,下面标注为“杭州拱辰桥(大运河第一桥)”(见上图,引自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官方网站)。通过上网检索,发现有80,400项称“拱辰桥”,有193,000项称“拱宸桥”。那么,到底是“拱辰桥”,还是“拱宸桥”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