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钱学森     
你也许从走进学校的第一天起,就从学校墙壁上挂着的中外名人画像上认识了他;你也许从小学的语文教材中,就已经知道了他的爱国心、报国志;但你一定还是难于理解这位科学家辞世时这个民族的哀痛——无数百姓赴灵堂  相似文献   

2.
涂元季 《教师博览》2003,(12):13-13
钱学森是世界知名科学家,但他对中国院士和外国院士这些荣誉称号却看得十分淡漠。上世纪70年代末,中美关系得  相似文献   

3.
儿时一曲《燕双飞》要谈钱学森和蒋英的爱情故事,得从他们的父辈谈起。蒋英的父亲蒋百里,是民国时期著名军事理论家,陆军上将,也是著名文化学者。他著述宏富,以“兵学泰斗”驰名于世。蒋百里与钱学森之父钱均夫早年都就读于浙江杭州求是书院(现浙江大学前身)。18岁那年,两人以文字互契而结为好友,分别于1901年和1902年留学日本,一个学军事,一个学教育,回国后均居北京。  相似文献   

4.
王丹红 《神州学人》2009,(12):10-13
尽管是一位理论科学家,但在近一个世纪的岁月里,他的命运与中国和世界的政治风云密切相关;如今,他对中国和世界的影响还在继续  相似文献   

5.
余玮 《教师博览》2003,(4):36-37
钱学森世界著名空气动力学家,中国战略科学家,流体力学的开路人与工程控制论创始人,中国航天事业先驱,被誉为“中国导弹之父”。这位科学巨擘,在近一个世纪的人生旅程中,经历了无数的坎坷与磨难,创造了许多震惊中外的奇迹。  相似文献   

6.
《科学启蒙》2010,(1):F0003-F0003
2009年10月31日,我们伟大的科学家钱学森爷爷在北京逝世.享年98岁。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和“火箭之王”,一生致力于祖国航天科技事业的钱学森爷爷离开了我们,但他的精神却将永远激励着我们。  相似文献   

7.
曹喆 《神州学人》2009,(12):7-9
2009年12月11日,是我国著名科学家、“中国航天之父”钱学森98岁的生日,遗憾的是,这位开创新中国航天事业的功勋泰斗却没有等到这一天。10月31日,钱学森永远地离开了他热爱的祖国和人民。  相似文献   

8.
《神州学人》2009,(12):3-6
经历了入秋以来最强寒流的北京,空气清冷,落叶遍地。  相似文献   

9.
2011年11月11日《人民日报》文教周刊版发表《拔尖创新人才如何“冒”出来》一文,我反复研读,感慨良多。文中用一组权威数据“说话”:1980年到2002年,获得诺贝尔奖、鲁斯卡奖等八项国际科技大奖的497名科学家中,没有一名中国籍科学家。  相似文献   

10.
“钱学森之问”谁可以破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多次提出这样一个刻骨铭心的疑问。当巨星陨落后,“钱学森之问”成为中外舆论关注的焦点。其实,这一疑问不仅是有责任心的教育工作者的疑问,也是社会各界有识之士长期存在的疑问,而且是一个期盼振兴的伟大民族必须直面的疑问。  相似文献   

11.
《青年教师》2006,(7):60-61
钱学森住青年时代曾怀着报国之志出国留学,当他真正学有成就,成为世界一流科学家以后,便奋力争取叫国。他回国以后,勤奋工作,将他的知识、智慧无私地奉献给了祖国和人民,他甚至将个人一生所得的几笔较大收入,或作为党费上交组织,或全部捐给祖国社会主义建设最需要的地方:今年,92岁高龄的钱学森虽卧床静养,但他还时常思考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一些大事。并感口又自己对祖国人民做得太少,而人民给予他的太多了。  相似文献   

12.
当中国决定自己造导弹的时候,中国只有一个人——钱学森见过和懂得导弹科学。然而,仅仅两年多时间,“东风一号”导弹发射成功。相比之下,苏联和美国仿制德国导弹分别用了四年和七年多的时间。一项美国评论说:“钱学森在科学上的价值,岂止只抵五个师的兵力。在美、苏两大军事强权之间,中国以其飞弹实力加上10亿人口,  相似文献   

13.
《中国德育》2009,(5):F0003-F0003
2005年5月12日,北京市海淀实验中学举行隆重的仪式,纪念人民科学家钱学森归国五十周年,不仅将饯学森塑像请进学校,而且命名了“钱学森班”。随后,“钱学森班”班旗和学校校旗搭载第22颗返回式科学试验卫星邀游太空。  相似文献   

14.
《红领巾》2010,(1):12-14
钱学森,著名科学家,我国力学事业的奠基人之一,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中国导弹之父”。2009年9月14日,被评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之一。  相似文献   

15.
教材分析:《钱学森》一文生动地记叙了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在美国时,一刻也没忘记祖国,以及回国后为我国运载火箭和导弹的研制及发射所作出卓越贡献一事。课文的语言简洁、朴素,通过人物语言,体现了钱学森时刻不忘祖国的高尚情怀,  相似文献   

16.
人物:钱学森     
2009年10月31日,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中国导弹之父火箭之王的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在北京去世,享年98岁。钱学森,浙江杭州人,他是人类航天科技的重要开创者和主要奠基人之一,是工程控制论的创始人,是二十世纪应用科学领域最为杰出的科学家,是为新中国的成长作出无可估量贡献的老一辈科学家团体中影响最大和功勋最为卓著的科学家,是新中国留学归国人员中最具代表性的国家建设者,是新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科学家。  相似文献   

17.
刘学锴、余恕诚合著的《李商隐诗歌集解》一书,汇集了明清以来有关《李商隐诗集》的注、笺、评点等重要研究成果,并详加甄别和匡谬。可以说该书是目前致力于李商隐研究者的最为可靠和权威的资料凭据。但书中也存在着许多牵强附会的误释,《白云夫旧居》就是比较突出的一个例子。  相似文献   

18.
胡重光 《湖南教育》2009,(12):18-20
钱学森去世了!科学巨星陨落,国人同悲。钱学森的离去,让人慨叹:什么时候我们能够看到第二个“钱学森”?钱学森是老一辈科学家的典范,在他身上有一个科学大师的所有美好品质。他的学养和人品,他的探索和创新,他的爱国和奉献,堪称楷模。很多人追问钱学森反复思考提出的问题(舆论称为“钱学森之间”):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怎样培养杰出人才?为了解答这些问题,我们策划了这一次讨论。  相似文献   

19.
系统科学家钱学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宏观角度考察作为系统科学家的钱学森,考察他如何从自然科学转向系统科学。如何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系统科学研究。如何从现代科学技术体系来整体地把握系统科学。最后分析他在系统研究中的某些不足。  相似文献   

20.
项玉 《初中生辅导》2010,(Z2):81-83
2009年10月31日,中国航天之父、"两弹一星"元勋、20世纪中国最杰出的科学家钱学森博士在北京解放军总医院逝世,享年98岁。钱学森生于1911年12月11日,浙江杭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