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孟佳君 《快乐阅读》2012,(19):110-111
美国教育家华特指出:"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教学活动是人类生活中的一部分,离开生活的教学活动是不存在的。语言来源于生活,在生活中学语文,这是"大语文教学观"的需要。识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都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学生的生活,使语文教学返璞归真,应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同时生活又是学生学习的源泉,是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延伸。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走向社会,走向生活。  相似文献   

2.
语文教学从来不缺争议之声,也不能缺少争议之声。没有了争议,也就没有了碰撞和发展。但面对争议,我们首先要有自己清醒的认识。切不可盲从或跟风。  相似文献   

3.
福建省特级教师陈日亮先生提出的"我即语文"的观点得到北大钱理群教授的充分肯定。于是,有人问我:你能用简单的一句话表达对语文的理解吗?我觉得有点为难。但如果一定要这样说,我的回答是:语文就是语文。  相似文献   

4.
5.
语文是什么?应当怎样进行语文教学?优化的语文课堂到底是怎样的?在新课改浪潮的呼啸声中,关于语文的种种思维碰撞也显得空前活跃。由于人们对这些问题的看法会不尽相同,见仁见智自然在所难免,但是对于语文课应当有浓浓的语文味这一点,几乎谁也不会否认。  相似文献   

6.
正温州外国语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有一个朴素的理念:牢记学生、教师有着无限的可能性,让每一个生命都得到绽放。学校着眼于培养具有"中国心,世界眼"的学生:语文"跃读"校本课程与英语校本课程形成系列,语文突出跨界愉悦阅读,英语突出口语与展示;德育以"礼"为核心进行课程建设,做到以礼育人,知行合一。校园文化渗透于每一细节之中。学生是学校的主角,孩子  相似文献   

7.
语言来源于生活,在生活中学语文,这是"大语文教学观"的需要。识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等都与现实生活紧密相关。教师要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学生的生活,使语文教学返璞归真,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同时,生活又是学生学习的源泉,是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延伸。教学中,教师要想方设法引导学生走向社会,走向生活。  相似文献   

8.
史绍典 《中学语文教学》2000,(11):F002-F002
世纪末,一声惊问:语文怎么啦?“语文”从读经中剥离出来,在历经百年沧桑后,仍然是让人大惑不解。应该说,这是一个世纪的惊问了。下一个世纪,这样的话题恐怕还要重复。  相似文献   

9.
讲读《再见了,亲人》,最先出示志愿军与朝鲜军民在车站离别的情景;教学《一夜的工作》,首先播放有关周总理的几个电影片段……影像资料占据了大量的课堂教学时间,也占据了学生的心理空间,文本反而被挤在了角落。  相似文献   

10.
张瑞锋 《阅读与鉴赏》2009,(8):51-51,45
在以人为本的今天.现代教育强烈提倡人本的教育。为此,语文教学也必须关注学生的体验,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感受语文、享受语文。  相似文献   

11.
基础教育的基本任务是为每个学生的发展打好基础,而人的语言的发展是人的一切发展的基础。语言和劳动是人类生活的两大杠杆。只要是一个正常的人,任何人都不能不同语言打交道。在现代社会,听、说、读、写、算、信息技术是每一位能正常生活的公民必须具备的生活技能。其中前四种能力就与语文有关,直接影响公民的生活质量和基本素质。因此,一个人如果语文学不好,他就很难在民族大家庭中和谐地生活,更谈不上发展。而学生学好语文、用好语文的过程,也是增长知识,提高认识,丰富情感,陶冶情操,启发想像,展开联想,进行创造性思维,促…  相似文献   

12.
陈悦 《学语文》2011,(3):77-77
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在教育界出现了一种现象.大家在探讨教学改革的时候,对语文青睐有加。学界都在围绕着语文的方方面面,相互争论。《南方周末》曾刊登过余杰先生的《欲说还休的语文》,其在文巾指出:“语文课堂上的语法分析、段落划分、概括巾心思想,在我看来全是睁着眼睛说瞎话。”余先生用如此愤慨的语言驳斥语文教育。  相似文献   

13.
跳出语文教语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跳出教材教语文 许多学者在探讨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时。首先认为教材编得不好。我不以为然!究竟哪种教材好?世界上还没有统一的标准。恐怕埋怨教材编得不好的专家学者们,也难以拿出一套最佳的方案。使用教材过程中有点不适应实属正常,特别在中国,一套或几套教材几亿学生来用实属世界奇迹。这种不适应正是调动教师教学积极性、发挥创造性进行教学的着眼点,即要每位教师根据当地实际、学生状况主动去编改。国家虽然规定教材需教育部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审查通过才能用。但未说课堂上教师自编、自改的教材需要审核,这就给每位教师提供…  相似文献   

14.
语文课的个性应该是祖国语言文字的味儿,即口头言语和书面言语的味儿,语文课就是要让学生闻到这气味——教学生学习祖国的语言文字,品味、积累、掌握、运用语言文字的本领之味。  相似文献   

15.
王晓媚 《陕西教育》2011,(10):55-55
在教学中我不止一次遇到这样的学生:“老师。我不喜欢语文。”“老师,我不爱上语文课。”怎样让学生真正成为语文课堂的主人.使学生从心底喜欢学语文呢  相似文献   

16.
“乌涂”,《现代汉语词典》里的解释是:“水不凉也不热;小爽利,不干脆。”在一些地方的口语中,乌涂还指不清楚、不透亮。“他说的话很乌涂”,这里的“乌涂”就是不透亮的意思。  相似文献   

17.
张萍  戴林东 《语文天地》2013,(18):53-56
关于语文课程的有效教学,雒晓春称:"必须超越实用主义的局限,从精神的开拓和人的发展的高度去把握,才能领会语文包蕴的丰富内涵。"(参见《语文教学应凸显语文的个性》《教育探索》2006年第7期)基于这样的认识,本文在坚持语文基础知识教学和基本能力培养的基础上,提出了语文教育要培养与弘扬"语文精神"这个重要命题。郑逸农先生在新课改发轫之初就振臂高呼,要"找回失落的语文精神",  相似文献   

18.
语文活动与语文学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语文与生活密不可分,生活中处处有语文,语文学习不能停留在课堂,课堂学习不能全面担当起培养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任务。根据我校实际,在本年度语文实践活动中,我们响亮地提出了“在活动中学习.在学习中活动”的口号,让语文学习走出课堂,搭建课外平台,全面提升学生素养。  相似文献   

19.
语文课堂不能仅仅停留在教课文的层面上,要立足文本,重拾语文的本色,教出语文的意蕴,使学生在阅读、听说等语文实践中同时受到人文的熏陶,让语言学习和人文精神不着痕迹地自然融合,从而实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回归本色。  相似文献   

20.
语文     
高考语文考查的能力可分为5个方面,指识记、理解、分析综合、表达应用和鉴赏评价,这5种能力正好由低到高形成一级级台阶,其中,最高一级应用和鉴赏是并列的。因此,我们也称之为5个能力层级。能力层级是将学习和考试中所涉及到的学科能力因素进行分解,得出在各项内容的学习过程中所需要的基本能力,并在此基础上加以整合而成。在5个能力中,识记是最基本的层级,它的主体内容是在语文学习中那些需要记忆的知识,如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