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握拍分为横拍和直拍两种握拍方法,目前选择横拍的比例比较大.但在大赛中直拍选手却经常出奇制胜。下面就两种方式分别予以介绍。  相似文献   

2.
李晋  边玉翔 《乒乓世界》2008,(2):110-111
直板选手在握拍时,尽量用食指的第二个关节处卡住拍肩,用食指末端扣住拍柄斜面处,用拇指的第一个关节处卡住拍柄下方的拍肩,拇指的方向自然指向拍头。中指、无名指和小拇指呈弯曲状,以中指的第一个关节抵住球拍背面,三根手指中空的部分大概可以握住一个较大的鸡蛋。直板选手的握拍十分关键,合理的握拍方式在正反手转换的时候,拍形基本保持固定,避免了换握。  相似文献   

3.
升级     
《网球》2013,(6):16
如何发好平击球?出色的发球是赢得比赛的关键。相比上旋发球和切削发球,平击发球速度快、反弹低,特别适合于高大型选手使用。职业比赛中,平击发球往往是选手一发时最通常的选择。以下是平击发球的三个技术要领。1)握拍。平击发球的最佳握拍方式是大陆式握拍,它能够帮助球员增加击球时的下压速度。2)抛球。  相似文献   

4.
深泽  冰沙图 《网球天地》2011,(5):118-118
业余球友都知道,拦网(截击)时要使用大陆式握拍,但在实际比赛中,有些球友总感觉拦网无力,这是为什么呢?李丽教练一语道破天机:握拍可以稍微调整一下,从大陆式握拍调整为东方式反手握拍,专业选手都采用此种握拍。拦网最起码要使用大陆式握拍,如能调整为东方式反手,效果会更好,但绝对不能使用正手握拍,这是最错误的,这种错误经常出现在一些老年人身上。  相似文献   

5.
专家信箱     
张大陆 《网球天地》2008,(1):126-126
Q 请问超西方式正手握拍是怎样的?(杨卞/广州)A 比起东方式,采用西方式握拍时,拍面比较扣,也就是说,把球拍平放在地上.用手握住拍柄把球拍拾起来时的握法,就是西方式。而超西方式.顾名思义,比西方式的拍面还要扣.即使职业选手,现在也已经很少有人使用这种握拍方式了,只有打软式网球的选手还在使用。  相似文献   

6.
握拍与打法     
石小娟  燕童 《乒乓世界》2004,(12):52-57
横拍和直拍的握拍,从根本上存在着手指用法的不同。与横握拍相比,直握拍更需要注意手指的用法。我的握拍,与目前的中国年轻选手相比,球拍后的手指相当弯曲。原本过去要稍微伸直一些的,1987年世界锦标赛后,为迎战1988年奥运会,我对双打的接发球技术进行了彻底的强化训练,自然而然就形成了现在这种握拍法。  相似文献   

7.
尼克波利泰里尼是世界著名的网球教练,他认为他教学的“商标”就是“杀手”正拍。下面让我们听听他对“杀手”正拍的精彩诠释。  “杀手”是强大的正拍,它往往是一个精准的击 球,或者是一个强劲有力的击球,这样的击球常能让作赢 得一分或掌握主动。 握拍 对你的正拍而言,如何选择握拍方式将对击球效果产生巨大影响。 对那些刚刚入门的年轻选手,我极力鼓励他们采用东方式或准 西方式握拍。 不管怎样,有三种基本握拍方式可以选择:──东方式握拍建立岩石般牢固的基础 在你的击球区域里(从你膝部到胸部的前方,正手所能控制的一边)…  相似文献   

8.
众所周知,持乒乓球拍的方式有两种——横握和直握。通常,欧美国家的选手多为持横拍;而东方的日本、中国等国家的选手持直拍居多。为啥持球拍的方式具有明显的地区性呢?据研究,除模仿因素外,主要与进餐的持筷或握刀叉的方式有关。欧美人进餐时,使用刀叉;而日本、中国等东方人则多使用筷子。可设想,当欧美国家的儿童第一次持球拍时,会自然地用自幼就习惯了的握刀叉方式,去持球拍;相反,作为日本、中国的儿童,则会不知不觉地象拿筷子那样去持球拍。应该指出,近些年来,由于弧圈球的威力大增,曾使横拍型打法风靡一时,以致有的东方选手采用  相似文献   

9.
反手技术的握拍重在拿捏宽松 在中国选手中,张继科的握板方式是极其宽松的。通常来讲,用虎口夹紧球板,可以使拍形不会轻易晃动,增加击球时的稳定系数。所以,使用这种传统紧凑握法的中国选手较多。但是张继科的握拍在虎口处是极为宽松的,食指下边的三个手指拿捏球板时也比较宽松。这种握法虽然适用于台内技术和前台广泛的全面拉球技术。但到了中台对拉时威力容易减弱。而随着肌肉的锻炼和强化,张继科的中台对抗技术也具备了不败的强度。  相似文献   

10.
推挡是直拍快攻选手非常重要的技术之一,我将分两期进行讲解该动作要点,本期着重介绍直拍推挡的握拍方法和推挡技术。 握拍方法:拇指自然放松,后面的三个手指形成圆形。握拍的正确与否和推挡的质量有密切联系,所以,尽量掌握正确的握拍方法。 从动作表面看,推挡时拇指和食指要用力,但是拇指用力时会造成拍形向上,推不出质量来。为了使推挡稳定,表面的手指(拇指、食指)及后面三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指)的用力平衡非常重要。主要是中指和食指用力,后面的手指一定不能伸直。手腕要固定,握拍要松,手指交换用力后要及时还原(推前…  相似文献   

11.
浅析网球正手握拍方式的演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黄剑 《体育世界》2008,(10):11-13
网球正手握拍方式由球拍科技、场地类型和球员身体素质等因素决定。影响正手握拍方式的因素阿飞速发展的现代科技有关。选手以最大限度发挥自身运动技能为原则,来适时得选择合适的握拍方式是当今网球技术运用的潮流。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四城会乒乓球比赛参赛男选手的握拍方法打法类型的调查,结合以往的有关资料报道,对我国现阶段青少年优秀男运动员的打法现状作了较深入的分析和研究。  相似文献   

13.
百科     
《网球》2013,(4):26-26
双手反拍 双手反拍握拍方式诞生于上世纪三十年代的澳洲网坛。约翰·布罗姆维奇(John Bromwich)和维维安-麦克格拉斯(Vivian McGrath)是最早采用双手反拍的职业球员,他们在上世纪30年代先后获得澳网冠军。进入60年代,随着克里斯·埃弗特的横空出世(WTA历史上首位世界第一,共获得18个单打大满贯),双反在力量和稳定性上的优势逐渐凸现,越来越多的选手加入到双手反拍队伍中。到上世纪末,双反和单反齐头并进,双反技术日益成熟,里奥斯发明了单脚起跳的双手反拍,纳尔班迪安的双反动作如教科书般标准,此后,双反彻底超越单反,成为网坛主流反手握拍方式。在最新男女世界排名前十五中,采用双反握拍的男选手多达12位,而单反球员只有3位:费德勒、加斯奎特和阿尔玛格罗,而女子选手全部采取双手反拍方式。  相似文献   

14.
陈高敏  许斌  郑海 《精武》2013,(36):125-126
本论文通过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对网球运动中最常见的两种握拍方式,即东方式握拍和西方式握拍的技术特点进行比较分析,使初学者掌握两种不同握拍方式的正确动作方法、动作技术要点、不同握拍方式的优劣势以及不同握拍的特点,以便提供给网球初学者学习网球运动时做参考。  相似文献   

15.
深泽图 《网球天地》2012,(9):128-129
大家都知道.发球时要使用大陆式握拍。李爽教练告诉各位球友,费德勒发球时使用的就不是大陆式握拍.而是东方式握拍。“发球时,东方式握拍比大陆式握拍更容易掌握.效果也更好.尤其是在旋转方面。”  相似文献   

16.
直式握拍,横式握拍是当今世界乒乓球运动中最主要的两种握拍方法。虽然从战绩上看,直式、横式握拍的运动员在世界大赛中都有建树。但是本人认为:这两种握拍方法在击球的效果上还是客观存在差异。哪种打法更占优势,本人就这一问题做如下试验和分析。 1 试验用一块横式球拍,在一球台上用两种握拍法,采用模拟的方法,比较直式、横式握拍的生理难度。  相似文献   

17.
实际上对于今天的业余爱好者,再没有比尽想着像职业选手一样打球更浪费时间的事了。有位职业教练说得好,“我们生活的时代,职业与业余的鸿沟是前所未有的。”我们不必去学那些复杂的握拍方式所打出的怪异球路,那只会对我们自己带来更多限制。一定要模仿某位偶像的握拍和打法是荒唐的。那么是不是观看职业比赛得不到什么呢?当然不是,他们有很多方面值得我们思考和学习,只是更要多留心你应该学和能够学的东西。若只是想跟那种独特的握拍、强烈的开放式姿态和职业的速度较劲无疑是一个莫大的错误,那是需要超强的运动能力、身体素质、大量的专业训练才能达到的。  相似文献   

18.
专家信箱     
《网球天地》2008,(4):114-114
Q 我是一位业余男选手,正反手都是双手握拍。一欠和一位球技不错的球友练球后,他建议我尽量不要采用双正双反,还说这种打法对步法要求极高,而我的同伴却说适合自己就行。我已渐渐适应双手握拍击球,现在有些困惑,到底该不该改变握拍方式呢?希望专家给我一些建议。(郑伟)  相似文献   

19.
当今世界体坛的一些握拍运动项目如网球、乒乓球、羽毛球、高尔夫球,甚至击剑,有许多卓越的选手都是左撇子。他们攻势凌厉,使人难以对付。运动生理学专家研究认为左撇子选手确实拥有某种程度的优势。1980年莫斯科奥运会上的法国击剑队,15名男女选手中有8名是左手握剑,占全队人数的百分之53。当时许多人都不明白法国队何以要起用这么多的左撇子选手,看过那届奥运会击剑比赛结果后就清楚  相似文献   

20.
阐述了柔力球套路握拍的重要性、复杂性,提出了握拍的一些基本方式,分析了握拍过程中的松紧度、灵活度以及球拍与小臂合成的角度问题,给合一些锻炼握拍灵活性的实效训练法,以期为柔力球套路基本技术理论体系的构建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