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东汉末年,军阀混战。起初,主要战场在黄河流域。建安元年(公元一九六年),曹操挟持汉献帝刘协到许昌,利用朝廷名义发号施令,对其他军阀集团实行各个击破。建安十二年(公元二○七年)基本上统一了中原。次年,曹操率大军南下,计划先占荆州,再取东吴,而后攻占益州(今四州省),实现他统一中国的目的。曹操向荆州(治所在今襄樊市)进军,非常迅猛。七月发兵,九月兵到新野,刘表(八月病死)的次子刘琮不战而降。于是曹军长驱直入,进取樊城襄阳,大败刘备于当阳长坂,夺占江陵,并乘胜顺江东下,指向东吴。  相似文献   

2.
依据教学用书的提示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设计了如下的三维目标和教学重点、难点:  相似文献   

3.
判断句是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都有的一种句式,但是差别较大,学生不易掌握。高中一册的《赤壁之战》一文里,古代汉语判断句的多种形式几乎都出现了。如果稍作整理讲解,就可望在这一课里解决这一难点。下面略作归纳。  相似文献   

4.
〔练习题〕 先填表再用第一人称复述黄盖向周瑜献计—“火攻”的内容和目的。┌──────┬──┬──┐│ │内容│目的│├──────┼──┼──┤│一方面 │ │ │├───┬──┼──┼──┤│一方面│先 │ │ ││ ├──┼──┼──┤│ │再 │ │ ││ ├──┼──┼──┤│ │然后│ │ ││ ├──┼──┼──┤│ │最终│ │ │└───┴──┴──┴──┘〔指导过程〕1.出示练习,明确要求。2.默读课文,填写表格。3.讨论反馈,教师板书。┌──────┬─────┬────────┐│ │内容 │目的 │├…  相似文献   

5.
《赤壁之战》是小学语文第九册里第二单元中的一篇讲读课文。本文选自《三国演义》中第45—50回的部分内容。描写了公元208年的冬天,在赤壁(现湖北省嘉鱼县东北,周瑜、黄盖充分发挥自已优势,利用曹军的弱点,采取火攻,设计火烧战船,大败曹军。这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典型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例。结合五年级阅读教学的特点和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教学时,在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应指  相似文献   

6.
1、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解析)假设复句。第一分句主语泛指省。“据而有之”,先“据”后“有”,连动式。两个动词的宾语相同时,往往省去前一个动词的宾语。两动之间用“而”连接,这是文言中常见格式。“此帝王之资也”,这是开创帝王大业  相似文献   

7.
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依据教学用书的提示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设计了如下的三维目标和教学重点、难点:1.知识与能力目标:学会本课14个生字新词,正确读写;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读懂课文的内容,了解课文叙述的顺序。2.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从历史中学习生活智慧,体会正义和智慧的不可战胜的力量。3.教学重点:使学生了解事件的经过和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的。4.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如何从战役的具体过程中了解以弱胜强的原因。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有一定的自主读书的能力,大部分学生对三国及赤壁之战有所了解,但对有关细节却说不清…  相似文献   

8.
教材简析 “赤壁之战”是历史上一次著名的战役。讲的是周瑜、黄盖设计火烧赤壁,大败曹军的故事。课文情节曲折,关系复杂。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依据文章的思路(定计的原因、议计的根据、施计的过程),抓住主要内容读懂课文,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相似文献   

9.
本文是《三国演义》中节选改写的一篇重点讲读课文,它通过周瑜、黄盖等在赤壁大胜曹军的记叙,说明只要正确分析敌我双方的实情,正确制定斗争策略,就能以少胜多、以弱胜强、作者是按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来谋篇布局的。其中,重点叙述了“火攻”的经过。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弄清文章的思路,指导学生用两种方法概括课文的主要  相似文献   

10.
《赤壁之战》主要讲东汉末年,曹操的军队想夺取江南东吴的地方,东吴的周瑜针对曹军的弱点,设计乘东南风火烧曹军,大败曹军的故事。教学中,我让学生在自读课文、理解课文词句的基础上动手画战争双方地理形势图,使抽象的文字通过思维形成形象可感的画面,引导学生弄清战前形势,把握战争经过,归纳故事内容。一、初读课文初步画,弄清战前形势教学时,待师生弄懂题目,知道战争双方及战争爆发的原因之后,布置学生自读课文分组讨论,画出赤壁之战前双方地理形势图。学生画好后,师生讨  相似文献   

11.
一、教学要点:1、了解这次战役以弱胜强的原因和应吸取的教训。2、学习本文主次分明、详略得当的剪裁技巧和利用对话展开情节,人物语言个性化特点.3、小结本文判断、被动、宾语前置等句式,比较一些文言实词用法。二、课文导读:(一)预习指导1、《资治通鉴》编写目的及特点:《资治通鉴》是由北宋杰出的史学家和散文家司马光主编.是我国最大的一部编年史.作者把上起战国下迄五代一千二百六十年史实,依时代先后,以年月为经,以实史为纬,顺序记写;对于重大的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与各方面的关系都做了清楚的交代.其编写目的由书名可看出:“资”是助,“治”是统治,“通”是从古到今,“鉴”是一面镜子,即  相似文献   

12.
赤壁之战是我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毛主席在《中国革命的战略问题》和《论持久战》中,曾先后提到这一点,并把这次战争跟齐鲁长勺之战、晋楚城濮之战、韩信破越之战、楚汉成皋之战、新汉昆阳之战、袁曹官渡之战、吴蜀  相似文献   

13.
高一册《赤壁之战》的注释有几处欠妥,现提出来和大家商讨。 1.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可以”,课本注:“即现代汉语的‘可以’。”如按此注,这句得译“除了刘豫州外就没有谁能够抵挡曹操了。”然而这是有违情理的。当时刘备新败,连立足之地都没有,实力远远不及江山险固的东吴。对此,孙权心中是非常明白的。他决不会当着诸葛亮的面说出这既违背事实又损害自尊的话来。真要说的,是觉得在众多割据者中,能与他一起抗曹的最佳伙伴就只有刘备了。后边诸葛亮的回答“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与豫州协规同力,破操军必矣”一句对此作了很好的印证。故这个“可以”决非今汉语“可以”,而是两个词:“可”才与今“可以”相当,“以”应讲作介词  相似文献   

14.
《赤壁之战》(五年制七册21课、六年制九册6课)写的是东汉末年孙权联合刘备共同抗击曹操,在今湖北省境内赤壁附近的江面上,利用火攻大败曹军的故事。这次战役决定了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它是我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这次战役的主要特点是,在众寡悬殊情况下,周瑜抓住曹操的弱点,在长江上利用火攻,打败了曹操,扭转了被动局面。  相似文献   

15.
语言是人类的交际工具,同时也是人类的思维工具,是思想的直接表现形式.任何情况下对语言的运用,都是按照交际目的进行的,因此,要想达到预期的交际目的,就要讲究语言的适合性、巧妙性.在这方面,《赤壁之战》中几个主要人物运用语言的艺术可说是典型的范例.司马光的《赤壁之战》主要叙述了战前各方的活动,尤其侧重写孙刘作出“联合拒曹“的决策.在这个决策形成的过程中,荟萃了鲁肃、诸葛亮、周瑜等人的精彩言论,充分体现了“话有三说,巧者为妙“的语言艺术特点.……  相似文献   

16.
17.
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4月第1版的九年义务教育五年制小学教科书《语文》第八册,第15课《赤壁之战》中有一段课文是这样写的:  相似文献   

18.
讲出《赤壁之战》的特色礼县东关小学王小英《赤壁之战》这篇课文是根据著名长篇小说《三国演义》第45回至50回部分内容改写的。是指东汉末年公元208年,刘、孙联军与曹军在赤壁进行的一次战役。主要讲周瑜、黄盖设计火攻曹军,使曹军大败的故事。这篇课文的特点是...  相似文献   

19.
《赤壁之战》是从司马光主编的《资治通鉴》中节选来的。它记叙了以弱胜强的赤壁之战的始末。这次战争是曹操挑起来的。他在公元199年官渡之战打败袁绍之后,接着在公元201年攻刘备,备奔荆州投刘表;公元203年曹操击刘表;第二年入邺,自领冀州牧;公元205年曹操攻南皮,斩袁绍之子袁谭;公元208年曹操为汉丞相,他乘当时威望和得胜之师,追击刘备,东窥孙吴,自以为纵横决荡,攻无不胜,大有不可一世之概。这就爆发了公元208年(汉献帝建安十三年)冬天的赤壁之战。这场战争中,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在今湖北省嘉鱼县之赤壁一带打败了曹操。我们讲《赤壁之战》,最主要的要让学生了解处于劣势的孙权和刘备为  相似文献   

20.
《赤壁之战》是篇布局谋篇、用对话表现人物性格十分出色的范文。针对学生写文章抓不住重点,不会合理剪裁的情况,我在疏通课文,归纳讲解古汉语知识之后,有针对性地启发学生学习该文的写作技巧。赤壁之战,史实复杂,头绪纷繁,人物众多,场面广阔。为了让学生掌握整篇课文的脉胳,从而领会文章的写作特色。我顺着作者写作思路把它列成板书提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