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本并分析了各种形式的自由观及其缺陷,介绍了马克思主义自由观,认为自由首先是人类主体区别于动物界的类本质,是人对的必然认识、利用和驾驭;其次,作为主体能动性和自由主性的体现,它是在人类实践认识活动中逐步实现、;发展的过程,自由全面发展的人类及其社会制度是人类自由全面发展的人类及其社会制度,人类自由追求的最终理想和奋斗目标,但自由的发展望远不会守帕发展大体经历了从自然界和动物界中分离出来--从艰人//  相似文献   

2.
实践与自由     
人类自由 ,即共产主义社会的实现是人类追求的最高目标。那么这一目标是怎样产生的 ,它又将如何实现 ?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进一步探讨和理解。对此 ,文章认为 :实践是自由的源泉 (产生基础 ) ;自由是实践的目标 (归缩 ) ;实践是实现自由的唯一途径。文章还认为 ,在现时代对这一问题的探讨和研究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3.
"人总是与他人共同生存在这个世界上,他人的存在是个体生存的本体论前提",这是一个获得广泛认同的基本命题.但是认同与证明属于两个不同的层次,而对此命题严格的逻辑证明还始终没有给出.原因就在于这个证明要比人们所设想的过程复杂和困难得多,它要求我们超越经验的描述,探讨生存实践的始基性结构.本文从生存实践的始基性出发来论证"人总已经与他人共同生存在这个世界上,他人的存在是个体生存的本体论前提"这一基本命题.通过对这一命题的论述,可以得出个体生存的实践方式的一些见解.  相似文献   

4.
实践自由与审美自由是两个不同层次的范畴,实践自由是产生形成审美自由的前提和基础,审美自由是在实践自由上的延伸和放大。美感不同于生理快感是超越生理快感的精神升华。以制造工具为前提的劳动实践是产生、形成、创造美和美感的物质基础,人由动物的心理心态结构转化为人的生理心态结构是产生、形成、创造美和美感的生理心理基础,而不断增长的物质化需求则是产生、形成、创造美和美感的源源不竭的动力。美是显现契合人的理想或本质力量并给人以精神愉悦的对象。  相似文献   

5.
自由学校的实践就是试图把对自由学校的想象变成教育的现实。自由学校的实践一方面就是让学生在学校能充分地享受自由,获得自由的涵养;另一方面就是让学生在学校学会自由,获得自由的能力。充分地享受自由主要包括享受身体的、思想的、个性发展的自由等;学会自由的主要路径是学会选择,支持和帮助学生在主动的有限选择和主动的无限选择中培养自由的能力,提升自由的水平。  相似文献   

6.
教育实践自由是教师在教育活动中通过认识和利用教育规律表现出的一种自觉、自为、自主的状态,是对教育实践必然的认识和对教育的改造,是一种智慧顺畅的释放状态,但也是有限制的自由.在崇尚个人自由的现代社会里,应最大限度的提升教育实践自由实现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7.
课程知识供应制度与个体精神自由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作为课程知识“合法”化的内在机制和操作体系,课程知识传应制度通过控制教育知识的选择、组织、分配和解释而从根本上影响着学习者的个体精神自由。思想自由乃万事之本,凡是与个体精神自由不相宜的课程知识供应制度都必须重构。专制型知识供应制度不可能给学习者以个体精神自由,必须遵循理性自主的原则进行调整。  相似文献   

8.
储安平 《新读写》2011,(12):37-37
多年以来,国人对于“自由”的意见,常彼此格格不入。著者常思对此问题作一比较科学的答案,因将今日中国人民所享有的自由,大别为“政治的自由”和“社会的自由”两类,而其结论则认为今日中国人民所享有的“政治的自由”太少,而享有的“社会的自由”太多。  相似文献   

9.
法国自由主义思想家贡斯当被认为是消极自由的提倡者。这一判断忽视了贡斯当对个体自由的复杂思考。贡斯当认为个体自由是现代人自由的主要特征,是现代社会的产物,但贡斯当并没有因为个体自由符合历史发展方向而忽视个体自由的问题,他同时揭示了个体自由的怀疑主义和虚无主义面向。贡斯当进而指出个体自由的正当性立足于人性摆脱强制的道德诉求。贡斯当对个体自由的复杂性的阐释要求现代人以一种道德和政治审慎面对个体自由和现代社会。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自由观从实践基础出发,抓住了自由的主体性和实践性这两个主要方面,认为自由是社会主体在实践基础上达到的主客体的不断统一.自由是社会实践中主体的自由,实践是自由的源泉,是自由现实化的客观基础,是自由本质的确证,是理解精神自由的关键.马克思主义自由观强调了实践过程中人的自我决定、自我创造、自我实现的本质.实践是实现主体自由的现实手段,从而使主体自身成为自己活动的主人.  相似文献   

11.
自由的实践是教育由传统角色向现代角色的新转变。作为一种自由的实践,教育立足于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观,关注每一个人的生命完整性、主体性的发展及自我价值的实现,体现了当前以人为本的应然向度。作为一种自由的实践,教育要尊重受教育者的自由,培养其实现自由的能力,关注其自由的走向引领,使其学会正确运用自由的能力,并创造各种条件保障受教育者的自由,发挥教育应然的教化作用。  相似文献   

12.
悲剧的美学意义的重要性就在于它表现了人在实践活动中对以人的自身解放程度为标志的社会历史发展的理解、把握和审美超越,代表人的一种行为方式,一种反抗命运的方式。悲剧使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坦然正视自己的失败,承受自己的命运,担当起自己的职责,最终将人类个性从外在强制中解放出来,使人成为真正的人。在社会实践中直面人之极限,承认人之有限、异化、缺憾、孤独与不完善,在逆境中激发起存在的勇气,于困境中抗争,于有限之中创造无限,于无意义之中创造价值,这种悲剧性的人生态度正是当代历史条件下,生活于“无神的殿堂”之中的人所应持有的基本的人生态度和深沉的生命意识。  相似文献   

13.
实践的自由与美的范畴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人,作为个体的生存,从实践(以物质生产为中心)出发才逐步生成,而在实足走向创造的过程中,人们才不断达到一定的自由境界。正是人的实践-创造的自由使自然人化,人也人化,从而产生出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这种审美关系体现对象之上就是美,而体现在人本身之上则是美感。人类的实践-创造的自由同样是一个历时性的过程和一个共时性的结构,因此,它不仅有不同的自由程度和不同的自由境界,而且还有自由,反自由,不自由,准自由等几个维度;与这些不同的自由给度相关便形成了美,丑,柔美,刚美,悲剧性,喜剧性,滑稽,幽默的相应的美的范畴,并形成各个美的范畴之间的过渡,转化,对应等关系,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美的范畴体系。  相似文献   

14.
自由是人的内在本性和精神追求,人类的历史就是人的自由实现的历史。作为人所特有的时代性、历史性的问题的自由是每一个思想家不容回避的问题,一切体现时代精神的哲学都不能不对此做出自己的回答。然而,国内外理论界对马克思自由观的认识和理解上存在许多混乱和误区,本文将对“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观点在理论上予以澄清,力求揭示马克思以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超越了以往哲学的自由观,找到了自由与必然统一的生活实践根基。  相似文献   

15.
晚清以来的近代社会,传统婚姻观念仍然占据主导地位,主要体现在婚姻缔结观念的封建性与离婚再嫁观念的不自由性两大方面,成为近代婚姻自由观念演变的历史背景。近代婚姻自由观念的演变,大体上经历了引入、发展、顶峰等三个阶段。在近代婚姻自由观念的影响下,民众日益将之付诸实践。近代社会婚姻自由观念的演变及其实践,具有新旧杂糅性与不平衡性两大特点。  相似文献   

16.
论学术自由的社会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跟学校管理相比,社会控制是对学术自由的更大侵害。这在孔子和苏格拉底的故事以及大学学术发展的历史中都有体现。学术自由带来的知识探索对国家和社会既有利又有潜在威胁,知识的有用性和权力性使得社会对学术自由的控制丝毫不敢懈怠。面对脆弱的学术自由,作为“思想者”的学者应以内在坚定的“学术自,由”信念,策略性地突破外在限制而实现实质的学术自由,以不辱学者之使命。  相似文献   

17.
学术自由精神的形成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历程,逐渐从一种对精神自由的追求过渡到现实层面,学术自由精神不能仅仅停留在精神层面,还需要落实在实现层面,从精神到实现的过程,实质上是现代大学制度核心精神形成的过程,学术自由精神实现成为现代大学制度构建的根基。鉴于这一意义,如果要真正实现学术自由精神,需要围绕法律制度、政策制度价值取向以及学者经济保障等方面构建现代大学制度。  相似文献   

18.
社会发展的本质在于人的发展与解放 ,即人的自由个性的充分展开 ,而技术进步是其现实性展开的物质基础。人类早期 ,技术水平极端低下 ,共同体拥有的自由是氏族成员所享有的自由的绝对界限。农业社会由于技术的进步 ,个体自由在社会共同体中得到了相对发展 ,但人的自由发展仍受到极大遏制。产业革命对技术的巨大推动 ,标志着人在社会中自由度的大大增强。后工业时代 ,科学技术对于促进人的自由发展 ,具有更加鲜明的作用 ,技术的历史进步 ,不仅是人类文明的动力学 ,而且也是人类自由的动力学  相似文献   

19.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是民族得以存续的精神血脉。在大学生中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对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地域优秀文化孕育出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组织大学生开展社会实践,使他们在社会实践中深入了解和认识地域文化的丰富内涵,对培育他们的民族精神有着战略意义,使高校的教育工作更具有针对性、时效性、吸引力和感染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