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刻板印象威胁概念自1995年由Steele提出以来,受到了广泛的关注。文章主要阐述在教育领域中相关的刻板印象威胁研究,分别从具体的研究领域、研究对象、刻板印象威胁的影响因素等几个方面予以介绍,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对教育的启示。  相似文献   

2.
随迁儿童作为社会中的弱势群体,人们对他们存在着消极的刻板印象。当消极刻板印象被激活时,会对随迁儿童造成刻板印象威胁。刻板印象威胁会降低随迁儿童的自尊水平和自我效能感,阻碍随迁儿童的城乡认同整合过程并激化群体间的攻击行为,造成一系列消极的心理和行为后果。对此,可采取发挥内群体榜样的作用、增加随迁儿童和城市儿童之间的积极接触、形成积极刻板印象等措施,助力随迁儿童抵抗刻板印象威胁,促进他们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3.
刻板印象威胁指一定的文化对某些群体持有负性刻板印象,群体成员在特定情境下由于担心别人会以这种观念来判断他和对待他,同时担心自身的表现会印证这种刻板印象而产生的威胁感.文章综述了刻板印象威胁的提出,威胁的发生机制,影响威胁效应的因素以及如何减弱刻板印象威胁效应.刻板印象威胁效应的发生机制还需进一步认识;以后还可以探讨此威胁效应是否给被刻板者带来某些生物学上的改变;该效应指导教学实践还需做更多的实践研究.  相似文献   

4.
教育领域存在形形色色的性别刻板印象,而刻板印象刺激往往会阻碍人们接受新事物,给人们的认知带来负面的影响.对于女性来说,在内隐启动和外显启动范式下其工作记忆容量均小于控制组;对于男性被试来说,实验组的工作记忆容量与控制组没有显著差异.无论是内隐还是外显启动刻板印象威胁均对女性的工作记忆容量造成影响。  相似文献   

5.
张菁 《华章》2013,(24)
刻板印象威胁是个体遭受的一种风险,处于此风险中的个体担心自己会证实所属群体的负面刻板印象。刻板印象威胁研究表明,威胁会削弱被负面刻板化了的群体成员的成绩。文章通过对教育领域中的数学—性别刻板印象威胁的研究,进一步探讨其对教育的启示。  相似文献   

6.
目前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大多采取\"问题取向\",刻板印象威胁理论通过实证的方法证明了\"污名化\"对个体会产生许多不良影响。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应该做到:全社会客观、全面看待留守儿童,树立留守儿童积极、正面形象;教师不断提升修养,秉承无偏信念;学校挖掘教育资源,培养留守儿童的各种能力;多方合作营造\"我留守,我自豪\"的氛围,增强留守儿童的自信心。  相似文献   

7.
刻板印象威胁发生机制的认知神经科学研究发现,女性数学刻板印象抑制了受威胁个体下前额皮质、左下顶叶皮质、两侧角回等数学学习时所用脑区的激活,激活了与情绪加工有关的脑区扣带前回腹侧;刻板印象威胁使受威胁个体终止对其学业表现的监控,进而从学业表现中脱离出来;刻板印象威胁导致受威胁个体对自我控制进行不恰当地调节,从而把其影响外溢到与当前刻板印象无关的任务中.未来研究应加强刻板印象威胁影响社会任务机制的认知神经科学研究,进一步整合刻板印象威胁发生机制的行为研究与认知神经研究各自获得的成果.  相似文献   

8.
数学成就的性别差异一直以来广受关注,许多人持有"数学是男性学科"的刻板印象,这一认知偏差会使女性在数学领域遭遇刻板印象威胁,发挥失常,从而强化原有的社会刻板印象.鼓励自我肯定、降低群体认同程度、丰富反刻板印象样例是降低女性数学-性别刻板印象威胁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9.
随着社会心理学领域中刘板印象威胁研究的日益深入,性别刻板印象威胁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在人们的信念中,女生数学学习往往不如男生,而真实的结果也常常印证这一点.是女生天生在数学方面比男生差还是由于其他原因呢?本文结合以往研究从性别刻板印象威胁的角度分析男女生数学成绩差异的原因并提出几点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0.
为考查成长型思维训练是否能够减弱固定型思维模式的女生数学-性别刻板印象威胁效应,研究采用实验范式,以高二女生为被试,进行实验干预。结果发现:(1)思维模式是数学-性别刻板印象威胁效应的调节变量,相比固定型思维模式的女生,成长型思维模式的女生更不容易受到数学-性别刻板印象的威胁;(2)对固定型思维模式的女生进行成长型思维训练,能有效降低她们的数学-性别刻板印象威胁效应。  相似文献   

11.
一个交换半群的推广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了一个新的交换半群,对《一个交换半群的元素的表示形式》(见《茂名学院学报》2006年第6期)一文的结果进行了推广,同时在此基础上对这一新的交换半群再作出推广与加强。作为应用,证明了一类二元二次不定方程恒有整数解,并得到了一组新的组合恒等式。  相似文献   

12.
异地大学生的文化认同与文化归属感问题是近年来高校扩招后带来的新问题,面对这一新的生源形势与学生教育工作的新难题,各地应与各高校通力合作,将校园品牌文化与地方特色文化有机地结合到一起,并持之以恒地对异地生进行文化价值观教育才能使我们的教书育人工作更见成效。  相似文献   

13.
国投新集公司去国有大中型企业集团中较早成功导入CI的企业之一。本文旨在通过对该企业实施CI战略模式的实地考察,从理论上揭示其成功要素所在,为我国其他企业正确导入CI提供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14.
在后殖民主义女性批评的语境中,解读美籍华裔女作家汤亭亭在其作品《女勇士》中对华裔女性文化身份的归属与建构问题的思考,认为华裔女性被以男性、白人为中心的主流社会双重边缘化。对于男权制的压抑,作者试图通过女性的经济独立和“双性同体”等寻求突破,但终归于失败;对于美国白人主流社会的压抑,通过文化融合,作者已经寻找到了突破之路。  相似文献   

15.
花山族群认同不是同一族群的认同,而是生活在该区域的汉、壮、瑶各个族群的情感、意识、价值观念、风俗习惯等文化因素互化、调整、组合、相互适应的动态过程.由于受政府政策和实际利益的驱动,其认同复杂多变,最终认同瑶族成份.这种认同现状,对维护区域和谐与稳定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6.
在全球化的语境下,国家形象建构在两极化的框架下,其一是本国新闻语境的积极自我建构,其二是他国媒体的消极他者呈现。基于Wodak历史性分析框架的批判性研究表明,在对中国60周年国庆大典报道中,中方建构的国家身份认同与美方报道呈现的国家形象存在两极化的差异性。中方语料来源于《中国日报》,致力于建构团结稳定和平独立的积极国家认同感;美方语料来源于《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和《今日美国》,着力于呈现具有威胁性、由政党强硬控制的负面的国家形象。  相似文献   

17.
从分析斯大林民族定义入手 ,运用社会学的视角 ,在区分民族与民族社会的基础上 ,将民族置于群体结构中加以探讨与分析 ,认为民族是在变动着的社会体系中 ,以文化区分的 ,具有自我认同的一种较为稳定的社会群体。民族是个人与社会沟通与互动的中介 ,是多维属性的统一。它是认同与认异的统一 ,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进而也是互争与互助的统一。  相似文献   

18.
This paper focuses on group coaching, one of the newer school leadership development approaches to recently emerge. Using a group-coaching methodology developed at the University of Oslo, we deconstruct the concept of leadership identity as it is reported in texts from students in the National Principal Programme. We suggest that leaders develop greater confidence in their leadership role through personal and contextual feedback from other leaders. We argue that bringing existing and aspiring school principals together in a target-oriented group-coaching process may have profound positive effect on leaders' context-based identity development.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的同性恋运动,不仅将"同性恋"这个秘而不宣的话题从历史的"灰色地带"中抽出,而且使其升格为一种政治、一种哲学,活跃在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俨然成为一种时尚的话题,一种时髦的追求。如今的同性恋者似乎已经不是"弱势群体"了,大有扭转乾坤的势头。在"矫枉过正"的危险中,重新探讨同性恋者的"身份政治",不仅对于这一特殊的"政治群体"有所帮助,对于当前兴起的各种"民族群体"的"身份政治",同样有着警示作用。  相似文献   

20.
大学生信用卡业务是近几年银行新兴的朝阳产业,同时它也是一把双刃剑,向银行信用卡业务营销模式和大学生信用风险双方发起挑战。本文通过调查研究大学生信用卡使用现状,解析大学生信用卡消费群体特征,进行归因分析,并就大学生信用卡消费的突出问题提出建设性意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