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魏文侯时,邺地民不堪其苦,原因是百姓“为河伯娶妇,以故贫”。河伯就是河神。当地官员认为河伯虽是神,但也和人一样,需要娶妻。这就得为其操办娶妻大事,操办此事除需大费资财外,还有一套隆重的程序:“洗沐之,为治新增绔衣,间居斋戒;为治斋宫河上,张缇绛帷,女居其中。为具牛酒饭食,十余日。”河伯娶妇,妇从何来?河伯虽为神,不在神族中娶妇,却要在凡人中娶妇,这是极容易引起质疑的。但这十分浅显的道理却没能成为邺地百姓用以自卫的理论武器,政权的力量在邺地大于客观真理。在相当一段时期中,地方官员竟以“为河伯娶妇”为由,“常岁赋敛百姓,…  相似文献   

2.
《西门豹治邺》中“行十余日,共粉饰之,如嫁女床席,令女居其上,浮之河中”一句,各书注释颇不一致。句中的“共粉饰之”的“之”是代词,有的注本认为指代“婚嫁的场面”(《初中语文第五册教学参考书》辽宁人民出版社)这是没有多少根据的。从上下文来看,“之”显然是指代被“娉取”为“河伯妇”的“小家女好者”。值得讨论的是,“如嫁女床席”到底作何解释?有的注本译为“……大家都来打扮她,象出嫁女儿那样准备了床帐枕席……”(辽宁教育学院《古代诗文选读》);“……给小女梳洗打扮,象真要出嫁闺女一样。准备好床席,让小家女坐在上边……”(吉林人民出版社《古诗文讲读》)显然,为求语意顺畅,这些译文均不惜改变原句的语法、  相似文献   

3.
“两门豹治邺”的故事是颇有戏剧性的。我想,西门豹的斗争艺术就在于他演出了一幕不动声色,假戏真做的喜剧.邺县有一个很恶劣的风俗:为河伯娶妇.那里的统治者——三老、延椽欺骗老百姓说;“即不为河伯娶妇,水来漂没,溺其人民。”趁机“常岁赋敛百姓”,派  相似文献   

4.
《西门豹治邺》“思考和练习”四中有如下两句话:1、西门豹曰:“至为河伯娶妇时,  相似文献   

5.
对用封建迷信愚弄、压迫和盘剥人民的伎俩,戳穿的最好办法就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史记》中有篇“西门豹治邺”(“河伯娶妇”),今日读来更觉痛快淋漓。  相似文献   

6.
屈原《九歌》中的《河伯》和《山鬼》两首诗,都描写了男女之间的爱情。这本来为我们深入研究这两首诗的思想内容,提供一把很重要的钥匙。但是,由于近代一些人,根据史籍中记载的西门豹严打“河伯娶妇”的故事①,抓住“河伯娶妇”中的“河伯”,与《九歌》中《河伯》同名,一口咬定《九歌》中的《河伯》,就是写“河伯娶妇”,并由此推断《九歌》都是写“人神恋爱”。所以,我们研究《河伯》和《山鬼》诗之间的关系,先要简略了解“人神恋爱”论。  相似文献   

7.
“河伯”与阳侯的传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屈原的《河伯》诗,是《九歌》中最难理解的一首。首先是“河伯”名称中的“河”与“河是黄河专有名称”沾了边。于是,有人根据“先秦的‘河’是黄河专有名称”,断定《九歌》的“河伯”祖籍是黄河流域。因为楚人祭“河伯”,证明楚人来自黄河流域。这样《河伯》诗就被牵扯到楚民族发展史的争论之中。其次,河伯名称又与《史记·滑稽列传》的“河伯娶妇”故事中的“河伯”①,同名同姓,于是又有人据此断定屈原的《河伯》诗,是写“河伯娶  相似文献   

8.
在揭批邪教"法轮功"的热浪中,我想起了西门豹和“赛先生”。 西门豹,战国魏国邺令是也。他那一出"河伯娶妇",可谓千古一绝。瞧,他是如何惩治邪教的:先不动声色,煞有介事地亲视河伯妇,然后与三老、巫祝、父老说:"是女子不好,烦大巫妪入报河伯,得更求好女,后日送之。"随即使吏卒共抱大巫妪投入河中"。可恶的邪教教主——大巫妪顿时沉没在波涛之中,一去不复返。接着又复投其弟子三人及三老于河中,要他们"入报河伯",结果只能是泥牛入海。待要廷掾与豪长再与河伯传递消息时,这些平时作威作福的贪官、昏官、庸官们,一看骗术已…  相似文献   

9.
《西门豹治邺》一文中一再出现“民人”与“人民”两个词,“民人”与“人民”有没有不同?如有不同,有什么不同?如无不同,为什么不一致起来?本文试图初步提些个人看法,与同志们讨论。《西门豹治邺》中,“民人”出现过两次: ①豹问其故.对曰:“……民人俗语曰:‘即不为河伯娶妇,水来漂没,……’”②至今皆得水利,民人以给足富。按《史记》原文,此下还有:  相似文献   

10.
庄子三说     
一一说“河伯之游”“河伯之游”见于《庄子·秋水》。在“河伯之游”中,庄子没有严格的理论探索,只是作了不少文学描绘,把一切自然事物具体化、人格化罢了。但是,他通过寓言的形式进行设喻,体现出来的对自然、人生的认识,却能激起我们深刻的思考。河伯初见黄河“两縵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便狂妄自大,“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及至顺流来到北海,见北海“不见水端”,乃望洋兴叹,向海神作自我批评,认为自己若非“睹子之难穷”,一定“长见笑于大方之家”。河伯在与北海若的对话中,得知了“道”的真理:要见大,就要跳出自己生活的小圈子,去见世面…  相似文献   

11.
这篇故事的情节并不曲折离奇,它始终是围绕西门豹佯装要给河伯选妇进而惩办了巫婆和官绅的主线进行的。它包括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几个阶段。故事是从西门豹看到邺地田地荒芜,人烟稀少,产生疑问开始的。即引出了情节的开端。这部分是通过西门豹的“四问”完成的。一问原由,了解到河伯娶妇之事;二问  相似文献   

12.
自阶级社会产生以来,哲学上有神论与无神论、唯心论与唯物论的斗争,始终反映不同阶级和党派在根本利益上的斗争。法家对儒家有神论、唯心论的批判,是儒法斗争的重要内容。战国初期的法家和杰出的无神论者西门豹,在先秦的儒法斗争中,深深地留下了自己战斗的脚印。《史记》等历史文献中记载着他治邺时投巫修渠的动人事迹。邺县 (现河北临漳县) 地处魏、赵两国交界处。公元前四百多年,魏文侯为了加强边防、巩固刚刚建立不久的新兴地主阶级政权,选派西门豹任邺令。西门豹到了邺县,只见土地荒芜,城市萧条,人烟稀少,一片凄凉。他询问当地父老。回答说:“每年为河伯娶媳妇,可把大家害苦了!”原来,邺县在漳河旁,“漳水悍怒,迁徙无常”,经常泛滥成灾。地方官三老、廷掾与巫婆相勾结,假称只有为河伯娶媳妇,才能免除水灾,藉此年年大肆搜刮民财,并强迫“选聘”穷人的女儿,充作神妇,投入河中。百姓不堪压榨,尤其有女无钱之家,更是纷纷逃亡。西门豹听到后十分气愤。他对父老们说:“下次给河伯娶媳妇时,你们告诉我,我去  相似文献   

13.
对于《九歌·河伯》一篇所祀是否为黄河之神 ,楚辞学界尚有争议。这一问题关系到对《九歌》神灵身份及性质的认识。本文从“河伯”在先秦典籍的记载及《九歌·河伯》篇本文的内证证明 ,《河伯》一篇所祭确为黄河之神 ,而非南楚水神。文中对“楚不祀河”而《九歌》却祭黄河之神的矛盾也结合研究界的探讨作了评述。  相似文献   

14.
“才明”解     
近日偶读中华书局标点本《二十四史》中的《三国志》,发现个别句子点断也未尽恰当: “然天与我才,明不与我年寿, 恐四十七八间,不见女嫁儿娶妇也。”  相似文献   

15.
庄子的诗意     
<正>当无数涓细的小溪聚成奔腾的黄河,当黄河被拦腰截成瀑流,“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一泻千里的气势让黄河之神——河伯禁不住欣欣然,有了“天下之美为尽在己”的自得。而当河伯顺流东行,面对宽阔无涯的北海,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  相似文献   

16.
《西门豹治邺》一文,选自西汉褚少孙为《史记》增补的《滑稽列传》。作为一篇传记文学,西门豹治邺的活动,是全文的中心,而“治邺”的“治”字是行文的线索。全文三个部分,用两个故事组成。一是治俗,破除为河伯娶妇的封建迷信的恶俗;二是治水,兴修十二渠,引水灌田,发展农业生产。这两个方面,从相互关系上看,治俗是治水的前提与关键,而治水是治俗的目的与效果。这是不可分割的整体。从问题实质看,治俗是为民除害,治水是为民兴利。但文章却以第一、第二部分作重点,也就是把治俗放到情节结构的中心。因此,西门豹治俗的描写,是全文的主体。本文的写作特色,也主要是从治俗来体现的。  相似文献   

17.
试卷上有这样一道“加标点”的题: 每到夏天雨来和铁头三钻儿还有很多小朋友好像一群鱼在河里钻上钻下藏猫猫狗刨立浮仰浮前面的标点学生都加得比较正确,但对“藏猫猫狗刨立浮仰浮”之间到底用顿号,还是用逗号,他们犯难了。大部分学生记起老师讲过“并列词语之间用顿号”,就加上了顿号。考后一查,傻眼了:书上用的是逗号。  相似文献   

18.
不洗脚     
《南史》:阴子春身服垢污,脚常数年不洗,云:『洗辄失财败事。』妇甚恶之,曾劝一洗。不久,值梁州之败,谓冼脚所致,大恨妇,遂终身不洗。  相似文献   

19.
<正>中国女性诗人可以溯源至上古时期。《吕氏春秋·季夏纪第六》“音初”篇以涂山氏之女所作“候人兮猗”歌为南音之始,又以有娀氏二佚女的“燕燕往飞”歌为北音之始。《论语·泰伯》“有妇人焉,九人而已”一句记载周武王十位贤人中有一位女性,从一个侧面看出古代女性的政治才能。《世说新语·贤媛》篇记叙汉魏晋女性如王昭君、班姬、许允妇、山涛妻韩氏、贾充妻李氏、谢道韫等品德、谋略、气度与文学方面的轶事,可窥古代女性文人充盈的家国情怀与高尚的人文素养。钟嵘《诗品·序》谓:“从李都尉迄班婕妤,将百年间,有妇人焉,一人而已。”  相似文献   

20.
一众所周知,中国的封建社会,是以男性为本位的宗法社会。在一切文化观念里深深烙上了男权色彩。“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妇女在社会中的地位十分卑下。她们往往伦为生育工具,又常常被视为祸乱之源。明成祖的妻子仁孝文皇后作《内训》曰:“纵观古今,国家度兴,未有不由于妇之贤否。”周敦颐则言:“治天下有本,身之谓也;治天下有则,家之谓也。本必端,端私诚心而已矣;则必券,容则,和亲而已矣!”①也就是说,要想治理好天下,先要修身齐家,而要家庭和睦、内外整肃,关键在于女入,因为“家入高必起于妇人”。②传统文化这种歧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