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参加工作十几年了,每每讲到朱自清的名篇《背影》,都不禁被那撼人的亲情所打动,心潮难平。而今天,一堂意料之外的授课给了我更大的震撼。授课时我让学生们带着感情诵读课文后,指名学生范读,然而当读到"父亲攀月台买橘子"这富有亲情的章节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教室下有几个同学嬉笑  相似文献   

2.
[依风小语]关于亲情,似乎无需说太多,但我还是特别想向读者朋友推荐这两篇文章——《树篱后面的父亲》《我的叹息妈妈》,这是两篇精致的文字,也是两篇别致的文字,更是两篇让人感慨的文字。两篇文章一写父亲,一写母亲。写父亲,不写其高大无私而写其躲躲闪闪;写母亲,不写其无怨无悔而写其声声叹息。篇幅短小,文字纯净,故而精致;人物形象饱满,描写视角独特,故而别致;感情真挚,意蕴深长,故而读之感慨。  相似文献   

3.
[依风小语]关于亲情,似乎无需说太多,但我还是特别想向读者朋友推荐这两篇文章--《树篱后面的父亲》《我的叹息妈妈》,这是两篇精致的文字,也是两篇别致的文字,更是两篇让人感慨的文字。两篇文章一写父亲,一写母亲。写父亲,不写其高大无私而写其躲躲闪闪;写母亲,不写其无怨无悔而写其声声叹息。篇幅短小,文字纯净,故而精致;人物形象饱满,描写视角独特,故而别致;感情真挚,意蕴深长,故而读之感慨。  相似文献   

4.
写母亲的文章,我看过很多,但前不久,我读到一位学生的文章是这样赞颂母亲的:[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荔枝》是一篇托物言情的散文,课文围绕荔枝写了“我”跟母亲之间的几件小事,母子之间浓浓的亲情浸润在文章的字里行间。教学时,应引领学生把心放进文章描述的情境之中,通过咀嚼那些看似浅易实则意丰的语句,去体悟母子间至真至纯的亲情,享受一次心灵的洗礼。一、初读课文,初步感受母子亲情课始,可以播放《妈妈的吻》或《常回家看看》等歌曲引领学生进入体味母子亲情的心境之中。让学生轻声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哪几件小事,通过这些小事自己感受到了什么?学生通过读书,能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初步感受“我”对母亲的孝心、思念,母亲对“我”…  相似文献   

6.
母亲温柔似水,父亲刚毅如山,他们都是爱我的。也许他们的表达方式不同,但我乐意接受任何一种。噢!灵动的母亲,沉稳的父亲! 这是一篇既写母爱如水又写父爱如山的文章。这样的文章不少,本篇的特点是从引出作文话题的那首散文诗的思路来构思立意的。严格地说,本文的构思立意缺乏创新,只是扣住话题,对散文诗的内涵作引申、图解,演绎成写父亲母亲的记叙散文。我们所肯定的主要是文章的  相似文献   

7.
亲情,是挥之不去的,亲情有着种种不同的表达方式。写好亲人的关爱,关键在于一个"情"字,如果这种情渗透着时代之风,那么其意蕴也许就更为丰富深厚,文章于是也就更具感人的魅力了。从《感动》《日记忘了上锁》两文中,我们看到了父亲、母亲对子女的爱。这种爱平平淡淡,就是生活本身,假如  相似文献   

8.
学生学写话题作文时,出现的问题不少,最集中的问题就是拟题。比如一次要求以“亲情”为话题的练习,结果直接以“亲情”为题目的占了55.3%,其它的占了44.7%,让人耳目一新的题目只有一个——《灯光下的微笑》。我仔细分析了每篇作文的题目,发现主要存在这些问题:1.题文不符,比如《安详》;2.过于宽泛,大而不当,比如《亲情》;3.俗套。比如《母亲的温暖》。我觉得问题的症结除了学生把“话题”和“题目”这两个概念混淆以外,  相似文献   

9.
母亲的记忆     
编友手记:我们的心总容易被亲情打动,就像游子心头的乡愁,挥也挥不去。亲情是人类共通的一种情感,没有年龄、性别、肤色、时代的界限。本期我们选编的这两篇散文,一篇写的是母亲,一篇写的是父亲;一位作者是文学名家,一位作者是普通职员,虽然有这些差异,但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他们所流露出来的圣洁、真挚的情感。我们希望读者朋友们从中得到一些感悟,从而更爱我们的父母,不管他们现在是年轻,还是已苍老。母亲生了七个孩子,只养活了我一个。一年,农村闹瘟疫,一个月里,她死了三个孩子。爷爷对母亲说:“心里想不开,人就会…  相似文献   

10.
爱在远方     
2014年8月16日晴读完爱尔兰作家山姆·麦克布雷尼写的童话《猜猜我有多爱你》(梅子涵译),我被文中的亲情所感动,特别是读到大兔子对小兔子说的那句最普通,最具深情的话:"我爱你,一直到月亮那里,又从月亮回到这里来。"我更是泪流满面。此时,我立即拨通了令我魂牵梦萦的电话,"爸,做什么呢?妈好吗?"想起小时候,我左手拉着父亲,右手拉着母亲,快快乐乐的生活,他们给了我无尽的爱。  相似文献   

11.
正听了两位老师上邹韬奋的《我的母亲》(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发现两堂课惊人的相似:先是让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概括作者写母亲的四个生活片段的主要内容;然后让学生谈谈对这四个生活片段的感受,得出文章主旨。之后,有的老师是让学生说一说或是写一写自己经历的亲情故事;也有老师则引进与  相似文献   

12.
《背影》是朱自清先生写于上世纪20年代的一篇反映亲情的美文.文章通过“父亲给我买橘子”这件事,给我们展示了“父与子”之间的深情,深刻地传达了父爱的特点:无声,无言,无痕.这无疑是在学生的情感仓库里注入了一丝暖暖的温情,在学生的心灵里播下了一颗情感的种子.  相似文献   

13.
当读到“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他寻找光明”这样的语句时,即使我们不知道这是谁写的,也能感受到其中作品的睿智与空灵。当读到~个考生在写《我的父亲》的第一句就是“我是我父亲的儿子,我父亲的儿子是我”的时候,那充溢着自豪的神情就在我们面前展露无疑。纵观现在大多数学生的作文,也挑不出什么大毛病,从论证结构上说,都能做到安排合理,但总是给人一种平淡得像喝白开水的感觉。这是为什么呢?关键是语言。语言是作文最直露的脸面、最直观的服饰,最直接的感觉,好的作文,总是有一些神来之笔,一些充满魅力的语言总给人妙语连珠之感。那么,如何才能使文章的语言充满魅力呢?我们不妨尝试着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4.
<正>师:今天我们和大家分享的一篇文章是来自南斯拉夫作家沃兰茨的《铃兰花》。我们从这个故事人手来体会作者所写的亲情。故事很简单,但我要求大家分别从三个角度来概括,文中有三个人物,这三个人物是——生:父亲、母亲、"我"。师:文章叙述的主体是——生:"我"。师:"我"多大?生:六岁。师:可能从"我"的角度概括比较容易,那么  相似文献   

15.
我的父亲     
从小很少写父亲,可能是因为潮流的趋势,作文选上总是不停地出现《我的母亲》类似的文章。但是我知道,母亲是天,父亲是地;母亲是船,父亲是舵。没了地就没了方圆,没了舵就没了方向。父亲给我的第一感觉就是那张怎么也看不厌的笑  相似文献   

16.
最近看到一篇文章优荣背后多少母亲痛》,文章是对国际钢琴大师朗朗母亲的采访。看过文章,我的心情可以用“震撼”一词来形容。我们对于朗朗都不陌生,一直以来看到的都是他和父亲的故事,以及父亲在他的成长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但我从这篇文章里读到的却是一位母亲因为儿子成长过程中缺失阳光和幸福感而痛苦着。这篇文章让我这些天来苦苦思索的一个问题有了答案,那就是教育要散发人性的光辉。  相似文献   

17.
《荔枝》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的一篇课文,文章围绕“荔枝”写了“我”与母亲之间的几件小事,表达了“我”对母亲的深切怀念。文章语言优美,字里行间流淌着一股浓浓的母子之情。如何让学生在与文本的对话中达到与作者的心灵相沟通,以理解这超乎寻常而又非常质朴的亲情呢?教学中,我作了如下设计:  相似文献   

18.
1998年,我布置学生写话题作文“感悟亲情”。我先把自己的一篇“下水作文”《一杯薄薄的思念》读给学生听,这是我追忆已故父亲的纪念文章。然后我让学生课后温习一下朱自清的《背影》和日本作家栗良平的《一碗阳春面》  相似文献   

19.
各位家长请仔细读读下面的两封信件,一封是一位母亲写给我们编辑部的,另一封是这位母亲的儿子写给父母的。从这两封信中,我们读到了一位家长的痛心与无奈,更读到了一个孩子的痛苦与压抑。在信中,家长说“……我们花尽了心血和精力……”,而孩子说“……你们为什么不替我想一想……”。家长理解不了孩子,孩子也理解不了家长,这就是代沟吗? 对这两封信,我们已经找专家为这位母亲回信作了解答,但这样的问题,不是一两次解答就能解决的,我们很想听听您的看法。对于这样的问题,您的家庭存在吗?您是怎样解决的?如果您是研究这方面的专家,您可以高屋建瓴地提出解决方案;如果您是一位普通的读者,您可以为我们提供您在处理类似问题时的经验与心得,哪怕是只言片语也行。望各位朋友踊跃来信,为了这母亲和孩子,也为了所有的母亲和孩子。  相似文献   

20.
编读往来     
《教育与职业》2004,(16):64-64
尊敬的编辑: 当我一看见《教育与职业》·学子知音时,就喜欢上了里面校园文学的文章。我认为写得、编辑得给人以非常清新的感觉。于是,我就试着寄去了《给父亲作画》一文,您在来信中询问是否能寄来父亲的照片,这是个使我很尴尬的问题。我出生在农村,现在外面读大学,见过各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