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妈祖信俗口述访谈记录的转录与档案整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妈祖信俗口述访谈记录应该及时转录和归档。转录前要做好转录和校核人员的组织。要在忠实和完整的转录原则指导下,根据妈祖信俗受访者的特点调整转录操作规程,还应采取不同的处理方法制作文字转录稿。同时,分析了妈祖信俗口述档案的整理流程,以便为进行大型的妈祖信俗口述档案计划项目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所谓妈祖信俗口述档案,是指通过对妈祖信俗传承人、热心妈祖文化信俗事业的当事人或知情人,采取口头访问形式而取得的具有原始记录作用和保存价值的文字笔录、有声录音、影像录影等方式的口述记录。妈祖信俗VI述档案的抢救与保护在当前显得尤其紧迫和必要,不仅因为“妈祖信俗”已成功列入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标志着妈祖文化已成为全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更因为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发挥妈祖文化等民间文化的积极作用”,表明妈祖信俗这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符号,已提升到国家文化战略层面。  相似文献   

3.
妈祖信俗口述档案访谈中,受访者的选择要根据妈祖信俗的特点进行。应考虑受访者的代表性、受访者所知晓信俗的独特性、受访者的可靠性,要根据受访者背景资料调研设计出妈祖信俗受访者背景资料表。接着,访谈提纲的设计要基于不同的目的、针对不同对象进行,要为宫庙负责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和其他民众准备具有不同侧重点的访谈提纲。  相似文献   

4.
“妈祖信俗”是海峡两岸交流中重要的文化符号,2009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成为我国首个信俗类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探索发现·海神妈祖》(以下简称《海神妈祖》)是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播出的一部讲述海神妈祖的电视纪录片,与妈祖题材的一般神话故事片不同,该片中通过一系列纪实性镜头讲述了一位普通渔家少女如何成长为受众人顶礼膜拜的女神;揭示了历朝历代皇帝对她不断加封褒扬的真正原因;展现了一种跨越千年的执著不渝的民间信仰.其中纪实性的内容实质上就是在用影像为妈祖信俗建档,下文分析其中的纪实性镜头所体现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价值.  相似文献   

5.
陈祖芬 《文化遗产》2014,(3):122-127
现存妈祖信俗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十分珍贵。通过对古今妈祖信俗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情况的调研,归纳出内容丰富、载体形式复杂,保存地点分散、生存状态濒危、整理状况较为零散五个特点。  相似文献   

6.
业务交流     
莆田市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建档开发2009年来,莆田市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的管理,积极开发遗产档案资源,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的保管保护。2009年11月1日-7日,为祝贺妈祖信俗申报世  相似文献   

7.
乌丙安教授在访谈中,通过生动的案例,回顾了其在民间信仰研究中提出"俗信"概念的背景和过程,论证了民间俗信存在的合理性。在民间信仰类项目申遗过程中,"俗信"的转化运用促成了"妈祖信俗"等民间信仰项目的成功申遗,同时也增强了"非遗"保护中"社区"的主体作用。"妈祖信俗"申遗不仅对于妈祖信仰本身、而且也给其他民间信俗类遗产项目的保护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妈祖信俗"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语境下产生的新名词。伴随着此概念的应用,"妈祖"开始取代"娘妈"、"天妃"、"天后"、"天上圣母"等称谓而成为标准化的名称。以"信俗"代替"祭典"、"皇会"等,则凸显了这一信仰的民俗性本质。作为中国首个信俗类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妈祖信俗"确立了"立德、行善、大爱"的信仰内涵。以湄洲岛妈祖祖庙为最高组织机构,以各地的妈祖宫庙为主要活动场所,各种不同的祭拜形式,以及相关的传说故事和习俗等,构成了"妈祖信俗"的核心内容。妈祖信俗的重新命名与再定义,不仅证明了传统民间信仰的自我更新能力,而且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民间信仰在当代社会语境中迅速走向制度化和组织化的典型案例。  相似文献   

9.
自元代妈祖信仰传入天津地区以来,在当地得到了长足发展,妈祖由最初的海神转变为天津城市的全能保护神。在与天津本土文化融合的过程中,妈祖信仰演化出以天津天后宫皇会为核心的妈祖信俗,它集合了天津建城以来多种民间文艺形式,深具天津地方文化韵味。国家博物馆收藏的《天津天后宫行会图》就是一部关于天津皇会的风俗画卷,真实记录了清末天津妈祖信俗的靓丽风采,是研究我国北方妈祖信俗的重要实物。  相似文献   

10.
正编者按:2009年9月3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将中国申报的"妈祖信俗"(Mazu belief and customs)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标志着中国土生土长且已传承千年的妈祖文化,正式成为了全人类共享的文化遗产。它也促使国家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重新认识和定位妈祖信俗的文化价值。2016年,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将"发挥妈祖文化等民间文化的积极作用"写入了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中,对妈祖信俗在当代中国的文化地位给予了充分的肯定。我们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推出本专题,  相似文献   

11.
曾伟 《东南传播》2013,(3):41-43
民间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遇到种种困境和危机,其生存境况日益窘迫。产生于传统文化语境中的民间信仰如何生存和发展,已然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本文以港里村妈祖信俗的仪式传播研究为例,初步分析了妈祖信俗能否适应当前的时代语境、能否有效传播并产生积极的现实意义等问题。  相似文献   

12.
我国的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中有许多的民间信俗、祭祀等礼俗活动,有的诸如妈祖和城隍信俗、祭祀等活动被各级文化主管部门列为民俗类非遗代表性项目予以保护,但这些民间礼俗活动不仅是单纯的民俗类非遗项目,也是传统音乐类、传统舞蹈类、传统戏剧类,以及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类等众多非遗项目的综合载体,尤其是妈祖和城隍信俗、祭祀活动,保存着大量的国家礼制传统,具有较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由于种种原因,有关部门和人群对"整体性"保护的理念认识不足,在恢复民间礼俗和认定非遗代表性项目、补贴代表性传承人开展传承活动等非遗保护工作中,出现了仪式不合乎礼制、职能部门缺乏协调、传承人群鲜有年轻人,以及对民间礼俗涉及的非遗项目历史背景、文化知识梳理欠缺等诸多问题,特别是在妈祖与城隍信俗保护中尤为明显。所以,需要树立"整体性"理念下的妈祖与城隍信俗保护理念,将民间礼俗纳入到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中,整合资源增强民族文化自信,促进文化生态保护区全面的科学的建设。  相似文献   

13.
翁劲松 《档案时空》2016,(10):37-38
2009年9月30日,“妈祖信俗”成功列入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标志着我国首个信俗类世界遗产已成为全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妈祖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瑰宝,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特征,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她不仅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今天,作为“世界和平女神”的妈祖,是促进和谐的一个重要因素,在建设和谐世界中,可以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镇国安邦赫赫神功兴大甲,澜平波稳洋洋圣德溯湄洲",台中大甲镇澜宫前的这副对联,生动反映了各地妈祖庙与湄洲妈祖庙之间的密切关系。福建湄洲妈祖庙是供奉妈祖的最早庙宇,在妈祖信仰传播史上尤其据有重要地位,成为海内外上万座妈祖宫庙的共同"祖庙"。妈祖信仰始于宋代,历经元、明、清的尊崇,逐渐繁荣鼎盛。民国以降,祖庙一度失修损毁,但鉴于其在民众信仰中的重要意义,1978年以后又逐渐复建。2009年,湄洲"妈祖信俗"又纳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影响更加扩大。据不完全统计,海内外供奉妈祖的庙宇共达六千余座,信众超过三亿人。  相似文献   

15.
本文立足于非遗传承人定义及特征分析,从非遗本身特点和传承人的现实困境出发论述了为非遗传承人建档的必要性,着重就其建档工作提出若干建设性建议,即积极寻访传承人、做好传承人档案的征集工作;建档要运用新科技和新载体,并力求内容完整;注重对非遗传承人口述档案的建立等。  相似文献   

16.
文章通过分析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建档工作的现状及手机APP的应用状况,剖析美国StoryCorps口述史项目中手机APP的设计思路,提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建档APP的基本理念与功能模块,并建议从法律上明确非物质文 化遗产传承人传承项目的公开范围,以宣传、奖励等方式吸引公众使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建档APP,从而将这一项目推行至更广泛的社会公众.  相似文献   

17.
<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中创造和延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建立在五千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文化遗产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福建有七项世界级非遗项目,124项国家级非遗项目,364项省级非遗项目,数量之多居全国各省前列。其中,还不乏闽台共同成功申报的文化遗产,如"妈祖信俗""闽台东石灯俗""闽台风狮爷信俗""闽台抢孤习俗"等。穿越千年闽越的历史长廊、追寻八闽大地的文化印记、讲述民间艺术的传奇故事、珍藏世  相似文献   

18.
为了及时抢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留社会历史记忆,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建立口述档案逐渐成为一种重要形式.文章在提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口述档案概念及其特点的基础上,论述了国内外实践工作的进展情况,并重点分析了当前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口述档案建档工作在组织保障、资金投入、对象选择和建档流程四个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而针对性地提出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19.
周秋萍 《兰台内外》2022,(31):64-66
非物质文化遗产口述档案,是在国家历史文化、民族民俗技艺逐渐衰落与消失环境下,由国家及地方政府为主导,社会民间机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共同参与,所进行的民族文化、民俗技艺抢救与保护活动。因而,从非物质文化遗产口述档案的资源搜集、价值挖掘与提炼、信息归档等角度出发,探讨当下地方性非遗口述档案采集工作的开展现状以及存在的非遗口述档案内容真实性、档案资金投入短缺性、建档流程规范与合理性、档案队伍建设滞后性等问题,并提出非遗口述档案采集过程中有关档案对象与内容选择、合理档案记录方式、档案价值挖掘、档案队伍与硬件建设的创新方案,以解决口述档案收集、整合与管理面临的困难问题。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新媒体时代人物档案资源的构建操程与对策的实践研究,提出在传统人物实体建档内容基础上,新增人物口述档案等,以丰富人物档案内容,为后期档案研发提供强有力的物质保障和多元信息支持,为档案服务走向社会化服务注入新的资源和动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