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张仲斌 《钓鱼》2006,(12):24-25
能够影响或左右池塘鲫鱼咬钩标象灵、钝(鲫鱼吸钩通常也称咬钩,咬钩的频率、快慢在浮漂上以漂汛的形式传给钓鱼者。漂汛多或密称为灵敏,反之则称为迟钝。)的因素颇多。而作为引诱池塘鲫鱼吞咬钩尖上的小小钓饵。是各种因素中重要的一条。因为钓人的钓组.第一时间接触池塘鲫鱼嘴唇的首先是钓饵。所以钓饵的味型、状态如何。对鲫鱼的咬钩在浮标上灵、钝反应有异。它对垂钓效果高低,也有很大的影响。如果钩上的饵。池塘中的鲫鱼不愿意吃,或者不对胃口。  相似文献   

2.
每在冬钓鲫鱼时,经常出现鱼带钩走。即:鱼上了钩,浮漂不上浮,悠悠地拖向远方,如急于提竿,鱼就滑掉,这是什么原因呢?其一,冬天的鱼,食欲不振,见饵欲吞欲不吞,于是含在嘴里游动。毕竟以后还是吃下去了,可是要有一个时间,所以带钩走。其二,冬天的鱼,因气候冷,张嘴较困难,一旦上了钩,咀嚼不快,要带钩走,边走边锻炼嘴巴,活动一段时间后,才会吞饵。其三,诱饵过精。当鱼进入食窝  相似文献   

3.
张新旺 《中国钓鱼》2000,(11):24-26
以二力平衡为基本原理,以长尾风漂为显示器件的悬坠长脑线钓组(以下简称钓组),在鲫鱼吸饵的第一时间,浮漂正常的反应是上浮下顿(钓组调钓在最高灵敏度状态下,以下都指这一状态)。这一现象,引起不少热衷悬坠底钓钓友的兴趣。本文旨在根据悬坠钓组的特点和直接对象鱼——鲫鱼,从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上对“上浮下顿”现象进行剖析,供有兴趣的钓友参考。  相似文献   

4.
“点点送”,是鲫鱼咬钩的基本形态,为广大钓友们所熟悉和掌握。在通常情况下,上浮1~2粒漂便可提竿。但是,鲫鱼咬钩送漂除了垂直上送外,有时还会出现横移上浮的现象。这种形态隐蔽性较强。在水面上的浮子还没有任何动静的情况下,而在水下的浮子却游动上升起来。其实,当钓者在岸边看见7米远距离水下的浮漂斜着上浮,漂已被鱼送得很高了,此种情况一旦出现,应立即提竿,必有所获,迟了就不行。“下沉”形态(也称闷漂),也是鲫鱼咬钩常见的现象。不过鲫鱼闷漂同鲤鱼、草鱼闷漂略有不同。鲤鱼、草鱼闷漂下沉速度快,而且幅度大。通常要…  相似文献   

5.
在地回春,万象更新。对工作紧张忙碌的人们来说,利用节假日走出家门参与垂钓是别有一番不同的乐趣。垂钓的乐趣,在垂钓的过程。手握鱼竿,眼盯浮漂,浮漂下沉或上浮时要眼疾手快,及时提竿,不论是否钓到鱼都要重新挂饵抛竿。钓  相似文献   

6.
甩砣钓法     
甩砣的好处是:要自己动手,制作钓具,成本不高,携带方便。钓的鱼比较大,很少跑鱼,真能体会到放长线钓大鱼的滋味。鱼上钩后,浮漂反应显目,鱼往哪里跑都看得清楚。有时在同一砣上钓到两条或三条鱼,很有乐趣。只要是饵料对口,鲤鱼、草鱼、鲫鱼等都能钓上来。  相似文献   

7.
二、浮漂的稳定性浮漂的稳定性与灵敏度是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基本上可以说浮漂的灵敏度越高稳定性就越差,但也还不完全是这样。因为浮漂的稳定性所追求的并不是让浮漂不爱动,而是希望浮漂有规律地在一定的范围中运动。具体说来就是要求浮漂在鱼吃饵时明显地下顿1—2目。由于鱼吃饵的情况有很大差异(即使单钓鲫鱼也同样如此),因此便需要根据具体情况来调整稳定因素与灵敏因素的比例.使所用的浮漂在各种不同场合下动作都尽可能地接近理想状态。这也正是竞技钓手所追求的最高境界。浮漂的稳定性在很大程度上与灵敏性是相互对立的,即灵…  相似文献   

8.
古代的浮漂     
浮漂是钓具的重要属具。浮漂虽小而作用甚大。掌握水的深浅和鱼水下吞钩信息,全靠浮漂的反馈。钓具发展到今天,浮漂也已千姿百态。钓鱼在中国已有几千年的历史。而古人以什么作浮漂呢?我们从一些古籍中可略见一斑。羽毛和获梗就是其中的两种。《吕氏春秋·离俗》记述:“譬之若钓鱼,鱼有大小,饵有宜适,羽有动静。”意思是:钓鱼,对鱼的大小,钓饵应恰当合适,羽(浮漂)也会因鱼吞食钩饵而作出反应。《庄绰·鸡肋编》记述:“钓竿之半,系以获梗,谓之浮子。”获是一种茎直立的草本植物。上述两则记述可以看出,古人用羽毛和草梗来制…  相似文献   

9.
意外的收获     
去年5月24日,是我十几年垂钓生涯中最令人难忘的一天,这一天在垂钓鲫鱼时意外地钓上来一只1.3千克重的大甲鱼! 这天我是在一个平时无人垂钓的地方下钩的,从9点半到11点40分都没上鱼,正在犹豫收不收竿时,却钓上来1条小鲫鱼,只好接着钓。当钓到12点半时,共上来4条鲫鱼。这时蚯蚓被咬烂了,我也懒得换。 这条蚯蚓本来就不大,咬烂之后显得更小。投钩后时间不长,只见浮漂轻轻动了两下,就被拽了下去。过了几秒钟也不见送漂,自己以为是闹小鱼钩住草了,于是  相似文献   

10.
不同鱼类,吃食咬钩的动作和方式各有差别,反映在浮漂上的变化也就不一样。垂钓者根据浮漂的变化情况便可知道是什么鱼咬饵上钩了。因此,有些人称浮漂是垂钓者忠诚可靠的"报警员"。浮漂慢慢地从水中升起,谓之"托漂",也叫做"送漂",这时,大半是鲫鱼上钩了。如果托漂偏  相似文献   

11.
黄少武 《中国钓鱼》2001,(11):29-29
发现火腿肠能钓鲤纯属偶然。一个星期六,我与钓友结伴去一处库湾垂钓。调饵下竿后我们都在静静地等待,不久浮漂就有了动静,但钓上来的都是小白条,而且  相似文献   

12.
浮漂 又称为浮子、鱼漂、浮。它在垂钓活动中具有多种用途:在它浮于水面时,通过钓组向垂钓者显示鱼类吞食钩饵的信息;借助浮漂的浮力配合,使入水的钓组中的坠、钩、饵等悬于水体中的某一水层,以垂钓栖息于不同泳层的鱼类,以浮漂的自身重量,尤其是注有重垂层的大型木漂,可起到坠、漂兼有的功能,垂钓者可将其连接的钓组投向钓点。目前通用的浮漂种类主要有:立式浮漂,睡式浮漂,球型浮漂和线浮漂4种。随着钓鱼活动普及与发展,浮漂的材质也是多种多样  相似文献   

13.
5月11日,我同几个钓友乘车到离随州市37公里的柳林镇竞赛水库垂钓。 这天,天气晴朗,有2~3级东南风。竞赛水库很小,约有40亩水面,除坝堤外,三面都是悬崖峭壁。我在水库上游一荆棘丛下面向阳处找了个钓位下竿,水深约1.5米。我用的是一根4.5米的手竿,0.225的胶线,小鲫鱼钩,饵为红蚯蚓。从8点30分下竿,几个小时过去了,浮漂竟一次未动过,而其他钓友或多或少地都钓上来几条鲫鱼。一看时间,已快11  相似文献   

14.
看了《中国钓鱼》几篇有关鱼吃鱼肉的文章后,我觉得鲫鱼、鲤鱼、草鱼吃鱼肉并不是怪事。我经常碰到一些钓友用虾仁专钓鲫鱼或者专钓鲤鱼和草鱼。这些鱼类本来就是杂食性鱼类,用各种荤饵钓到这些鱼种不足为怪。很大一部分钓友衷情于使用万能饵——蚯蚓钓鲫鱼、鲤鱼或草鱼,但专门用蚯蚓或其他荤饵钓鳙鱼却是闻所未闻,见所未见。有时用菜籽饼等粉饵打窝诱鱼,用蚯蚓做饵也偶尔能钓上鳙鱼,大家都知道,并不是鳙鱼去吃蚯蚓钓上来的,而是鳙鱼吸食粉饵误将挂蚯蚓的钩吸入口中,而误打误撞将鳙鱼钓上岸的。  相似文献   

15.
一、鲫鱼咬钩与提竿鲫鱼是垂钓中的主要对象鱼之一。因此研究其咬钩及提竿时机显得十分重要。鲫鱼咬钩时漂的通常反应是,开始浮漂轻微抖动(或点动),随即送漂。另外,在浑水、肥水、浅水尤其是流动性水域中,沉漂现象时有发生。现以七星漂为例,就鲫鱼而言,送漂距离多在4—10厘米,大约送出水面1~3漂,此时,迅即提竿获鱼。但大鱼和小鱼在送漂的速度和幅度上有很大的差异性。小鲫鱼送漂速度快幅度大,大鲫鱼送漂缓而沉稳幅度适中。如何正确区分和掌握大鱼与小鱼咬钩在浮漂上的异同,是把握提竿时机的重要因素。当浮漂沉稳点动、缓慢上浮…  相似文献   

16.
贺建成 《钓鱼》2011,(17):28-29
一、鲫鱼 鲫鱼古称鲋鱼,野鲫二年能长到约10厘米长,体重100克左右。土鲫长到500克就是大鲫鱼了,杂交鲫长到1000克也不算大。鲫鱼是底栖杂食鱼,它们的食谱相当宽:动物饵、粮食饵都吃。  相似文献   

17.
拉饵钓走水     
严实 《钓鱼》2005,(24):27-27
11月18日.钓友打来电话:说在芦苇荡附近的放养浜钓获尾重超过500克的大鲫鱼7尾。第二天,我们去了4个人,可是搓饵钓底,钓远、钓深都没有口,惟拉饵钓近、钓离底才能拿住尾重50~100克的小鲫鱼。这天,凡坚持搓饵的都钓得垂头丧气,于是怪天、怪地、怪水,但笔者的思考是——[编者按]  相似文献   

18.
李寒停 《钓鱼》2009,(7):20-21
山西钓友封居华: 今年年初,我在网上购得某品牌一套三支的高档浮漂(硬尾),到手的第三天正值我休息,于是急忙找个大棚坑去试漂。这个大棚里的主要鱼种是50克小鲫鱼和300—500克大鲫鱼。我嫌钓大鱼麻烦,决定钓小鱼。在套漂里抽出一支1号小漂,空钩半水调2.5目,搓小饵钓2目;拉饵钓3目。我来这个大棚钓个几次鱼,饵料的配方略知一二。在和好钓小鲫鱼的拉饵之后,等了约20分钟见拉饵已经什么漂啊?我很是郁闷……  相似文献   

19.
鲫鱼机敏胆小吃饵谨慎,在传统约组中由于一漂一坠,鲫鱼吞饵牵动铅坠时,常有吐钩现象,影响上钩率。针对这点我对传统钓组进行了改革。通过两年多的实践效果非常明显,大大提高钓鲫的上钩率。我的方法是把一漂一坠改成一漂两坠,分为上坠和下坠。上坠固定在约上面水线的10厘米处,使上坠的沉力等于漂体的浮力。在水中的调试表现为,上坠和约悬于水中,浮漂全部露出水面。下坠固定在约上面水线的3.5厘米处,使它的沉力稍大于浮漂的浮力。在水中调试表现为,上下坠和钩均悬于水中,浮漂低于水平面1厘米。垂钓时延长水线使浮漂露出水面1目,…  相似文献   

20.
很多钓鱼书刊都阐述过如何根据浮漂浮力来调整铅坠重量的问题,然而当鱼吞钩后漂坠系统的受力有什么变化,水的深度与浮漂反应有什么关系呢?本文以鲫鱼为主要研究对象,谈点粗浅看法,供钓友们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