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学教育中存在的六种文化"异化"现象。从六个视角论述了大学教育文化的整体理解、动态理解和深度理解:从文化构成要素间的关系,从人的全面主体规定出发来整体理解大学教育文化;从"文化育人"的过程、功能、内容、方式、途径等方面整体理解大学教育文化;从"文化自觉"的视角对大学教育多个层面的适应和变革作动态理解;从构建一种以研究促进教学为目的,承担教学学术责任的教师文化的视角动态理解大学教育文化;从文化积淀的视角深度理解"院校文化";从学科优势积累的视角深度理解"学科文化"。大学教育文化的深度理解有助于文化载体的功能开发。  相似文献   

2.
从某种意义上讲"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教师对教学内容的准确理解和把握,是有效教学的基点之一。本文对影响准确理解与把握教学内容的因素从三个方面进行了探究:一、对高考题理解程度;二、对教材理解程度;三、对新课程教学改革的理解程度。一、对高考题理解程度产生的影响考题对实际教学具有很强的指挥棒作用,是我  相似文献   

3.
信息技术教学呈现出"技能化"、"应试化"倾向,正被异化为烦琐的操作训练。但是,"友好界面"工具软件排斥烦琐操作训练;综合应用排斥孤立碎片化操作技能训练;理解性学习排斥被动接受式学习,为了理解而教应该成为信息技术课程的本质特性。理解取向的信息技术课程内容选择可以分为科学原理、社会学以及信息技术等三个部分。理解取向的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设计框架包含理解取向学习的要素;学习环节设计包括获取信息、意义建构和迁移应用;理解取向教学目标包括解释、释疑、应用、洞察、移情和自我认识等层次;关键环节是探索和评价设计。在无锡市一所初中进行的实验研究数据表明,理解取向的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设计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4.
信息技术教学呈现出"技能化"、"应试化"倾向,正被异化为烦琐的操作训练。但是,"友好界面"工具软件排斥烦琐操作训练;综合应用排斥孤立碎片化操作技能训练;理解性学习排斥被动接受式学习,为了理解而教应该成为信息技术课程的本质特性。理解取向的信息技术课程内容选择可以分为科学原理、社会学以及信息技术等三个部分。理解取向的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设计框架包含理解取向学习的要素;学习环节设计包括获取信息、意义建构和迁移应用;理解取向教学目标包括解释、释疑、应用、洞察、移情和自我认识等层次;关键环节是探索和评价设计。在无锡市一所初中进行的实验研究数据表明,理解取向的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设计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5.
陈菁华 《教育探索》2007,(11):39-40
审美理解是一种渗透着感知、想象、情感的直观把握,它具有三层建构:最基本的理解是对不同于"实用状态"的"虚幻状态"的理解;第二层是对作品的象征意义、典故、题材、技巧等内容及各个历史时期的时代精神和各个民族的深层意识、哲学思想的理解;第三层是对"有意味的形式"的直观性的把握.  相似文献   

6.
"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中的"理解"和"运用"是两个密切联系、有机统一的概念,不能把它们割裂开来。"理解"是"运用"的基础,没有"理解","运用"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反之,"理解"只有在"运用"中才能真正形成,离开了"运用","理解"就可能浅表化,甚至误入歧途。阅读教学可以从"理解意思和理解形式兼顾""语用方法和语言功能兼得""语用形式和语用品质兼具"这三个方面实现两者并重。  相似文献   

7.
韦伯的"理解"以方法论个体主义为基础,承人文主义之传统,与实证主义相依托.<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是韦伯理解方法应用的一个实例.该书的视角与分析逻辑、理想型的建构、拟情的体验与动机解释均体现了理解的特质及其方法论思路,文献资料与统计数据则为主观理解提供了客观支持.但是韦伯"理解"方法本身有其缺陷,该书在理解方法的具体应用上也存在缺憾,因而韦伯的论证不能完全令人信服.  相似文献   

8.
理解儿童     
理解儿童要基于儿童特点。从"思维能力"、"双重生命"、"心理预置"、"幼态持续"、"儿童的原始特质"及"儿童世界的丰富性"等几方面来理解儿童,就是为了更好地去对儿童进行教育。理解儿童的教育,要相信"人可以教育";要尊重自然,引导自由;要关注成长"关键期";要重视游戏的价值。理解儿童就要走进儿童的世界。鉴于此,要尊重儿童本能;要坚持儿童立场;要关注儿童成长的完整性;要构建"润泽课堂";要重视教师的人格引领以及文化熏陶对儿童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在全球化背景下,增进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宗教信仰的人们之间的相互理解、宽容与合作是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前提.人类历史蕴涵着丰富的国际文化理解教育资源,而历史教学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知古鉴今".在历史教学与"国际文化理解"教育的互动中,使学生们在感叹历史中反思"国际文化理解"教育的紧迫性;在感悟历史中洞悉"国际文化"理解教育的现实性;使历史教学成为"国际文化理解教育"的"信使";使历史课堂成为学生了解国际社会的平台.  相似文献   

10.
理解的复杂性和人类命运——兼论埃德加·莫兰的理解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理解"问题的理解经历了从认识论到本体论的过程。人们首先是在经验意义上开始对"理解"进行解构的。真正着眼于从认识论角度厘析"理解"并把它作为认识论的一个核心概念加以把握的是狄尔泰,他把理解视为人文科学研究的根本方法;海德格尔则把"理解"提升到本体论的高度加以重视,认为"理解是人的存在方式";在伽达默尔那里,"理解"实现了历史与现实的"视界融合"。而在当代,复杂性、不确定性挑战人类的理解,意义的失落、语言的无奈、箱格化知识的藩篱、习俗惯性的怠惰等都构成理解的障碍,理解受到各种"噪音"的纷扰而导致不理解现象频发。复杂性理论思想家埃德加.莫兰强调,斑杂的世界使"理解"的命运和人类的命运联结在一起,人类需要建立一种崭新的理解的伦理学,即在摈弃自我中心主义的前提下进行理解和相互理解,如此,我们的理解才更有深度和创造性。  相似文献   

11.
田羽 《辅导员》2014,(12):88
正课程标准修订后,强调课程目标和内容聚焦于"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突出"实践性"和"综合性"的特点。其中,"理解"和"运用"是两个密切联系、有机统一的概念,不能割裂开来。理解是运用的基础,没有理解,运用成了无源之水,无米之炊;反之,理解只有在运用中才能检验、体现,离开了运用,理解就可能概念化,浅表化。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理解"常常被狭义化,仅仅指向于读懂文字。不仅如此,"理解"还经常被窄化成弄懂文中词语,概括主要内容,归纳段落  相似文献   

12.
所谓"共生",从教育之存在形态看,可以理解为"共同生活",实现教育由"科学世界"向"生活世界"的回归;从教育之终极关怀看,可以理解为"相互依存、互助互利";从教育之策略看,可以理解为"共同生成".  相似文献   

13.
听力理解先于说、读和写等其它技能,是学习一门新语言时首先获得的技能;听力理解为未来习得"说"打下了基础;注重听力理解训练、在最初教学阶段适当放松口头产出要求有助于培养学习者的语言能力,其比集中口头练习有更好的产出效果。本文通过援引二语习得方面重大和权威的研究成果,回顾了听力理解和语言学习的密切关系,探讨了听力理解及其在英语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认为"听力优先说"优于传统的"语法翻译法"和"听说法"。  相似文献   

14.
认真审视、研究目前的历史课堂教学可以发现有些教师对新课程的理解是片面的、肤浅的,突出的表现是重现象不重本质、重形式不重实质,一味追求"新"、"活",致使课堂中出现了虚假的繁荣.对新理念下新课堂的"新"的理解应当包括学科教育功能新张扬;创建课堂教学新模式;引用新的导课背景材料;构建新的学习板块;开发利用新的课程资源;教师指导作用新体现;学生主体作用新理解;初高中历史学习衔接的新尝试.  相似文献   

15.
在英语阅读教学中,以语篇教学为原则,坚持精读和泛读相结合;以课文阅读为中心,坚持"阅读"、"理解"、"速读"训练;在培养综合运用语言能力上,强调阅读理解层次化,以使知识学习系统化,技能训练综合化.  相似文献   

16.
波普尔科学哲学思想的诠释学维度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波普尔的科学哲学思想通过对"理论先于观察"、"理论渗透于观察"之必然性和合理性的强调,将理解者的主观性和个体性引入了科学的理解过程,使之成为科学活动展开的前提条件,这与海德格尔对理解"前结构"的关注、伽达默尔对理解中"先入之见"合法性的强调,异曲同工;通过对"问题→猜想(理论)→批评(反驳或证伪)→新问题"这一模式的揭示和诠释,波普尔触及并推进了科学理解中的"诠释学循环"问题.  相似文献   

17.
在英语阅读教学中,以语篇教学为原则,坚持精读和泛读相结合;以课文阅读为中心,坚持"阅读"、"理解"、"速读"训练;在培养综合运用语言能力上,强调阅读理解层次化,以使知识学习系统化,技能训练综合化。  相似文献   

18.
教育数学讲究重构课程,把知识"一线串通",从而促进学生的理解。从化学的"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出发,看待数学中的有关问题,就会获得不一样的认识。具体可以联系平衡,理解等式;联系影响平衡的条件,理解不等式;联系"平衡—结构",理解算理;联系影响平衡进程的媒介,理解联系思想;联系"结构—性质—用途",理解数学结构。用化学知识来理解有关的数学知识,是一种隐喻的认知方法。注重知识的横向联系,打破学科之间的壁垒,对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高中生望"理"兴叹,厌恶物理学科;源于模型建立,理解模型建立的内涵与外延;贵在概念理解",悟"出道理,知其所以然;巧学解题方法,多想、多思、多类比;重在归纳总结,找准状态,准确列四种方程。  相似文献   

20.
"巴子肉"在《金瓶梅词话》中出现过两次。目前学界对"巴子肉"的释义有四种:一是蚆子肉;二是女阴的隐语;三是风干或晒干的肉;四是腊肉。这些释义都不切合文意。从文意理解、词义构成、构词理据、历史文献以及方言词"把子肉"旁证等方面来看,词话中的"巴子肉"应该理解为"肉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